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悵望添燕琯,蹉跎厭魯瓢。

    “悵望添燕琯,蹉跎厭魯瓢。”詩句出處:《大梁見喬詡》;是唐朝詩人羅隱的作品。

    湘水春浮岸,淮燈夜滿橋。六年悲梗斷,兩地各萍漂。
    刀筆依三事,篇章奏珥貂。跡卑甘汩沒,名散稱逍遙。
    好寺松為徑,空江桂作橈。野香花伴落,缸暖酒和燒。
    晉沼尋遊鳳,秦冠竟嘆鴞。骨凡雞犬薄,魂斷蕙蘭招。
    悵望添燕琯,蹉跎厭魯瓢。敗桐方委爨,冤匣正沖霄。
    戰代安釐國,封崇孝景朝。千年非有限,一醉解無聊。
    漏永燈花暗,爐紅雪片銷。久遊傢共遠,相對鬢俱凋。
    運命從難合,光陰奈不饒。到頭蓑笠契,兩信釣魚潮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悵:

    失意;煩惱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悵然遙相望,知是故人來。”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輟耕之壟上,悵恨久之。”(恨:不滿意。)

    望:

    ①遠望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。”(轍:車轍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親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”③聲望;名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聞令望。”④有聲望的人或物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國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責怪。《新唐書·劉漢宏傳》:“漢宏恨賞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望於山川。”⑦農歷每月十五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予猶記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陽”。仰視;遠視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嘆。”(若:海神名。)

    添:

    ①增加;增補。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》:“新添水檻供垂釣。”庾信《燈賦》:“香添燃蜜,氣雜燒蘭。”(蜜:指蜜蠟。)②生育。陸遊《臥病雜題》:“身叨鄉祭酒,孫為國添丁。”

    燕:

    (一)①燕子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!”(安:哪裡。鴻:雁。鵠:天鵝。志:志向。)②安逸;安閑。《史記·萬石君傳》:“雖燕居必冠。”(冠:戴帽。表示恭敬。)③接近;親近。《韓非子·難三》:“士之用不在近遠,而俳(pái)優侏儒,固人主之所與燕也。”(俳優:古代以樂舞作諧戲的藝人。侏儒:雜技藝人。)④輕慢;褻瀆。蘇軾《題楊次公春蘭》:“丹青寫真色,欲補《離騷》傳。對之如靈均,冠佩不敢燕。”(靈均:屈原的字。)⑤通“宴”。宴飲。《詩經·小雅·鹿鳴》:“我有旨酒,嘉賓式燕以敖。”(式:與。敖:遨遊。)(二)yān 周代諸侯國名。戰國時七雄之一。在今河北北部與遼寧南部。《韓非子·初見秦》:“親齊、燕,以成霸王之名。”[燕支]1.草名。可作紅色染料、顏料。《南史·齊紀下·廢帝海陵王》:“武帝時以燕支為宋衣。”代指紅色。白居易《題郡中荔枝詩十八韻》:“燕支掌中顆,甘露舌頭漿。”也作“燕脂”。2.山名。在匈奴境內。李白《王昭君》之一:“燕支長寒雪作花。”也泛指北地。李白《代贈遠》:“燕支多美女,走馬輕風雪。”

    琯:

    同“管”。玉管,古樂器,用玉制成,六孔,如笛。也泛指管樂器。歷傢用以測定節氣。《大戴禮記·少間》:“西王母來獻其白琯。”孟郊《晚雪吟》:“願於堯琯中,奏盡鬱抑謠。”

    蹉:

    ①差錯。揚雄《並州牧箴》:“宗周罔職,日用爽蹉。”(宗周:周王都之稱。罔:不。用:以,因此。)②過去;走過。張華《輕薄篇》:“孟公結重關,賓客不得蹉。”[蹉跎]1. 失足。王褒《九懷·株昭》:“驥垂兩耳兮,中坂(bǎn)蹉跎。”(坂:山坡。)2.光陰虛度。陳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書》:“日月蹉跎,而老將至矣。”[蹉跌]差錯。《漢書·朱博傳》:“功曹後常戰栗,不敢蹉跌。”(功曹:州郡佐吏,管考查記功。戰栗:恐懼,小心。)

    厭:

