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前度相逢正賣文,一錢不直虛雲雲。

    “前度相逢正賣文,一錢不直虛雲雲。”詩句出處:《丁隱君歌》;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。

    華陽道士南遊歸,手中半卷青蘿衣。自言逋客持贈我,
    乃是錢塘丁翰之。連江大抵多奇岫,獨話君傢最奇秀。
    盤燒天竺春筍肥,琴倚洞庭秋石瘦。草堂暗引龍泓溜,
    老樹根株若蹲獸。霜濃果熟未容收,往往兒童雜猿狖。
    去歲猖狂有黃寇,官軍解散無人鬥。滿城奔迸翰之閑,
    隻把枯松塞圭竇。前度相逢正賣文,一錢不直虛雲雲。
    今來利作采樵客,可以拋身麋鹿群。丁隱君,丁隱君,
    叩頭且莫變名氏,即日更尋丁隱君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前:

    (一)①前進;向前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二執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後”相對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廬山瀑佈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爐生紫煙,遙看瀑佈掛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齋志異·狼三則》:“(屠)復投之,後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時間在先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聞也。’”③引導。《儀禮·士虞禮》:“祝前屍出戶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滅。《吳子·論將》:“進道易,退道難,可來而前;進道險,退道易,可薄而擊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

    度:

    (一)①計量長短的器具或標準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朝不信道,工不信度。”(朝:朝廷。工:工匠。)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日夜分,則同度量。”②規矩;法度;制度。《禮記· 曲禮上》:“進退有度。”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度不可改。”③界限;限度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生之有時,而用之亡(無)度,則物力必屈(jué)。”④氣量;胸懷;胸襟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常有大度,不事傢人生產作業。”⑤逾越;超越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關山度若飛。”⑥過;越過。顧雲《詠柳二首》之二:“莫教虛度一年春。”⑦指計量單位。古代特指日月星辰在天體中運行的度數,稱躔(chán)度。《漢書·天文志》:“天下太平,五星循度。”(循:沿著。)⑧僧道引導人出傢稱“度”。韓愈《論佛骨表》:“(陛下)即位之初,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。”⑨量詞。次;回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物換星移幾度秋。”李頻《春日旅舍》:“如何一別故園後,五度花開五處看。”(11)通“渡”。古樂府《前溪歌》:“憂思出門倚,逢郎前溪度。”(倚:靠著門。) (二)duó ①計量長短;衡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度,然後知長短。”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寸寸而度之,至丈必過。”(過:超過。)②謀畫;打算。《左傳·哀公十一年》:“圉(yǔ)豈敢度其私。”(圉:人名。度其私:為自己打算。)③揣度;估計;估量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王度之,終不可強奪。”

    相:

    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”②遞相;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。《呂氏春秋·疑似》:“為高葆禱於璐,置鼓其上,遠近相聞。”③質地;實質。劉峻《辯命論》:“昔之玉質金相,英髦秀達,皆擯斥於當年,韞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傑。韞:藏。)[相對]相向。元稹《與李十二夜飲》:“寒夜燈前賴酒壺,與君相對興(xìng)猶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細看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相其陰陽,觀其流泉。”②占視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狀顏色,而知其吉兇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雖善而心術惡。”④輔佐;扶助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記·魏世傢》:“傢貧則思良妻,國亂則思賢相。”2.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,地位相當於郡太守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永和初,出為河間相。”又使為相。《續資治通鑒長編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彥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儀贊禮者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稱辭,足能行而相者先導。”(行人:古時的外交官。)⑦選擇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狀元花生滿路。”

    逢:

    (一)①遇見;碰到。李白《古風·二十四》:“路逢鬥雞者。”王維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: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”②迎接。王維《與盧象集朱傢》:“主人能愛客,終日有逢迎。”③迎合;奉承。《孟子· 告子下》:“今之大夫,皆逢君之惡。”④大。《禮記·儒行》:“丘少居魯,衣逢掖之衣。”(掖:胳肢窩。“逢掖”即大袖子。)(二)péng [逢逢]象聲詞。鼓聲。李賀《上之回》:“蚩尤死,鼓逢逢。”

