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但曾行處遍尋看,雖是生離死一般。

    “但曾行處遍尋看,雖是生離死一般。”詩句出處:《懷妓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
    玉釵重合兩無緣,魚在深潭鶴在天。得意紫鸞休舞鏡,
    能言青鳥罷銜箋。金盆已覆難收水,玉軫長拋不續弦。
    若向蘼蕪山下過,遙將紅淚灑窮泉。
    鸞飛遠樹棲何處,鳳得新巢想稱心。紅壁尚留香漠漠,
    碧雲初斷信沉沉。情知點污投泥玉,猶自經營買笑金。
    從此山頭似人石,丈夫形狀淚痕深。
    但曾行處遍尋看,雖是生離死一般。買笑樹邊花已老,
    畫眉窗下月猶殘。雲藏巫峽音容斷,路隔星橋過往難。
    莫怪詩成無淚滴,盡傾東海也須幹。
    三山不見海沉沉,豈有仙蹤更可尋。青鳥去時雲路斷,
    姮娥歸處月宮深。紗窗遙想春相憶,書幌誰憐夜獨吟。
    料得夜來天上鏡,隻應偏照兩人心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但:

    ①隻。曹操《敗軍抵罪令》:“但賞功而不罰罪,非國典也。”杜甫《無傢別》:“寂寞天寶後,園廬但蒿藜。”(天寶:唐玄宗年號。)②隻管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卿但暫還傢,吾今且報府。”③空。《鹽鐵論·刺復》:“但居者不知負載之勞。”(負:背負物。載:頭頂物。)[但可] 隻須。陳壽《三國志·魏書·鐘會傳》:“鐘會所統,五六倍於鄧艾,但可敕會取艾,不足自行。”

    曾:

    (一)①副詞。竟;乃。《詩經·大雅·板》:“喪亂蔑資,曾不惠我師。”(蔑資:沒有貨財。師:眾人。)②重。指隔兩代以上的親屬。《詩經·周頌·維天之命》:“駿惠我文王,曾孫篤之。”(駿jùn:大。惠:順。)③通“增”。增加。《鹽鐵論·詔聖》:“雖曾而累之,其亡(wú)益乎?” (二)céng ①曾經。《呂氏春秋·順民》:“失民心而立功名者,未之曾有也。”②通“層”。重疊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秋月生湖心,曾波萬頃如熔金。”

    行:

    (一)①路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昔別君未婚,兒女忽成行。”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來。”③行輩;輩份。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漢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軍事編制。二十五人為行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兩腳交替前進。《列子·說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門,行不從徑也。”(徑:路。)泛指運行;前進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。”②引申為離開;離去。《左傳· 僖公五年》:“宮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”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簡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將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導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濫於中國。”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。⑤做;實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學之,壯而欲行之。”(夫:語氣詞。)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,必自斃。”⑥行為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聽其言而觀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頌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陸遜陳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歐陽修《瀧岡阡表》:“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。”(特進:官名。)⑨古詩詩體之一。屬樂府詩類。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。字體較楷書簡易,較草書規范,漢代以來即流行。陸遊《作字》:“書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詞。將要。陶潛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

    處:

    (一)①停留;休息。韓愈《答李翊書》:“處若忘,行若遺,儼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”②居住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幽獨處乎山中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,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”③安;存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處耳。”④交往;相處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與貴酋相處二十日,爭曲直,屢當死。”⑤處置;辦理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處分適兄意,那得自任專!”⑥處罰。《晉書·食貨志》:“人間巧偽漸多,競濕谷以要(yāo)利,作薄絹以為市,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。”(要:求取。) (二)chù 處所;地方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知水草處,軍得以不乏。”

    遍:

    ①普遍;全面。《詩經·小雅·天保》:“群黎百姓,遍為爾德。”(群黎:眾庶;黎民。)《荀子·性惡》:“足可以遍行天下。”(足:腳。)②量詞。表示次數,相當於“次”、“回”。《三國志· 魏書· 賈逵傳》註引《魏略》:“最好《春秋左傳》,乃為牧守,常自課讀之,月常一遍。”

    尋:

    ①[量]古代長度單位。八尺為一尋。劉禹錫《西塞山懷古》:“千~鐵鎖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頭。”②[動]尋找。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: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,~向所志。”③[動]重溫。《公羊傳·成公三年》:“聘而言盟者,~舊盟也。”④[動]用,使用。劉向《說苑·敬慎》:“青青不伐,將~斧柯。”⑤[副]不久。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詔書特下,拜臣郎中;~蒙國恩,除臣洗馬。”⑥[尋常] 1.[量]長度單位。八尺為尋,兩尋為常。“尋常”指不長,或不寬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佈帛~~,庸人不釋。”2. [形]普通,一般。劉禹錫《烏衣巷》: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~~百姓傢。”