    (一)①壓;覆壓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平王弱,抱而入,再拜,皆厭紐。”(弱:幼小。紐:指玉璧上的襻紐。)《荀子·強國》:“黭然而雷擊之,如墻厭之。”(黭yǎn然:突然。黭,通“奄”。)②壓制;抑制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舉左案齊,舉右案魏,厭案萬乘之國。”(案:抑制。)《漢書·翼奉傳》:“東厭諸侯之權,西遠羌胡之難。”③鎮壓。《宋書·索虜傳》:“進可以厭捍兇寇,覆其巢窟。”(捍:抵禦。)④特指用迷信的方法鎮壓妖邪,驅避災禍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秦始皇帝常曰‘東南有天子氣’,於是因東遊以厭之。”⑤堵塞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厭其源,開其瀆,江河可竭。”(瀆dú:溝渠。)(二)yàn ①飽;飽足。後來寫作“饜”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原憲不厭糟糠,匿於窮巷。”(原憲:人名。窮巷:偏僻狹窄的小巷。)《清波雜志》卷八:“每食數斤,猶未厭飫。”(飫yù:飽足。)②滿足。《呂氏春秋·尊師》:“好學而不厭,好教而不倦。”《聊齋志異·雨錢》:“(翁)乃顧語秀才:‘頗厭君意否?’曰:‘足矣。’”③服;信服。《漢書·景帝紀》:“諸獄疑,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,輒讞之。”(輒zhé:就。讞yàn:評議。)司馬光《賀部員外郎司馬府君墓志銘》:“斷獄必求厭人心。”④合;符合。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克厭帝心。”(克:能。)《新唐書·喬琳傳》:“琳年高且聵,每進對失次,所言不厭帝旨。”(聵kuì:聾。失次:錯亂。)⑤厭惡;嫌棄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我龜既厭,不我告猶。”(猶:指吉兇。)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山不厭高,海不厭深。”⑥美盛的樣子。《詩經·周頌·載芟》:“驛驛其達,有厭其傑。”(驛驛:禾苗生長的樣子。達:生出地面。傑:指高大的禾苗。) (三)yǎn ①做惡夢。後來寫作“魘(魘)”。《山海經 · 西山經》:“有鳥焉……名鵸䳜,服之使人不厭,又可以禦兇。”《世說新語·假譎》:“虨乃詐厭,良久不悟,聲氣轉急。”(虨:人名。)②閉藏;掩蔽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其厭也如緘。”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號》:“而月之魄常厭於日光。”(魄:月初升時的微光。) (四)yān 安;安定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天下厭然猶一也。” (五)yì ①通“撎”。長揖。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賓厭介入門左,介厭眾賓入。”(介:傳賓主之言的人。)[厭浥]露水沾濕的樣子。《詩經·召南·行露》:“厭浥行露。”(行háng:道路。)

    魯:

    ①嘉美;贊美。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周公受禾東土,魯天子之命。”②遲鈍,笨拙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柴也愚,參也魯。”③古代諸侯國名。周武王封弟周公旦於此。故都在今山東省曲阜市。


    上一篇:铅凝真汞结丹砂,一派火轮真为主。

    下一篇:顿悟黄芽理,阴阳禀自然。
  • 怅望添燕琯,蹉跎厌鲁瓢。

    “怅望添燕琯,蹉跎厌鲁瓢。”诗句出处:《大梁见乔诩》;是唐朝诗人罗隐的作品。

    湘水春浮岸,淮灯夜满桥。六年悲梗断,两地各萍漂。
    刀笔依三事,篇章奏珥貂。迹卑甘汩没,名散称逍遥。
    好寺松为径,空江桂作桡。野香花伴落,缸暖酒和烧。
    晋沼寻游凤,秦冠竟叹鸮。骨凡鸡犬薄,魂断蕙兰招。
    怅望添燕琯,蹉跎厌鲁瓢。败桐方委爨,冤匣正冲霄。
    战代安釐国,封崇孝景朝。千年非有限,一醉解无聊。
    漏永灯花暗,炉红雪片销。久游家共远,相对鬓俱凋。
    运命从难合,光阴奈不饶。到头蓑笠契,两信钓鱼潮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怅:

    失意;烦恼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怅然遥相望,知是故人来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辍耕之垄上,怅恨久之。”(恨:不满意。)

    望:

    ①远望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。”(辙:车辙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亲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”③声望;名望。《诗经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闻令望。”④有声望的人或物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国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责怪。《新唐书·刘汉宏传》:“汉宏恨赏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望于山川。”⑦农历每月十五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予犹记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阳”。仰视;远视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叹。”(若:海神名。)

    添:

    ①增加;增补。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:“新添水槛供垂钓。”庾信《灯赋》:“香添燃蜜,气杂烧兰。”(蜜:指蜜蜡。)②生育。陆游《卧病杂题》:“身叨乡祭酒,孙为国添丁。”

    燕:

