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揖愁霖詞未已,披文忽自皮夫子。”詩句出處:《奉酬襲美苦雨見寄》;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。
松篁交加午陰黑,別是江南煙靄國。頑雲猛雨更相欺, 聲似虓號色如墨。茅茨裛爛簷生衣,夜夜化為螢火飛。 螢飛漸多屋漸薄,一註愁霖當面落。愁霖愁霖爾何錯, 滅頂於餘奚所作。既不能賦似陳思王,又不能詩似謝康樂。 昔年嘗過杜子美,亦得高歌破印紙。慣曾掀攪大筆多, 為我才情也如此。高揖愁霖詞未已,披文忽自皮夫子。 哀弦怨柱合為吟,忄宅我窮棲蓬藋裡。初悲濕翼何由起, 末欲箋天叩天耳。其如玉女正投壺,笑電霏霏作天喜。 我本曾無一棱田,平生嘯傲空漁船。有時赤腳弄明月, 踏破五湖光底天。去歲王師東下急,輸兵粟盡民相泣。 伊予不戰不耕人,敢怨烝黎無糝粒。不然受性圓如規, 千姿萬態分毫厘。唾壺虎子盡能執,舐痔折枝無所辭。 有頭強方心強直,撐拄頹風不量力。自愛垂名野史中, 寧論抱困荒城側。唯君浩嘆非庸人,分衣輟飲來相親。 橫眠木榻忘華薦,對食露葵輕八珍。欲窮玄,鳳未白。 欲懷仙,鯨尚隔。不如驅入醉鄉中,隻恐醉鄉田地窄。
|
【註釋】:
高:
①高。與“低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鶴《春宮怨》:“風暖鳥聲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疊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須斬萬竿。”③高級;上等;優良。《對楚王問》:“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。”④歲數大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孫伯黶,司晉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對策者百餘人,唯錯為高第。”(對策: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。)⑥尊崇。《莊子· 盜蹠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黃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輕辭天子,非高也,勢薄也。”愁:
①憂愁;憂慮。李白《秋浦歌·十五》:“白發三千丈,緣愁似個長。”辛棄疾《菩薩蠻》:“江晚正愁予,山深聞鷓鴣。”②形容淒涼慘淡的景象。謝惠連《雪賦》:“寒風積,愁雲繁。”辛棄疾《鷓鴣天·賦牡丹》:“愁紅慘綠今宵看,恰似吳宮教陣圖。”霖:
久雨。《晏子春秋·內篇諫上五》:“景公之時,霖雨十有七日。”又泛指雨。杜甫《阻雨不得歸瀼(ráng)西甘林》:“三伏適已過,驕陽化為霖。”曹植《贈丁儀》:“朝雲不歸山,霖雨成川澤。”詞:
①能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。②言詞;詞句。《鹽鐵論·刑德》:“惑於愚儒之文詞。”③文體名。又名“詩餘”、“長短句”。始於唐,盛於宋。張炎《詞源·清空》:“薑白石詞,如野雲孤飛,去留無跡。”④供詞。《淮南子·時則》:“審決獄,平詞訟。”未:
①十二地支之一。《春秋·莊公二十四年》:“六月辛未,朔,日有食之。”②十二時辰之一,即午後一時至三時。③十二生肖屬羊。④副詞。1.表示否定。a.相當於“不”。《詩經·周頌·小毖》:“未堪傢多難。”b.相當於“沒有”、“不曾”。《詩經 · 召南·草蟲》:“未見君子,我心傷悲。”2. 用在句尾,表示疑問。相當於“否”。《後漢書·劉表傳》:“言出子口而入吾耳,可以言未?”已:
①停止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學不可以已。”②完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“言未已,齊讓又至。”(讓:責備。)③罷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(子文)三已之,無慍(yùn)色。”(慍:怨恨。)④疾止;病除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可以已大風。”(大風:麻風病。)⑤副詞。1. 已經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扶蘇已死。”2.隨後;旋即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廢以為侯,已又殺之。”3. 太;過分。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昊(hào)天已威。”(昊天:天。)⑥通“以”。介詞。和方位詞“來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東”、“西”等結合,表示對時間、范圍的限制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自丞相雍已下皆諫。”⑦語氣詞。用法同“矣”。用於句末,表示確定語氣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”(斯惡已:就顯出醜惡瞭。)披:
①古代用在柩車兩旁使人牽挽的帛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:“大喪,作士掌事,作六軍之事執披。”(事:指喪事。六軍:指從六軍中派人。)②分割,劈開。《左傳·昭公五年》:“殺適立庶,又披其邑。”柳宗元《籠鷹詞》:“雲披霧裂虹蜺斷,霹靂掣電捎平岡。”③打開;翻閱。蘇垞《侍宴安樂公主山莊應制》:“駸駸羽騎歷城池,帝女樓臺向晚披。”④披露;表露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臣願披腹心,輸肝膽。”⑤披或穿在身上。《新序·雜事五》:“披裘帶索,往見孟嘗君。”[披靡]本指草木倒伏,後比喻軍隊潰敗。《明史·朱能傳》:“軍數萬人皆披靡,蹂籍死者甚眾,降三千餘人。”(蹂籍:踐踏。)文:
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越人斷發文身。”②線條交錯的圖形;花紋。王充《論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。《周易·賁》:“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”④禮樂典章制度。張居正《與薊遼總督譚二華》:“如有不效,巡關禦史得論劾(hé)之,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。”(劾:揭發罪狀。襲:沿用。)⑤法令條文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與趙禹更定諸律令,務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書同文。”⑦文辭;文章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 情采》:“昔詩人什篇,為情而造文。”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醉能同其樂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軍事的;與“武”相對。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文武並用,長久之術也。”⑨華美;有文采。杜預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質,辭有詳略。”(質:質樸。)⑩文飾;掩飾。劉知幾《史通·惑經》:“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士龍為人,文弱可愛。”(士龍:陸雲字。)(12)量詞。計算銅幣的單位。《宋書·徐羨之傳》:“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忽:
