“玩奇目豈倦,尋異神忘疲。”詩句出處:《仙巖四瀑佈即事寄上秘書包監侍郎七》;是唐朝詩人路應的作品。
絕境久蒙蔽,芟蘿方迨茲。樵蘇尚未及,冠冕誰能知。 緣崖開徑小,架木度空危。水激千雷發,珠聯萬貫垂。 陰晴狀非一,昏旦勢多奇。井識軒轅跡,壇餘漢武基。 猿聲響深洞,巖影倒澄池。想像虯龍去,依稀羽客隨。 玩奇目豈倦,尋異神忘疲。幹雲松作蓋,積翠薜成帷。 含意攀丹桂,凝情顧紫芝。蕓香藹芳氣,冰鏡徹圓規。 胥念滄波遠,徒懷魏闕期。征黃應計日,莫鄙北山移。
|
【註釋】:
玩:
①玩弄;戲弄。《尚書·旅獒》:“玩人喪德,玩物喪志。”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。”②欣賞;觀賞。《楚辭·九章·思美人》:“吾誰與玩此芳草?”③供玩賞的東西。《後漢書·劉瑜傳》:“皆當盛其玩飾。”④研討;研習。《新唐書·楊敬之傳》:“敬之愛士類,得其文章,孜孜玩諷,人以為癖。”(諷:諷誦。)⑤輕慢;不經心而忽略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晉不可啟,寇不可玩。”(啟:指啟其野心。)奇:
(一)①奇異的;罕見的;不尋常的。《老子》:“人多技巧,奇物滋起。”②美妙。陶潛《移居二首》之一:“奇文共欣賞,疑義相與析。”③美好的景色。王維《藍田山石門精舍》:“探奇不覺遠,因以緣源窮。”④出人意料,變幻莫測。《老子》第五十七章:“以奇用兵。”⑤特指奇才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賈詡傳》:“詡少時,人莫知,唯漢陽閻忠異之,謂有(張)良(陳)平之奇。”⑥指怪異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(少翁)乃為帛書以飯牛,詳(yáng)不知,言曰此牛腹中有奇,殺視得書,書言甚怪。”(詳:通“佯”。假裝。)⑦贊賞;稱奇。王安石《贈陳君景初》:“吾嘗奇華佗,腸胃真割剖。”⑧副詞。非常;極。《世說新語·賢媛》:“許允婦是阮衛尉女,德如妹,奇醜。”(阮衛尉:阮共。德如:阮侃。) (二)jī ①單數;與“偶”相對。《資治通鑒·唐敬宗寶歷二年》:“(文宗)始復舊制,每奇日未嘗不視朝。”②零數。《漢書·食貨志》:“(貨佈)首長八分有奇。”③命運不好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以為李廣老,數奇,毋令當單於。”目:
①眼睛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目不能兩視而明。”②觀看;註視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卒中往往語,皆指目陳勝。”③以目示意;遞眼色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范增數目項王。”④看法。方孝孺《答王秀才書》:“俾世俗易心改目,以勉其遠且大者。”⑤眼力;目光。魏征《述懷》:“既傷千裡目,還驚九折魂。”(九折:指道路崎嶇。)孟棨《本事詩·崔護》:“彼此目註者久之。”⑥網眼。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捕高鳥者張其萬置(jū),而獲之者由於一目。”(置:捕鳥獸的網。)⑦名目;條目。《梁書·殷鈞傳》:“又受詔料檢西省法書古籍,別為品目。”(省:官署名。)元稹《批宰臣請上尊號第二表》:“百吏雖存,官業多曠;萬目雖設,紀律未張。”⑧標題。《北史·儒林傳上·孫惠蔚》:“惠蔚既入東觀,見典籍未周……或文壞字誤,謬爛相屬,卷目雖多,全定者少。”(東觀:指宮中藏書、著書之處。謬爛:錯誤雜亂。屬:連接。)又目錄。韓愈《上張仆射書》:“有小吏持院中故事節目十餘事來示愈。”⑨頭領。《明史·陳金傳》:“賊覘(chān)諸要害無守者,乃悉所有賂目兵,乘暮遁去。”(覘:窺視。目兵:兵卒中的小頭目。)⑩品評;看待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世目周侯,嶷如斷山。”(11)列;行列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北驅予並往,而不在使者之目。”[目前]1. 眼前。王鰲《震澤長語·文章》:“《禹貢》敘山水脈絡原委,如在目前。”2. 當前;現在。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:“許之,則禍在後日;不許,則禍在目前。”豈:
(一)副詞。①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難道”、“怎麼”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晉,吾宗也,豈害我哉?”②表示推測或疑問。相當於“是否”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諸葛孔明者,臥龍也,將軍豈願見之乎?”(二)kǎi 同“愷”。快樂;和樂。《詩經·小雅·魚藻》:“豈樂飲酒。”[豈弟]同“愷悌”。和悅可親。《詩經·齊風·載驅》:“齊子豈弟。”(齊子:齊國國君的女兒。)倦:
①疲勞;疲倦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故勞苦倦極,未嘗不呼天地。”《呂氏春秋·下賢》:“魏文侯見段幹木,立倦而不敢息。”(息:休息。)②厭煩;懈怠。不倦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。”③蹲踞。《淮南子·道應》:“盧敖就而視之,方倦龜殼,而食蛤梨。”尋:
①[量]古代長度單位。八尺為一尋。劉禹錫《西塞山懷古》:“千~鐵鎖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頭。”②[動]尋找。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: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,~向所志。”③[動]重溫。《公羊傳·成公三年》:“聘而言盟者,~舊盟也。”④[動]用,使用。劉向《說苑·敬慎》:“青青不伐,將~斧柯。”⑤[副]不久。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詔書特下,拜臣郎中;~蒙國恩,除臣洗馬。”⑥[尋常] 1.[量]長度單位。八尺為尋,兩尋為常。“尋常”指不長,或不寬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佈帛~~,庸人不釋。”2. [形]普通,一般。劉禹錫《烏衣巷》: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~~百姓傢。”異:
①分開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群居五人,則長者必異席。”②不同的;不同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世異則事異。”(世:時代。事:指國傢政治和社會情況。)③奇特;與眾不同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永州之野產異蛇。”④奇怪;驚奇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漁人甚異之。”⑤其他;別的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不有異事,必有異慮。”神:
①天神。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禱爾於上下神祇。”②鬼神。《禮記·祭法》:“山林、川谷、丘陵,能出雲,為風雨,見怪物,皆曰神。”(見:現。)③指人死後的魂靈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昔堯殛鯀於羽山,其神化為黃熊。”④玄妙;神奇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陰陽不測謂之神。”⑤心神;精神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形具而神生。”⑥表情;神態。《世說新語·簡傲》:“(王恬)神氣傲邁,瞭無相酬對意。”⑦形象;肖像。蔣驥《傳神秘要》:“傳神最大者,令彼隔幾而坐,可遠三四尺許,若小照,可遠五六尺,愈小愈宜遠。”⑧神韻。指文藝作品在境界上所表達出的情趣韻致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辨》:“詩之極致有一,曰入神。詩而入神,至矣,盡矣,蔑以加矣!”(蔑:無;沒有。)疲:
①疲勞;因乏。《莊子·天道》:“其鬼不祟,其魂不疲。”②厭倦;厭煩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下》:“我自樂此,不為疲也。”③慵懶;怠惰。曹操《上書策命魏公》:“受性疲怠,意望畢足。”④羸弱;瘦弱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故使天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。”(幣:禮品。)⑤衰老;衰弱。王安石《思王逢源》:“我疲學更誤,與世不相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