    (一)①燕子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”(安:哪里。鸿:雁。鹄:天鹅。志:志向。)②安逸;安闲。《史记·万石君传》:“虽燕居必冠。”(冠:戴帽。表示恭敬。)③接近;亲近。《韩非子·难三》:“士之用不在近远,而俳(pái)优侏儒,固人主之所与燕也。”(俳优:古代以乐舞作谐戏的艺人。侏儒:杂技艺人。)④轻慢;亵渎。苏轼《题杨次公春兰》:“丹青写真色,欲补《离骚》传。对之如灵均,冠佩不敢燕。”(灵均:屈原的字。)⑤通“宴”。宴饮。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:“我有旨酒,嘉宾式燕以敖。”(式:与。敖:遨游。)(二)yān 周代诸侯国名。战国时七雄之一。在今河北北部与辽宁南部。《韩非子·初见秦》:“亲齐、燕,以成霸王之名。”[燕支]1.草名。可作红色染料、颜料。《南史·齐纪下·废帝海陵王》:“武帝时以燕支为宋衣。”代指红色。白居易《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》:“燕支掌中颗,甘露舌头浆。”也作“燕脂”。2.山名。在匈奴境内。李白《王昭君》之一:“燕支长寒雪作花。”也泛指北地。李白《代赠远》:“燕支多美女,走马轻风雪。”

    琯:

    同“管”。玉管,古乐器,用玉制成,六孔,如笛。也泛指管乐器。历家用以测定节气。《大戴礼记·少间》:“西王母来献其白琯。”孟郊《晚雪吟》:“愿于尧琯中,奏尽郁抑谣。”

    蹉:

    ①差错。扬雄《并州牧箴》:“宗周罔职,日用爽蹉。”(宗周:周王都之称。罔:不。用:以,因此。)②过去;走过。张华《轻薄篇》:“孟公结重关,宾客不得蹉。”[蹉跎]1. 失足。王褒《九怀·株昭》:“骥垂两耳兮,中坂(bǎn)蹉跎。”(坂:山坡。)2.光阴虚度。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书》:“日月蹉跎,而老将至矣。”[蹉跌]差错。《汉书·朱博传》:“功曹后常战栗,不敢蹉跌。”(功曹:州郡佐吏,管考查记功。战栗:恐惧,小心。)

    厌:

    (一)①压;覆压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平王弱,抱而入,再拜,皆厌纽。”(弱:幼小。纽:指玉璧上的襻纽。)《荀子·强国》:“黭然而雷击之,如墙厌之。”(黭yǎn然:突然。黭,通“奄”。)②压制;抑制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举左案齐,举右案魏,厌案万乘之国。”(案:抑制。)《汉书·翼奉传》:“东厌诸侯之权,西远羌胡之难。”③镇压。《宋书·索虏传》:“进可以厌捍凶寇,覆其巢窟。”(捍:抵御。)④特指用迷信的方法镇压妖邪,驱避灾祸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秦始皇帝常曰‘东南有天子气’,于是因东游以厌之。”⑤堵塞。《荀子·修身》:“厌其源,开其渎,江河可竭。”(渎dú:沟渠。)(二)yàn ①饱;饱足。后来写作“餍”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原宪不厌糟糠,匿于穷巷。”(原宪:人名。穷巷:偏僻狭窄的小巷。)《清波杂志》卷八:“每食数斤,犹未厌饫。”(饫yù:饱足。)②满足。《吕氏春秋·尊师》:“好学而不厌,好教而不倦。”《聊斋志异·雨钱》:“(翁)乃顾语秀才:‘颇厌君意否?’曰:‘足矣。’”③服;信服。《汉书·景帝纪》:“诸狱疑,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,辄谳之。”(辄zhé:就。谳yàn:评议。)司马光《贺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》:“断狱必求厌人心。”④合;符合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克厌帝心。”(克:能。)《新唐书·乔琳传》:“琳年高且聩,每进对失次,所言不厌帝旨。”(聩kuì:聋。失次:错乱。)⑤厌恶;嫌弃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我龟既厌,不我告犹。”(犹:指吉凶。)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”⑥美盛的样子。《诗经·周颂·载芟》:“驿驿其达,有厌其杰。”(驿驿:禾苗生长的样子。达:生出地面。杰:指高大的禾苗。) (三)yǎn ①做恶梦。后来写作“魇(魘)”。《山海经 · 西山经》:“有鸟焉……名鵸䳜,服之使人不厌,又可以御凶。”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:“虨乃诈厌,良久不悟,声气转急。”(虨:人名。)②闭藏;掩蔽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其厌也如缄。”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号》:“而月之魄常厌于日光。”(魄:月初升时的微光。) (四)yān 安;安定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天下厌然犹一也。” (五)yì ①通“撎”。长揖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宾厌介入门左,介厌众宾入。”(介:传宾主之言的人。)[厌浥]露水沾湿的样子。《诗经·召南·行露》:“厌浥行露。”(行háng:道路。)

    鲁:

    ①嘉美;赞美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周公受禾东土,鲁天子之命。”②迟钝,笨拙。《论语·先进》:“柴也愚,参也鲁。”③古代诸侯国名。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此。故都在今山东省曲阜市。


    上一篇:铅凝真汞结丹砂,一派火轮真为主。

    下一篇:顿悟黄芽理,阴阳禀自然。

  • 上一篇:铅凝真汞结丹砂,一派火轮真为主。

    下一篇:顿悟黄芽理,阴阳禀自然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