    正:

    (一)①不偏斜。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惟木從繩則正。”(繩:指木工取直的墨線。)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儀正而景(yǐng影)正。”(儀:用來測定時刻的日規。景:影子。)②人的行為正派;正直;公正。《新書·道術》:“方直不曲謂之正,反正為邪。”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子瑕,佞(nìng濘)臣也,夫子因之,非正也。”③合規范;合標準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割不正不食。”(割:切肉。)④純正不雜。《荀子·樂論》:“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。”⑤作為主體,與“副”相對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補續殘缺正副二本,藏於宮中。”⑥正面,與“反”相對。《天工開物·造皮紙》:“紙以逼簾者為正面。”(逼:靠近。簾:竹簾。)⑦大於零的,與“負”相對。《九章算術·方程》:“如方程,各置所取,以正負術入之。”⑧長官。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為仍牧正,……逃奔有虞,為之庖正。”⑨正當;合適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。”⑩糾正;使……正。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政以治民,刑以正邪。”使端正。《論語·子路》: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!”(11)副詞。表示動作在進行中;狀態的持續。《漢書·燕刺王旦傳》:“正讙不可止。” (二)zhēng ①陰歷每年的第一個月。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三年春正月,行幸甘泉宮。”(幸:指帝王到某處。)②箭靶中心。《詩經·齊風·猗嗟》:“終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

    文:

    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越人斷發文身。”②線條交錯的圖形;花紋。王充《論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。《周易·賁》:“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”④禮樂典章制度。張居正《與薊遼總督譚二華》:“如有不效,巡關禦史得論劾(hé)之,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。”(劾:揭發罪狀。襲:沿用。)⑤法令條文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與趙禹更定諸律令,務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書同文。”⑦文辭;文章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 情采》:“昔詩人什篇,為情而造文。”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醉能同其樂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軍事的;與“武”相對。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文武並用,長久之術也。”⑨華美;有文采。杜預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質,辭有詳略。”(質:質樸。)⑩文飾;掩飾。劉知幾《史通·惑經》:“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士龍為人,文弱可愛。”(士龍:陸雲字。)(12)量詞。計算銅幣的單位。《宋書·徐羨之傳》:“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

    一:

    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

    錢:

    (一)①金屬貨幣。《後漢書·西域傳·大秦國》:“以金銀為錢,銀錢十當金錢一。”②特指銅錢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,民亦間盜鑄錢,不可勝數。”③重量單位,十錢為一兩。④費用。《漢書·文翁傳》:“爭欲為學官弟子,富人至出錢以求之。”(學官:學校。) (二)jiǎn 古代的一種農具,類似鐵鏟。《詩經·周頌·臣工》:“命我眾人,庤乃錢鎛。”

    不:

    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    直:

    ①直,與“曲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木受繩則直。”②跟地面垂直的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牽衣頓足攔道哭,哭聲直上幹雲霄。”(幹:沖犯。)③豎,與橫相對。《山海經·大荒北經》:“(章尾山)有神,人面蛇身而赤,直目。”郭璞註:“直目,從(zòng)目也。”(從:同“縱”。)④伸;挺直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且夫枉尺直尋者,以利言也。”(枉:屈。尋:八尺為尋。)⑤行為正直。《商君書·修權》:“君好法,則端直之士在前。”⑥坦率。嵇康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“吾直性狹中,多所不堪。”(狹中:心胸狹隘。)⑦面對;遇到。《漢書·甯成傳》:“寧見乳虎,無直甯成之怒。”(乳虎:幼虎。)《漢書·義縱傳》:“無直寧成之怒。”(寧成:人名。)⑧值班;侍衛。特指在殿堂中值班,侍奉君主。《晉書·羊祜傳》:“悉統宿衛入直殿中。”⑨價值。《史記·張湯傳》:“湯死,傢產直不過五百金。”⑩工錢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為官寫書受直,以養老母。”(11)副詞。1. 徑直;一直。《漢書·陸賈傳》:“(陳)平嘗燕居深念,賈往,不請,直入坐。”(燕居:閑居。念:思。請:請見。)2.僅;隻是。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侯生攝敝衣冠,直上載公子上坐。”

