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艑浮通川,高樓次旗亭。”詩句出處:《相和歌辭·賈客詞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賈客無定遊,所遊惟利並。眩俗雜良苦,乘時知重輕。 心計析秋毫,搖鉤侔懸衡。錐刀既無棄,轉化日已盈。 邀福禱波神,施財遊化城。妻約雕金釧,女垂貫珠纓。 高貲比封君,奇貨通幸卿。趨時鷙鳥思,藏鏹盤龍形。 大艑浮通川,高樓次旗亭。行止皆有樂,關梁似無征。 農夫何為者,辛苦事寒耕。
|
【註釋】:
大:
(一)①與“小”相對。劉邦《大風歌》:“大風起兮雲飛揚。”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燕趙久相支,以弊大眾,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。”②特指粗,形容條狀物橫剖面大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上》:“時有長人巨無霸,長一丈,大十圍。”③擴大;光大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卑其志意,大其園囿,高其臺。”《陳書·周弘正傳》:“庶改澆競之俗,以大吳國之風。”④程度深;聲勢大。晁錯《削藩策》:“昔高帝初定天下,昆弟少,諸子弱,大封同姓。”⑤誇張;誇大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蕭何曰:‘劉季固多大言,少成事。’”⑥尊貴的;重要的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出門如敬大賓。”⑦尊崇;推重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大天而思之,孰若物畜而制之?”《漢書·王吉傳》:“《春秋》所以大一統者,六合同風,九州共貫也。”⑧敬詞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裴松之註引《江表傳》:“(魯)肅撫蒙背曰:‘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。至於今者,學識英博,非復吳下阿蒙。’”⑨排行第一;輩分較長。古樂府《孤兒行》:“大兄言辦飯,大嫂言視馬。”⑩加在“父”“母”之前,用以稱呼祖父、祖母。《史記·留侯世傢》:“韓破,良傢童三百人,弟死不葬,悉以傢財求客刺秦王,為韓報仇,以大父、父五世相韓故。”歸有光《項脊軒志》:“一日,大母過餘曰:‘吾兒久不見若影,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類女郎也?’”(11)表示超過。《戰國策·秦策》:“亦無大大王。”(12)不詳細,不準確。《新書·數寧》:“故聖之起,大以五百為紀。”(五百:指五百年。)(13)副詞。很;極。《史記·張丞相列傳(附申屠嘉)》:“(鄧)通小臣,戲殿上,大不敬,當斬。”[大夫]古代官職名。殷周時期,官分卿、大夫、士三級。秦漢時期,中央要職有禦史大夫、諫大夫、光祿大夫、中大夫等。唐宋存禦史大夫、諫議大夫等。清代稱高級文職階官為大夫,並非實職(武官則稱將軍)。[大王]對帝王的尊稱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以大王之賢,士民之眾,車騎之用,兵法之教,可以並諸侯,吞天下,稱帝而治。”(教:習。)[大方]專傢內行。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藝二·閨秀畫》:“三百年中,大方名筆,可與頡頏者不過二三而已。”(頡頏:相抗衡。) (二)dài 通“待”。要;打算。關漢卿《拜月亭》第三折:“安排香桌兒去,我大燒炷夜香咱。”[大夫]對醫生的尊稱。宋代醫官設有大夫、郎、醫效等。見洪邁《容齋三筆》卷十六。(三)tài ①同“太”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大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。”(大上:德行最高者。)後一般寫作“太”。②同“泰”。安泰;太平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故儒術誠行,則天下大而富,使而功。”(使:行使,使用。功:成功,獲得好結果。)浮:
①漂在水面。與“沉”相對。《詩經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:“泛泛楊舟,載沉載浮。”(載:則。)②行船。宋玉《高唐賦》:“若浮海而望碣石。”(碣石:山名。)③表面上的;空虛不實。《東周列國志》第四十七回:“乃於要道,深掘陷坑,將草蓐掩蓋,上用浮土。”④虛浮;浮華。魏征《十漸不克終疏》:“必先淳樸而抑浮華。”⑤浮躁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教之樂,以疏其穢而鎮其浮。”⑥超過;多餘。曾鞏《故朝散大夫孫公行狀》:“天下所以大困者,在浮費。”⑦罰人飲酒。《說苑·善說》:“飲不釂者,浮以大百。”[浮生]舊稱短促虛空的人生。李涉《題鶴林寺僧舍》:“因過竹院逢僧話,又得浮生半日閑。”[浮圖][浮屠]梵語譯音。1.佛;佛陀。《後漢書·西域傳·天竺》:“後桓帝好神,數祀浮圖、老子。”2.和尚。韓愈《送浮屠文暢師序》:“夫文暢,浮屠也。”3.佛塔。蘇軾《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》:“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,高百二十尺。”通:
①通向;通到。陳壽《隆中對》:“西通巴蜀。”《列子·湯問》:“指通豫南,達於漢陰。”②通行;通過。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:“初極狹,才通人。”③貫通;沒有阻礙的。周敦頤《愛蓮說》: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。”④順暢;暢通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俱興。”⑤疏通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決通川防,夷去險阻。”《北史·宇文愷傳》:“今錄其疑難,為之通釋,皆出證據,以相發明。”(發明:闡明。)⑥流通;交換。薛福成《變法》:“環大地九萬裡之內,罔不通使互市。”(罔:無。)⑦交往;溝通。《左傳 · 桓公七年》:“衛孫桓子來盟,始通。”周密《齊東野語》卷十:“既貴,恥其傢微,陰有所遺,而絕不與通。”⑧四通八達的。《晉書·列女傳》:“恨不得梟(xiāo)汝首於通逵,以塞大恥。”(梟:斬首懸掛。逵:大路。)⑨知曉;通曉。《呂氏春秋·謹聽》:“通乎己之不足,則不與物爭矣。”嵇康《釋私論》:“是故言君子,則以無措為主,以通物為美。”⑩開通;開明。《漢書·孝成趙皇後傳》:“知陛下有賢聖通明之德,仁孝子愛之恩。”(11)傳達;通知。《周禮·天官·內豎》:“內豎掌內外之通令。”(12)全部;整個。曹植《與吳質書》:“時有所慮,至通夜不瞑。”(瞑:同“眠”。)(13)共同的;通常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天下之通義也。”司馬光《為龐相公再讓宰相表》:“臣聞量能授職者,人主之通術。”(14)(馬)糞。《後漢書·戴就傳》:“乃臥就覆船下,以馬通熏之。”(15)量詞。1. 用於文書,表示一份。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無不傳寫,各有一通。”2. 用於擊鼓。相當於“陣”、“遍”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上》:“傳吏疑其偽,乃椎鼓三通。”川:
水道;河流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匠人》:“兩山之間,必有川焉。”《商君書·弱民》:“濟大川而無舡(xiāng)楫。”高:
①高。與“低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鶴《春宮怨》:“風暖鳥聲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疊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須斬萬竿。”③高級;上等;優良。《對楚王問》:“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。”④歲數大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孫伯黶,司晉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對策者百餘人,唯錯為高第。”(對策: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。)⑥尊崇。《莊子· 盜蹠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黃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輕辭天子,非高也,勢薄也。”樓:
①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屋。杜甫《登嶽陽樓》:“昔聞洞庭水,今上嶽陽樓。”②設在高處的建築,多用作瞭望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五年》:“登諸樓車,使呼宋而告之。”次:
①臨時駐紮和住宿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師退,次於召陵。”《尚書·泰誓中》:“王次於河朔。”②指臨時駐紮和住宿的地方。《周易·旅卦》:“旅即次。”王勃《餞韋兵曹》:“征驂臨野次,別袂慘江垂。”③依次序排列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賢不能待次而舉。”④第二。《孫子兵法· 謀攻》:“凡用兵之法……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。”⑤量詞。表示動作或事物出現的回數。《徐霞客遊記·遊黃山記》:“歷險數次,遂達峰頂。”⑥中;中間。旗:
①[名]旗幟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斬木為兵,揭竿為~。”②[名]比喻事物的標志。《左傳· 閔公二年》:“佩,衷之~也。”旗亭:
①建於集市之中指揮集市的市樓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~~五重,俯察百隧。”②指酒樓。李賀《開愁歌》:“~~下馬解秋衣,請貰宜陽一壺酒。”亭:
①設在道旁供人停留食宿的處所。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送故吏數人,投錢唐亭住。”柳永《雨霖鈴》:“寒蟬淒切,對長亭晚,驟雨初歇。”②古代設在邊塞供守望用的崗亭。《墨子·雜守》:“其甚害者,為築三亭。”《漢書·匈奴傳上》:“(單於)見畜佈野而無人牧者,怪之,乃攻亭。”③有頂無墻供入休息的亭子,多設在路旁或風景區、園林中。蘇軾《喜雨亭記》:“亭以雨名,志喜也。”(志:記。)④秦、漢時的基層行政單位。《漢書· 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大率(shuài)十裡一亭,亭有長。十亭一鄉。”(大率:大略。)⑤直;正。《齊民要術·養牛馬驢騾》:“亭行六百裡。”⑥調和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味者,甘立而五味亭矣。”⑦養育。張九齡《奉和聖制喜雨》:“艱我稼穡,載育載亭。”(載: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