    看:

    ①向遠處看;望。《世說新語·文學》:“庾闡始作《揚州賦》……庾公聞賦成,求看,兼贈貺(kuàng)之。”(庾公:指庾亮。貺:贈,賜。)②觀察。蘇軾《題西林壁》: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”(西林:廬山寺名。)又表示估量。高適《送田少府貶蒼梧》:“丈夫窮達未可知,看君不合長貧賤。”(蒼梧:縣名。合:應該。)③觀賞。李白《清平調》之三:“名花傾國兩相歡,常得君王帶笑看。”(傾國:指佳人,美女。)④看望;探訪。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(陳仲舉)至便問徐孺子所在,欲先看之。”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梁車為鄴令,其姊往看之。”⑤聽;聞。杜甫《西閣口號呈元二十一》:“看君話王室,感動幾銷憂。”⑥助詞。用在動詞或動詞性短語之後,表示試一試。白居易《眼病》:“人間方藥應無益,爭得金篦試刮看。”(爭得:怎能。金篦:即金戉,一種金屬小刀,為醫生刮治眼病的工具。)[看護]照料;護理。張之翰《金縷曲·乙未清明》:“先塋(yíng)松柏誰看護?”(先塋:祖先墳地。)

    雖:

    ①連詞。1.表示轉折。相當於“雖然”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雖與之俱學,弗若之矣。”(若:如。)2.表示讓步。相當於“即使”、“縱然”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雖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”②通“惟(wéi)”。副詞。相當於“僅”、“隻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下》:“決之則行,塞之則止,雖有明君能決之,能塞之。”③蟲名,形似蜥蜴。《說文》:“雖,似蜥蠍而大。”

    是:

    ①正確。與“非”相對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認為正確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國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糾正;訂正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是察阿黨,則罪無有掩蔽。”(察:審察。)④表示判斷,是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此必是豫讓也。”⑤代詞。表示近指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連詞。相當於“於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茲,是無以理人;非茲,是無以生財。”⑦助詞。用以前置賓語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餘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無請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湯事葛。”[國是]國傢大計。梁啟超《戊戌政變記·譚嗣同傳》:“定國是之詔既下。”

    生:

    ①生長;長出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著;生存。《論語· 衛靈公》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祿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祿:俸祿。持:維持。)④產生;發生。《韓詩外傳》卷五:“水淵深廣,則龍魚生之。”⑤生育;誕生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莊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間,指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對酒當歌,人生幾何?”⑦生活;生計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鄉鄰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大饗之禮,上玄尊而俎生魚。”2.未加工煉制的。《洛陽伽藍記·城北》:“頭後垂二尺生絹。”⑨讀書的人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,以非當世。”

    離:

    (一)①離開;離別。《呂氏春秋·誣徒》:“離則不能合,合則弗能離。”賀知章《回鄉偶書二首》之一:“少小離傢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②背離;違背。《隋書·楊素傳》:“民怨神怒,眾叛親離。”《商君書·畫策》:“失法離令。”③離間;叛離。《史記· 李斯列傳》:“(秦王)陰遣謀士齎(jī)持金玉以遊說諸侯……離其君臣之計,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後。”(齎:攜帶。)《孫子·計》:“親而離之。”④經歷。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我離兩周而觸鄭,五日而國舉。”⑤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⑥通“罹”。遭受;遭遇。《詩經·邶風·新臺》:“魚網之設,鴻則離之。”(鴻:野鴨。)⑦分析。《禮記·學紀》:“一年視離經辨志。” (二)lǐ[離跂]用力的樣子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而儒、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。” (三)lì 通“麗”。依附。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丁傅、董賢用事,諸附離者,或起傢至二千石。”

    一:

    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


    上一篇:绝塞通潜径,平泉占上原。

    下一篇:兹辰去前蔽,永日劳瞪视。
  • 但曾行处遍寻看,虽是生离死一般。

    “但曾行处遍寻看,虽是生离死一般。”诗句出处:《怀妓》;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。