    虛:

    ①大土山。《詩經·鄘風·定之方中》:“升彼虛矣,以望楚矣。”②廢墟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凡十三歲,社稷為虛。”③集市。柳宗元《童區(ōu)寄傳》:“去逾四十裡之虛所賣之。”④空虛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,拘於虛也。”⑤空著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梁王虛上位。”⑥虛假。《楚辭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聽讒人之虛辭。”⑦副詞。徒然,白白地。李商隱《安定城樓》:“賈生年少虛垂涕。”(賈生:漢代賈誼。)⑧指清靜無欲的內心境界。《老子》第十五章:“致虛極,守靜篤。”

    雲:

    ①同“雲2”。②說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雲:吾不試,故藝。’”(牢:人名。試:見用於朝廷。藝:多才藝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雲益乎?”④代詞。如此。《史記·汲鄭列傳》:“汲、鄭亦雲,悲夫!”(汲、鄭:指汲黯、鄭當時二人。)⑤助詞。1. 用於句首。《詩經·鄭風·風雨》:“既見君子,雲胡不喜?”2. 用於句中。《後漢書·陳龜傳》:“雖歿(mò)軀體,無所雲補。”(歿:死。補:彌補。)⑥語氣詞。用於句末,表陳述語氣。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餘登箕山,其上蓋有許由塚雲。”[雲雲]通“蕓蕓”。眾多貌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萬物雲雲。”


    上一篇:喧哗不入耳,谗佞不挂舌。

    下一篇:剑履南宫入,簪缨北阙来。
  • 前度相逢正卖文,一钱不直虚云云。

    “前度相逢正卖文,一钱不直虚云云。”诗句出处:《丁隐君歌》;是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作品。

    华阳道士南游归,手中半卷青萝衣。自言逋客持赠我,
    乃是钱塘丁翰之。连江大抵多奇岫,独话君家最奇秀。
    盘烧天竺春笋肥,琴倚洞庭秋石瘦。草堂暗引龙泓溜,
    老树根株若蹲兽。霜浓果熟未容收,往往儿童杂猿狖。
    去岁猖狂有黄寇,官军解散无人斗。满城奔迸翰之闲,
    只把枯松塞圭窦。前度相逢正卖文,一钱不直虚云云。
    今来利作采樵客,可以抛身麋鹿群。丁隐君,丁隐君,
    叩头且莫变名氏,即日更寻丁隐君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前:

    (一)①前进;向前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二执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后”相对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庐山瀑布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:“(屠)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时间在先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闻也。’”③引导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:“祝前尸出户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灭。《吴子·论将》:“进道易,退道难,可来而前;进道险,退道易,可薄而击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

    度:

    (一)①计量长短的器具或标准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朝不信道,工不信度。”(朝:朝廷。工:工匠。)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日夜分,则同度量。”②规矩;法度;制度。《礼记· 曲礼上》:“进退有度。”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度不可改。”③界限;限度。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有时,而用之亡(无)度,则物力必屈(jué)。”④气量;胸怀;胸襟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常有大度,不事家人生产作业。”⑤逾越;超越。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关山度若飞。”⑥过;越过。顾云《咏柳二首》之二:“莫教虚度一年春。”⑦指计量单位。古代特指日月星辰在天体中运行的度数,称躔(chán)度。《汉书·天文志》:“天下太平,五星循度。”(循:沿着。)⑧僧道引导人出家称“度”。韩愈《论佛骨表》:“(陛下)即位之初,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。”⑨量词。次;回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物换星移几度秋。”李频《春日旅舍》:“如何一别故园后,五度花开五处看。”(11)通“渡”。古乐府《前溪歌》:“忧思出门倚,逢郎前溪度。”(倚:靠着门。) (二)duó ①计量长短;衡量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度,然后知长短。”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寸寸而度之,至丈必过。”(过:超过。)②谋画;打算。《左传·哀公十一年》:“圉(yǔ)岂敢度其私。”(圉:人名。度其私:为自己打算。)③揣度;估计;估量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度之,终不可强夺。”

