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--皮日休無言九陔遠,瞬息馳應遍。”詩句出處:《開元寺樓看雨聯句》;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。
海上風雨來,掀轟雜飛電。登樓一憑檻,滿眼蛟龍戰。 --陸龜蒙 須臾造化慘,倏忽堪輿變。萬戶響戈鋋,千傢披組練。 --皮日休 群飛拋輪石,雜下攻城箭。點急似摧胸,行斜如中面。 --陸龜蒙 細灑魂空冷,橫飄目能眩。垂簷珂珮喧,扌暴瓦珠璣濺。 --皮日休 無言九陔遠,瞬息馳應遍。密處正垂縆,微時又懸線。 --陸龜蒙 寫作玉界破,吹為羽林旋。翻傷列缺勞,卻怕豐隆倦。 --皮日休 遙瞻山露色,漸覺雲成片。遠樹欲鳴蟬,深簷尚藏燕。 --陸龜蒙 殘雷隱轔盡,反照依微見。天光潔似磨,湖彩熟於練。 --皮日休 疏帆逗前渚,晚磬分涼殿。接思強揮毫,窺詞幾焚研。 --陸龜蒙 佶栗烏皮幾,輕明白羽扇。畢景好疏吟,餘涼可清宴。 --皮日休 君攜下高磴,僧引還深院。駁蘚凈鋪筵,低松濕垂鬋。 --陸龜蒙 齋明乍虛豁,林霽逾蔥蒨。早晚重登臨,欲去多離戀。 --皮日休
|
【註釋】:
皮:
①剝(皮)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因自皮面抉眼。”(抉:挖。)②動植物體的表層。《詩經·鄘風·相鼠》:“相鼠有皮,人而無儀。”(相:看。)③皮革。指制過的去瞭毛的獸皮。《公羊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皮不蠹(dù)。”(蠹:蛀蟲。)④表面;淺薄。《韓詩外傳》卷十:“子乃皮相之士也。”⑤用獸皮制成的射靶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禮,射不主皮。”休:
①休息。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行者休於樹。”②停止;罷休。蒲松齡《促織》:“少年大駭,急解令休止。”③美善;吉祥。《詩經·大雅·江漢》:“對揚王休。”(報答和宣揚周王的美德。)④喜。《詩經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:“既見君子,我心則休。”⑤封建時代指丈夫離棄妻子。⑥副詞。不要。杜甫《戲贈友》:“勸君休嘆息。”⑦句末語氣詞。相當於“瞭”、“罷”。呂勝己《南鄉子》:“笑道漁翁太拙休!”無:
①沒有。跟“有”相對。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。”②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民以此為教,則粟焉得無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連詞。表示條件,相當於“無論”、“不論”。《詩經·魯頌·灃水》:“不小不大,從公於邁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詩源·箜篌引》: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則國非其國,而民無其民也。”⑥語氣詞。用於疑問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言:
①說話。《詩經 ·衛風·氓》:“載笑載言。”(載:助詞。)②議論;談論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國人莫敢言。”③言語;言論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無稽之言勿聽。”(稽:根據。)④表達;宣說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詩言志,歌永言。”(永:同“詠”。唱。)⑤誓言;約言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初既與餘成言兮,後悔遁而有他。”⑥一字稱一言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一言均賦,四韻俱成。”⑦一句稱一言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《詩經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無邪’。”⑧助詞。無義。《詩經·秦風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。”九:
①數詞。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三三如九。”②泛指多數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雖九死其猶未悔。”《左傳·襄公十一年》:“八年之中,九合諸侯。”(合:盟會。)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假令仆伏法受誅,若九牛亡一毛。”陔:
①臺階;階層。《漢書·郊祀志上》:“具泰一祠壇……三陔。”(泰一:天神名。)②田埂。束晳《補亡詩·南陔》:“循彼南陔,言采其蘭。”(言:助詞。用於句首,無義。)③[九陔]1.中央至八極之地。魏收《枕中篇》:“九陔方集。”2.九層;九天。《抱樸子·廣譬》:“周章九陔。”瞬:
①眼珠轉動;眨眼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雖錐末倒眥(zì)而不瞬也。”(倒:紮。眥:眼眶。)②一眨眼的功夫;極短的時間。陸機《文賦》:“觀古今於須臾,撫四海於一瞬。”③註視。《聊齋志異·嬰寧》:“生無語,目註嬰寧,不暇他瞬。”(註:註視。)息:
①呼吸。《鹽鐵論·擊之》:“使得復喘息。”《史記·張耳陳餘列傳》:“將軍毋失時,時間不容息。”(間:縫隙。)②嘆氣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陳涉太息曰:‘嗟呼,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?’”③停止。江淹《別賦》:“馬寒鳴而不息。”④休息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四時之間,亡日休息。”⑤子女。多指兒子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老臣賤息舒祺,最少,不肖。”⑥利息。王安石《答曾公立書》:“無二分之息可乎。”⑦消息。陸機《為顧彥先贈婦二首》之二:“形影參(shēn)商乖,音息曠不達。”(參、商:二星名。乖:背離。曠:久。)馳:
①車馬疾行。王安石《祭歐陽文忠公文》:“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。”《詩經·鄘風·載馳》:“載馳載驅,歸唁衛侯。”(載:助詞。)②奔跑。阮籍《詠懷》之七:“走獸交橫馳,飛鳥相隨翔。”③追逐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不介馬而馳之。”(介馬:馬披甲。)④傳播;傳揚。《華陽國志·後賢志》:“辭章燦麗,馳名當世。”⑤向往。《隋書·史祥傳》:“身在邊隅,情馳魏闕。”⑥施;展佈。宋玉《神女賦》:“五色並馳,不可殫形。”(殫形:盡述。)⑦天子所行之路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二十七年,治馳道。”應:
(一)yīng ①當;應當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重則本非應死之罪。”(重:指刑法重。)蘇軾《水調歌頭》:“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”②古國名。相傳為周武王之子的封國,故址在今河南魯山縣東。 (二)yìng ①受;接受。王充《論衡·語增》:“周流應聘。”(周流:周遊。)②答應;回答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河曲智叟亡以應。”③允許;同意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阿母謂阿女:‘汝可去應之。’”④適合;合於。《荀子· 天論》:“望時而待之,孰與應時而使之?”⑤應和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殺之以應陳涉。”蘇軾《後赤壁賦》:“山鳴谷應,風起雲湧。”⑥對付;處置。《三國志· 魏志·鐘繇傳》:“得所送馬,甚應其急。”⑦應驗;證實。《後漢書·郭玉傳》:“和帝時,為太醫丞,多有效應。帝奇之。”⑧小鼓。《詩經·周頌·有瞽》:“應田縣鼓。”(田:大鼓。縣:懸掛。)遍:
①普遍;全面。《詩經·小雅·天保》:“群黎百姓,遍為爾德。”(群黎:眾庶;黎民。)《荀子·性惡》:“足可以遍行天下。”(足:腳。)②量詞。表示次數,相當於“次”、“回”。《三國志· 魏書· 賈逵傳》註引《魏略》:“最好《春秋左傳》,乃為牧守,常自課讀之,月常一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