    玉钗重合两无缘,鱼在深潭鹤在天。得意紫鸾休舞镜,
    能言青鸟罢衔笺。金盆已覆难收水,玉轸长抛不续弦。
    若向蘼芜山下过,遥将红泪洒穷泉。
    鸾飞远树栖何处,凤得新巢想称心。红壁尚留香漠漠,
    碧云初断信沉沉。情知点污投泥玉,犹自经营买笑金。
    从此山头似人石,丈夫形状泪痕深。
    但曾行处遍寻看,虽是生离死一般。买笑树边花已老,
    画眉窗下月犹残。云藏巫峡音容断,路隔星桥过往难。
    莫怪诗成无泪滴,尽倾东海也须干。
    三山不见海沉沉,岂有仙踪更可寻。青鸟去时云路断,
    姮娥归处月宫深。纱窗遥想春相忆,书幌谁怜夜独吟。
    料得夜来天上镜,只应偏照两人心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但:

    ①只。曹操《败军抵罪令》:“但赏功而不罚罪,非国典也。”杜甫《无家别》:“寂寞天宝后,园庐但蒿藜。”(天宝:唐玄宗年号。)②只管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卿但暂还家,吾今且报府。”③空。《盐铁论·刺复》:“但居者不知负载之劳。”(负:背负物。载:头顶物。)[但可] 只须。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“钟会所统,五六倍于邓艾,但可敕会取艾,不足自行。”

    曾:

    (一)①副词。竟;乃。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:“丧乱蔑资,曾不惠我师。”(蔑资:没有货财。师:众人。)②重。指隔两代以上的亲属。《诗经·周颂·维天之命》:“骏惠我文王,曾孙笃之。”(骏jùn:大。惠:顺。)③通“增”。增加。《盐铁论·诏圣》:“虽曾而累之,其亡(wú)益乎?” (二)céng ①曾经。《吕氏春秋·顺民》:“失民心而立功名者,未之曾有也。”②通“层”。重叠。刘禹锡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秋月生湖心,曾波万顷如熔金。”

    行:

    (一)①路。《诗经·小雅·小弁》:“行有死人。”②排列而成的行列。杜甫《赠卫八处士》:“昔别君未婚,儿女忽成行。”又为成行的东西的量词。李群玉《九日》:“一行斜雁向人来。”③行辈;辈份。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附苏武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行也。”④古代军事编制。二十五人为行。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各按行伍。”(伍:五人为伍。) (二)xíng ①行走;两脚交替前进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门,行不从径也。”(径:路。)泛指运行;前进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”②引申为离开;离去。《左传· 僖公五年》:“宫之奇以其族行。”古乐府《木兰诗》:“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”又指与出门在外有关的事物。杜甫《奉简高三十五使君》:“行色秋将晚。”③行程;路程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④疏通;疏导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水逆行,泛滥于中国。”又指流动的或临时的。⑤做;实施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夫人幼而学之,壮而欲行之。”(夫:语气词。)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”⑥行为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⑦品行。屈原《九章·橘颂》:“行比伯夷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陆逊陈其素行。”⑧唐、宋官制,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,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。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。”(特进:官名。)⑨古诗诗体之一。属乐府诗类。⑩汉字字体之一行书的省称。字体较楷书简易,较草书规范,汉代以来即流行。陆游《作字》:“书成半行草。”(11)副词。将要。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感吾生之行休。”(休:指死。)

    处:

    (一)①停留;休息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处若忘,行若遗,俨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”②居住。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幽独处乎山中。”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”③安;存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。”④交往;相处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与贵酋相处二十日,争曲直,屡当死。”⑤处置;办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处分适兄意,那得自任专!”⑥处罚。《晋书·食货志》:“人间巧伪渐多,竞湿谷以要(yāo)利,作薄绢以为市,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。”(要:求取。) (二)chù 处所;地方。《汉书·张骞传》:“知水草处,军得以不乏。”

    遍:

    ①普遍;全面。《诗经·小雅·天保》:“群黎百姓,遍为尔德。”(群黎:众庶;黎民。)《荀子·性恶》:“足可以遍行天下。”(足:脚。)②量词。表示次数,相当于“次”、“回”。《三国志· 魏书· 贾逵传》注引《魏略》:“最好《春秋左传》,乃为牧守,常自课读之,月常一遍。”

    寻:

    ①[量]古代长度单位。八尺为一寻。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:“千~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”②[动]寻找。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~向所志。”③[动]重温。《公羊传·成公三年》:“聘而言盟者,~旧盟也。”④[动]用,使用。刘向《说苑·敬慎》:“青青不伐,将~斧柯。”⑤[副]不久。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诏书特下,拜臣郎中;~蒙国恩,除臣洗马。”⑥[寻常] 1.[量]长度单位。八尺为寻,两寻为常。“寻常”指不长,或不宽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布帛~~,庸人不释。”2. [形]普通,一般。刘禹锡《乌衣巷》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~~百姓家。”