    相:

    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”②递相;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为高葆祷于璐,置鼓其上,远近相闻。”③质地;实质。刘峻《辩命论》:“昔之玉质金相,英髦秀达,皆摈斥于当年,韫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杰。韫:藏。)[相对]相向。元稹《与李十二夜饮》:“寒夜灯前赖酒壶,与君相对兴(xìng)犹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细看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相其阴阳,观其流泉。”②占视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状颜色,而知其吉凶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虽善而心术恶。”④辅佐;扶助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今由与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家贫则思良妻,国乱则思贤相。”2.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,地位相当于郡太守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永和初,出为河间相。”又使为相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彦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仪赞礼者。《淮南子·主术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称辞,足能行而相者先导。”(行人:古时的外交官。)⑦选择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状元花生满路。”

    逢:

    (一)①遇见;碰到。李白《古风·二十四》:“路逢斗鸡者。”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②迎接。王维《与卢象集朱家》:“主人能爱客,终日有逢迎。”③迎合;奉承。《孟子· 告子下》:“今之大夫,皆逢君之恶。”④大。《礼记·儒行》:“丘少居鲁,衣逢掖之衣。”(掖:胳肢窝。“逢掖”即大袖子。)(二)péng [逢逢]象声词。鼓声。李贺《上之回》:“蚩尤死,鼓逢逢。”

    正:

    (一)①不偏斜。《尚书·说命上》:“惟木从绳则正。”(绳:指木工取直的墨线。)《荀子·君道》:“仪正而景(yǐng影)正。”(仪:用来测定时刻的日规。景:影子。)②人的行为正派;正直;公正。《新书·道术》:“方直不曲谓之正,反正为邪。”《盐铁论·论儒》:“子瑕,佞(nìng泞)臣也,夫子因之,非正也。”③合规范;合标准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割不正不食。”(割:切肉。)④纯正不杂。《荀子·乐论》:“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。”⑤作为主体,与“副”相对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:“补续残缺正副二本,藏于宫中。”⑥正面,与“反”相对。《天工开物·造皮纸》:“纸以逼帘者为正面。”(逼:靠近。帘:竹帘。)⑦大于零的,与“负”相对。《九章算术·方程》:“如方程,各置所取,以正负术入之。”⑧长官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为仍牧正,……逃奔有虞,为之庖正。”⑨正当;合适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。”⑩纠正;使……正。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政以治民,刑以正邪。”使端正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!”(11)副词。表示动作在进行中;状态的持续。《汉书·燕刺王旦传》:“正讙不可止。” (二)zhēng ①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三年春正月,行幸甘泉宫。”(幸:指帝王到某处。)②箭靶中心。《诗经·齐风·猗嗟》:“终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

    文:

    ①在身体上刺画花纹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越人断发文身。”②线条交错的图形;花纹。王充《论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。《周易·贲》: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。”④礼乐典章制度。张居正《与蓟辽总督谭二华》:“如有不效,巡关御史得论劾(hé)之,固不必袭此故套虚文为也。”(劾:揭发罪状。袭:沿用。)⑤法令条文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与赵禹更定诸律令,务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书同文。”⑦文辞;文章。刘勰《文心雕龙· 情采》:“昔诗人什篇,为情而造文。”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军事的;与“武”相对。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文武并用,长久之术也。”⑨华美;有文采。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质,辞有详略。”(质:质朴。)⑩文饰;掩饰。刘知几《史通·惑经》:“庸儒末学,文过饰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士龙为人,文弱可爱。”(士龙:陆云字。)(12)量词。计算铜币的单位。《宋书·徐羡之传》:“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