①不註意;不經心;忽視;疏忽。《尚書·周官》:“蓄疑敗謀,怠忽荒政。”(蓄:積。怠:惰。荒:亂。)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:“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。”②疾;迅速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。”《左傳·莊公十一年》:“桀、紂罪人,其亡也忽焉。”③迷惚;不分明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遊於忽區之旁。”(忽區:忽恍無形之區。)④古代極小的量度單位名稱。歐陽修《五代史伶官傳序》:“夫禍患常積於忽微。”(微:古代極小的量度單位。)⑤副詞。突然。曹植《雜詩》之一:“形影忽不見。”《晉書·謝安傳》:“金鼓忽破。”[忽忽]1. 迅疾的樣子。《楚辭·惜誓》:“惜餘年老而日衰兮,歲忽忽而不反。”(反:同“返”。)2. 飄浮不定的樣子。賈《莊周夢為蝴蝶賦》:“忽忽悠悠,東西泛浮。”3. 神志昏亂的樣子。《漢書·蘇建傳》:“(李)陵始降時,忽忽如狂,自痛負漢。”自:
①自己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親自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每假借於藏書之傢,手自筆錄,計日以還。”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高祖自將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諺曰:‘桃李無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徑;小路。)④介詞。1.從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農:傳說為古代造耒耜、興農業的帝王。許行:當時的農學傢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。”2. 由於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屈平之作《離騷》,蓋自怨生也。”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無所恨。”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可譯為假如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聖人能內外無患,自非聖人,外寧必有內憂。”⑥連詞。表示假設的讓步。可譯為即使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學,而性明達,好謀能聽,自監門戍卒,見之如舊。”又《杜周傳》:“自京師不曉,況於遠方?”皮:
①剝(皮)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因自皮面抉眼。”(抉:挖。)②動植物體的表層。《詩經·鄘風·相鼠》:“相鼠有皮,人而無儀。”(相:看。)③皮革。指制過的去瞭毛的獸皮。《公羊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皮不蠹(dù)。”(蠹:蛀蟲。)④表面;淺薄。《韓詩外傳》卷十:“子乃皮相之士也。”⑤用獸皮制成的射靶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禮,射不主皮。”夫:
(一)①成年男子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內無怨女,外無曠夫。”②舊稱從事某種體力勞動的人。《詩經·周頌·噫嘻》:“率時農夫,播厥百谷。”③舊指服勞役的人。《北史·東魏靜帝紀》:“發夫五萬人築漳濱堰。”④丈夫,婦女的配偶。古樂府《陌上桑》:“使君自有婦,羅敷自有夫。”(使君:稱刺史。)⑤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等於一百畝。《管子·乘馬》:“四聚為一離,五離為一制,五制為一田,二田為一夫,三夫為一傢,事制也。”[夫人]1. 古稱諸侯的妻和帝王的妾為夫人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有後,有夫人。”“天子之妃曰後,諸侯曰夫人。”2.唐以後稱高級官員的妻為夫人。張祜《集靈臺》:“虢(guó)國夫人承主恩,平明騎馬入宮門。”(平明:天剛亮。)3.對已婚婦女的尊稱。[夫子]1.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。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夫子不遠千裡,將有為乎?”(有為:有所作為。)2. 孔門尊稱孔子為夫子,後沿稱老師為夫子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夫子時然後言。”(時:當其時。)(二)fú ①代詞。1. 表示第三人稱。相當於“彼”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夫將為我危,故吾得與之皆安。”2. 表示近指。相當於“這”、“此”。《論語 ·先進》:“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”3. 表示遠指。相當於“那”、“彼”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此一是非,隅曲也;夫一是非,宇宙也。”(隅曲:片面。)②句首語氣詞。表示發端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夫戰,勇氣也。”③語氣詞。1.用於句尾,表示感嘆或發議論。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驢》:“今若是焉,悲夫!”(是:此。)2.表疑問或反詰。《史記·孔子世傢》:“吾歌,可夫?”子:
①孩子,兼指男女。《詩經·豳風· 七月》:“同我婦子,饁彼南畝。”(饁yè:送飯。南畝:指田地。)②兒子或女兒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”此指兒子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衛人嫁其子。”此指女兒。③人的通稱,或指男;或指女。《詩經·邶風·匏有苦葉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印否?”(涉:過河。印āng:我。)《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。”(之:此。歸:出嫁。)④尊稱,多指男子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匪我愆期,子無良媒。”(匪:非。愆qiān:錯,誤。)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宛》:“螟嶺有子,蜾蠃負之。”(螟蛉mínglíng:一種吃禾心的害蟲。蜾蠃guǒluǒ:細腰蜂。)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樹在道邊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”李紳《憫農》之一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祿爵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。”⑧地支的第一位,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、紀年。《春秋 · 桓公十八年》:“夏四月丙子,公薨於齊。”韓愈《息國夫人墓志銘》:“元和七年甲子,日南至,以疾卒。”(元和:唐憲宗年號。日南至:指夏至。)又指十二時辰之一,即子時,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。⑨利息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子貸金錢千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