    看:

    ①向远处看;望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庾阐始作《扬州赋》……庾公闻赋成,求看,兼赠贶(kuàng)之。”(庾公:指庾亮。贶:赠,赐。)②观察。苏轼《题西林壁》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(西林:庐山寺名。)又表示估量。高适《送田少府贬苍梧》:“丈夫穷达未可知,看君不合长贫贱。”(苍梧:县名。合:应该。)③观赏。李白《清平调》之三:“名花倾国两相欢,常得君王带笑看。”(倾国:指佳人,美女。)④看望;探访。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(陈仲举)至便问徐孺子所在,欲先看之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梁车为邺令,其姊往看之。”⑤听;闻。杜甫《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》:“看君话王室,感动几销忧。”⑥助词。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,表示试一试。白居易《眼病》:“人间方药应无益,争得金篦试刮看。”(争得:怎能。金篦:即金戉,一种金属小刀,为医生刮治眼病的工具。)[看护]照料;护理。张之翰《金缕曲·乙未清明》:“先茔(yíng)松柏谁看护?”(先茔:祖先坟地。)

    虽:

    ①连词。1.表示转折。相当于“虽然”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”(若:如。)2.表示让步。相当于“即使”、“纵然”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”②通“惟(wéi)”。副词。相当于“仅”、“只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下》:“决之则行,塞之则止,虽有明君能决之,能塞之。”③虫名,形似蜥蜴。《说文》:“虽,似蜥蝎而大。”

    是:

    ①正确。与“非”相对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认为正确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国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纠正;订正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是察阿党,则罪无有掩蔽。”(察:审察。)④表示判断,是。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此必是豫让也。”⑤代词。表示近指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连词。相当于“于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兹,是无以理人;非兹,是无以生财。”⑦助词。用以前置宾语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余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无请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汤事葛。”[国是]国家大计。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·谭嗣同传》:“定国是之诏既下。”

    生:

    ①生长;长出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②活着;生存。《论语· 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③生命;性命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禄也者,人之所以持生也。”(禄:俸禄。持:维持。)④产生;发生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五:“水渊深广,则龙鱼生之。”⑤生育;诞生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庄公寤生。”⑥生存的期间,指人的一生;一辈子。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?”⑦生活;生计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乡邻之生日蹙(cù)。”(蹙:窘迫。)⑧不熟的。1. 未煮或未煮熟的。《吕氏春秋·适音》:“大飨之礼,上玄尊而俎生鱼。”2.未加工炼制的。《洛阳伽蓝记·城北》:“头后垂二尺生绢。”⑨读书的人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,以非当世。”

    离:

    (一)①离开;离别。《吕氏春秋·诬徒》:“离则不能合,合则弗能离。”贺知章《回乡偶书二首》之一: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②背离;违背。《隋书·杨素传》:“民怨神怒,众叛亲离。”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失法离令。”③离间;叛离。《史记· 李斯列传》:“(秦王)阴遣谋士赍(jī)持金玉以游说诸侯……离其君臣之计,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。”(赍:携带。)《孙子·计》:“亲而离之。”④经历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我离两周而触郑,五日而国举。”⑤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⑥通“罹”。遭受;遭遇。《诗经·邶风·新台》:“鱼网之设,鸿则离之。”(鸿:野鸭。)⑦分析。《礼记·学纪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。” (二)lǐ[离跂]用力的样子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而儒、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。” (三)lì 通“丽”。依附。《汉书·扬雄传下》:“丁傅、董贤用事,诸附离者,或起家至二千石。”

    一:

    ①数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爱一牛?”(爱:吝惜。)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数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也。”又表序数第一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载民,二曰玄鸟。”(八阕:指舞乐的八章。载民、玄鸟:乐曲八章之名。)②专一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满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至拜大将,乃韩信也,一军皆惊。”④统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传·庄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恶一也。”(恶:指恶人。)⑥整体。贾谊《新书·过秦上》:“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”⑦古代哲学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气”。⑧副词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食客数千人,无贵贱一与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一闻人之过,终身不忘。”(过:过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于寡人,一至于此乎?”⑨语气词。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耻之,愿比死者一洒之。”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[一何]副词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


    上一篇:绝塞通潜径,平泉占上原。

    下一篇:兹辰去前蔽,永日劳瞪视。

  • 上一篇:绝塞通潜径,平泉占上原。

    下一篇:兹辰去前蔽,永日劳瞪视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