    一:

    ①数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爱一牛?”(爱:吝惜。)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又表序数第一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。”(八阕:指舞乐的八章。载民、玄鸟:乐曲八章之名。)②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满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”④统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。”(恶:指恶人。)⑥整体。贾谊《新书·过秦上》:“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气”。⑧副词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食客数千人,无贵贱一与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”(过:过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于此乎?”⑨语气词。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[一何]副词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

    钱:

    (一)①金属货币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·大秦国》:“以金银为钱,银钱十当金钱一。”②特指铜钱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,民亦间盗铸钱,不可胜数。”③重量单位,十钱为一两。④费用。《汉书·文翁传》:“争欲为学官弟子,富人至出钱以求之。”(学官:学校。) (二)jiǎn 古代的一种农具,类似铁铲。《诗经·周颂·臣工》:“命我众人,庤乃钱镈。”

    不:

    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    直:

    ①直,与“曲”相对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木受绳则直。”②跟地面垂直的。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牵衣顿足拦道哭,哭声直上干云霄。”(干:冲犯。)③竖,与横相对。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:“(章尾山)有神,人面蛇身而赤,直目。”郭璞注:“直目,从(zòng)目也。”(从:同“纵”。)④伸;挺直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且夫枉尺直寻者,以利言也。”(枉:屈。寻:八尺为寻。)⑤行为正直。《商君书·修权》:“君好法,则端直之士在前。”⑥坦率。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吾直性狭中,多所不堪。”(狭中:心胸狭隘。)⑦面对;遇到。《汉书·甯成传》:“宁见乳虎,无直甯成之怒。”(乳虎:幼虎。)《汉书·义纵传》:“无直宁成之怒。”(宁成:人名。)⑧值班;侍卫。特指在殿堂中值班,侍奉君主。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悉统宿卫入直殿中。”⑨价值。《史记·张汤传》:“汤死,家产直不过五百金。”⑩工钱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为官写书受直,以养老母。”(11)副词。1. 径直;一直。《汉书·陆贾传》:“(陈)平尝燕居深念,贾往,不请,直入坐。”(燕居:闲居。念:思。请:请见。)2.仅;只是。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:“侯生摄敝衣冠,直上载公子上坐。”

    虚:

    ①大土山。《诗经·鄘风·定之方中》:“升彼虚矣,以望楚矣。”②废墟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凡十三岁,社稷为虚。”③集市。柳宗元《童区(ōu)寄传》:“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。”④空虚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。”⑤空着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梁王虚上位。”⑥虚假。《楚辞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听谗人之虚辞。”⑦副词。徒然,白白地。李商隐《安定城楼》:“贾生年少虚垂涕。”(贾生:汉代贾谊。)⑧指清静无欲的内心境界。《老子》第十五章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”

    云:

    ①同“云2”。②说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云:吾不试,故艺。’”(牢:人名。试:见用于朝廷。艺:多才艺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云益乎?”④代词。如此。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汲、郑亦云,悲夫!”(汲、郑:指汲黯、郑当时二人。)⑤助词。1. 用于句首。《诗经·郑风·风雨》:“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?”2. 用于句中。《后汉书·陈龟传》:“虽殁(mò)躯体,无所云补。”(殁:死。补:弥补。)⑥语气词。用于句末,表陈述语气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余登箕山,其上盖有许由冢云。”[云云]通“芸芸”。众多貌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万物云云。”


    上一篇:喧哗不入耳,谗佞不挂舌。

    下一篇:剑履南宫入,簪缨北阙来。

  • 上一篇:喧哗不入耳,谗佞不挂舌。

    下一篇:剑履南宫入,簪缨北阙来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