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敢將衰弱附強宗,細算還緣血脈同。”詩句出處:《寄酬鄴王羅令公五首》;是唐朝詩人羅隱的作品。
營室東回蔭斥丘,少年承襲擁青油。 坐調金鼎尊明主,橫把雕戈拜列侯。 書札二王爭巧拙,篇章七子避風流。 西園舊跡今應在,衰老無因奉勝遊。
脈散源分歷幾朝,縱然官宦隻卑僚。 正憂末派淪滄海,忽見高枝拂絳霄。 十萬貔貅趨玉帳,三千賓客珥金貂。 良時難得吾宗少,應念寒門更寂寥。
敢將衰弱附強宗,細算還緣血脈同。 湘浦煙波無舊跡,鄴都蘭菊有遺風。 每憐罹亂書猶達,所恨雲泥路不通。 珍重珠璣兼繡段,草玄堂下寄揚雄。
水雲開霽立高亭,依約黎陽對福星。 隻見篇章矜鏤管,不知勛業柱青冥。 早緣入夢金方礪,晚為傳傢鼎始銘。 鶴發四垂煙閣遠,此生何處拜儀形。
錦笈朱囊連復連,紫鸞飛下浙江邊。 綃從海室奪煙霧,樂奏帝宮勝管弦。 長笑應劉悲顯達,每嫌伊霍少詩篇。 戴灣老圃根基薄,虛費工夫八十年。
|
【註釋】:
敢:
①勇敢;有膽氣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勇悍果敢,聚眾率兵,此下德也。”《新唐書·石雄傳》:“少為牙校,敢毅善戰,氣蓋軍中。”②敢於;有膽量做某事。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用兵深入敢戰者吉。”③謙詞。有冒昧的意思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敢佈腹心。”(佈腹心:指講出心裡話。)④豈敢;怎敢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敬以待命,敢有貳心乎?”將:
(一)①扶持;扶助。《詩經·周南·樛木》:“樂隻君子,福履將之。”(隻:助詞。履:祿。)《木蘭詩》:“爺娘聞女來,出郭相扶將。”(郭:外城。)②帶領。《漢書·張禹傳》:“禹將(戴)崇入後堂飲食。”《淮南子·人間》:“其馬將胡駿馬而歸。”③取;拿。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五花馬,千金裘,呼兒將出換美酒。”④送行。《淮南子·覽冥》:“不將不迎。”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若夫迎新將故之勞。”(若夫:至於。)⑤做;奉行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:“將事不敬。”⑥養;保養。《呂氏春秋·音律》:“以將陽氣。”⑦副詞。1.將要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不知老之將至雲爾。”(雲:如此。爾:同“耳”,罷瞭。)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先生將何之?”(之:往。)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夫人將啟之。”(啟之:給他開門。)2. 且,又。《詩經·小雅· 谷風》:“將恐將懼。”⑧介詞。以;用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。”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肯將衰朽惜殘年。”⑨連詞。和;與。李頎《臨別送張諲入蜀》:“經山復歷水,百恨將千慮。”李白《月下獨酌》:“暫伴月將影。”⑩助詞。用在動詞後面,無實義。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一車炭,千餘斤,宮使驅將惜不得。” (二)jiàng ①將帥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王侯將相寧有種乎!”(寧:難道。)《呂氏春秋·執一》:“軍必有將。”②統率;帶兵。《左傳·桓公五年》:“虢公林父將右軍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。”(卒:兵。)③使擔任將領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齊威王欲將孫臏。”[將領]1. 將帥。《隋書·楊玄感傳》:“玄感欲立威名,陰求將領。”(暗中謀求將帥的職位。)2.率領。元結《宿洄溪翁宅》:“老翁八十猶能行,將領兒孫行拾稼。”(稼:莊稼。) (三)qiāng 請;希望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將子無怒,秋以為期。”(子:你。)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將進酒,杯莫停。”衰:
(一)①由強轉弱;衰退;衰弱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(竭:盡。)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物盛而衰,固其變也。”②減;減退;減少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日飲食得無衰乎?” (二)suō 同“蓑”。用草編成的雨衣。(三)cuī ①差;依等級遞減。《國語·齊語》:“相(xiàng)地而衰征,則民不移。”(相:視。征:征稅。移:遷徙。)②通“縗”。古代喪服的一種,用粗麻佈制作而成,毛邊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比及葬,三易衰。”(比及:等到。)③等次。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皆有等衰。”衰弱:
①衰微,衰落。《漢書·翟方進傳》:“方今宗室~~,外無強蕃,天下傾首服從,莫能亢捍國難。”②衰頹,頹廢。《戰國策·楚策》:“太子~~,疾而不起。”弱:
①力氣小;勢力差。跟“強”相反。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本既弱矣,其能久乎?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固不可以敵眾,弱固不可以敵強。”②削弱;使變弱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諸侯恐懼,會盟而謀弱秦。”③纖柔;柔軟。李商隱《無題二首》之二:“風波不信菱枝弱,月露誰教桂葉香。”④喪失;減少。《晉書·天文志上》:“與赤道東交於角五少弱。”⑤年幼;年少。《左傳·僖公九年》:“夷吾弱不好弄,能鬥不過,長亦不改。”(弄:戲耍。過:過分。)[弱冠(guàn)]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,表示業已成人,所以常用來表示二十左右的年紀。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賈生矯矯,弱冠登朝。”附:
①附著;依傍。《詩經·小雅·角弓》:“毋教猱(náo)升木,如塗塗附。”(猱:猿。塗:泥。句謂如在泥上再附著一層泥。)②增益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季氏富於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。”③歸附;依附。《管子·心術下》:“昔者明王之愛天下,故天下可附。”④靠近。《孫子·行軍》:“欲戰者,無附於水而迎客。”⑤符合。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。”⑥捎;寄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一男附書至。”⑦附會。惲敬《顧命辨上》:“亂聖人之經,以附世之說,莫此為甚。”⑧搭乘。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一》:“昔渡錢江,有僧附舟。”⑨通“袝”。祭。《禮記·雜記上》:“大夫附於士,士不附於大夫。”強:
(一)①弓有力。《戰國策·韓策》:“夫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。”②強壯;有力。《詩經·周頌·載芟(shān)》:“侯強侯以。”(侯:助詞。以:弱。)《荀子 · 勸學》:“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。”③強大;強盛。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秦任商君,國以富強。”④加強;增強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強本而節用,則天不能貧。”⑤有餘;略多。《木蘭詩》:“賞賜百千強。”⑥超過;勝過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強於百萬之師。” (二)qiǎng ①強迫。《晉書·郭翻傳》:“(庾翼)躬往造翻,欲強起之。”(躬:親自。造:拜訪。起:起用。)②竭力;盡力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太後不肯,大臣強諫。”③勉強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留侯病,自強死。”強宗:
豪強的大族。《後漢書·郭伋傳》:“~~右姓,各擁眾保營,莫肯先附。”宗:
①宗廟;祖廟。《左傳·成公三年》:“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。”②祖先;祖宗。《漢書 · 宣帝紀贊》:“功光祖宗,業垂後嗣。”③宗族。同祖稱宗。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晉,吾宗也,豈害我哉?”④本;主旨。《老子》:“言有宗,事有君。”⑤尊奉。《史記·孔子世傢》:“孔子佈衣,傳十餘世,學者宗之。”⑥被別人尊奉的事或人。班固《離騷序》:“其文宏博麗雅,為辭賦宗。”《新唐書·陳子昂傳》:“初為感遇詩三十八章,王適曰:是必為海內文宗。”⑦派別。《元史·釋老列傳序》:“惟所謂白雲宗、白蓮宗者,亦或頗通奸利。”細:
①小。1. 與“大”相對。《呂氏春秋·達鬱》:“得其細,失其大,不知類耳。”2.與“粗”相對。《墨子·兼愛中》:“昔者楚靈王好細要。”②詳細;仔細;周密。杜甫《春日憶李白》:“何時一樽酒,重與細論文。”③年齡小。袁文《甕牖閑評》卷一:“世有娘惜細兒之語。”[細人]小人。《資治通鑒·漢紀一·高帝元年》:“而聽細人之說,欲誅有功之人,此亡秦之續耳。”算:
①計算;數。《漢書·律歷志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,所以算數事物,順性命之理也。”②數目。《聊齋志異·八大王》:“生視其中有藏鏹(qiǎng)無算,遂以重金購居之。”(鏹:銀子。)③謀劃;計劃。《孫子 ·計》:“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。”④壽命。《晉書·王徽之傳》:“今君與弟算俱盡,何代也!”(代:頂替。)⑤漢代賦稅名。《漢書·貢禹傳》:“宜令兒七歲去齒,乃出口錢,年二十乃算。”⑥通“筭”。古代計數用的籌碼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一人執算以從之。”還:
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還,入於鄭,鄭伯將享之。”(鄭伯:指鄭文公。享:設宴招待。)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還軍霸上。”②恢復。《魏書·顯祖紀》:“諸非勞超遷者,亦各還初。”(勞:功勞。遷:晉升。)③交還;歸還。《荀子·堯問》:“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,還贄而見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納。杜甫《歲晏行》:“割慈忍愛還租庸。”(庸:抵償勞役的佈帛。)④顧;回頭。潘嶽《傷弱子辭》:“還眺兮墳瘞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瘞:埋葬物。)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疾步數還顧。”⑤償還。江淹《恨賦》:“裂帛系書,誓還漢恩。”(系:綁。書:信。)⑥通“環”。環繞。陳亮《念奴嬌·登多景樓》:“危樓還望,嘆此意,今古幾人曾會。”⑦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還廬樹桑。”(廬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轉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大夫種(zhǒng)勇而善謀,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種:指越大夫文種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則舜禹還至,王業還起。”③輕盈快捷的樣子。《詩經·齊風·還》:“子之還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間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詞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詩:“亂離還奏樂,漂泊且聽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: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嚴大夫》詩:“殊方又喜故人來,重鎮還須濟世才。”緣:
①古時衣服的邊飾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麻衣縓緣。”(縓quàn:淺紅色。)②邊。《周書·王羆傳》:“嘗有臺使,羆(pí)為其設食。使乃裂其薄餅緣。”(臺使:官名。)③沿著;順著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”④遵循;依照。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緣法而治,按功行賞。”⑤憑靠;依據。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天蒼蒼兮上無緣,舉頭仰望兮空雲煙。”⑥攀援;攀登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猶緣木而求魚也。”⑦佛教名詞“因緣”的省稱。指人與人或人與事之間所謂由命中註定的遇合機會,是一種宿命論觀點。《五燈會元·如滿禪師》:“有緣佛出世,無緣佛入滅。”⑧機緣;緣分。杜甫《清明二首》之一:“紅顏騎竹我無緣。”⑨介詞。因為;由於。杜甫《客至》:“花徑不曾緣客掃。”蘇軾《題西林壁》: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隻緣身在此山中。”脈:
(一)①血管。《史記·樂書》:“音樂者,所以動蕩血脈,流通精神。”枚乘《七發》:“縱耳目之欲,恣支體之安者,傷血脈之和。”(支:同“肢”。)②脈搏。韓愈《雜說》之二:“善醫者,不視人之瘠肥,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。”③連貫而成系統的事物。劉克莊《北山作》:“山行忘路脈。”(二)mò [脈脈]1.凝視的樣子。《古詩十九首》之十六:“盈盈一水間,脈脈不得語。”2. 含情不語的樣子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千金縱買相如賦,脈脈此情誰訴?”同:
①會合;聚集。《詩經·小雅·吉日》:“獸之所同,麀(yōu)鹿麌(yǔ)麌。”(麀:母鹿。麌麌:獸群聚貌。)庾信《燕射歌辭·角調曲》:“涇渭同流,清濁異能。”②古代諸侯按時朝見天子之禮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宗廟之事,如會同,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”(如:或者。端:玄端;諸侯祭服。章甫:黑色冠名。相:主持贊禮者。)③相同;與“異”相對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與我同耳。”④共;共用;同一個。《詩經·秦風·無衣》:“豈曰無衣? 與子同袍。”文天祥《正氣歌》:“牛驥同一皂。”(皂:通“槽”。牛馬槽。)⑤統一;同一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 ·吳主傳》:“同船濟水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車同軌,書同文,行同倫。”(軌:車子兩輪間的距離。倫:倫常綱紀。)⑥偕同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。”⑦參與。《武經總要》前集:“不知三軍之權,而同三軍之任,則疑。”(任:責任;職位。)⑧和諧;安定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”(謀閉:停止用計謀。外戶:從外面關的門。)⑨整齊。《詩經 ·小雅·車攻》:“我馬既同。”⑩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方百裡為同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且昔天子之地一圻,列國一同。”(11)古代樂律中的陰律,又稱“呂”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:“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