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茲辰去前蔽,永日勞瞪視。”詩句出處:《令狐相公見示贈竹二十韻仍命繼和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高人必愛竹,寄興良有以。峻節可臨戎,虛心宜待士。 眾芳信妍媚,威鳳難棲止。遂於鼙鼓間,移植東南美。 封以梁國土,澆之浚泉水。得地色不移,凌空勢方起。 新青排故葉,馀紛籠疏理。猶復隔墻藩,何因出塵滓。 茲辰去前蔽,永日勞瞪視。槭槭林已成,熒熒玉相似。 規摹起心匠,洗滌在頤指。曲直既瞭然,孤高何卓爾。 垂梢覆內屏,迸筍侵前戺。妓席拂雲鬢,賓階蔭珠履。 抱琴恣閑玩,執卷堪斜倚。露下懸明璫,風來韻清徵。 堅貞貫四候,標格殊百卉。歲晚當自知,繁華豈雲比。 古詩無贈竹,高唱從此始。一聽清瑤音,崢然長在耳。
|
【註釋】:
茲:
(一)①草木滋盛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“我思肥泉,茲之永嘆。”(肥泉:古水名。)②年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今茲海其有災乎? 夫廣川之鳥獸,恒知避其災也。”(恒:經常。)《呂氏春秋·任地》:“今茲美禾,來茲美麥。”③今;現在。洪仁玕《資政新篇》:“茲謹將所見聞者條陳於後。”(條陳:分條陳述。)④代詞。表示指示。1. 此;這裡。李白《送友人》:“揮手自茲去,蕭蕭班馬鳴。”(蕭蕭:馬鳴聲。班馬:離群的馬。)《論語·子罕》:“文王既設,文不在茲乎?”2.這樣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餘恐德之不類,茲故不言。”⑤副詞。益;更加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其人茲眾,其所謂義者亦茲眾。”⑥語氣詞。相當於“吧”;“呀”。《尚書·立政》:“周公曰:‘嗚呼! 休茲!’”(休:美。) (二)cí[龜(qiū)茲]見“龜”。辰:
①震。曹丕《柳賦》:“彼庶卉之未動兮,固肇萌而先辰。”(庶:眾多。肇:開始。)②時刻;時間。《詩經·大雅·桑柔》:“我生不辰,逢天僤怒。”(不辰:不是時候。)③地支第五位。④十二時辰之一,午前七到九時為辰時。⑤十二地支的通稱。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六律六呂,而十二辰立矣。”⑥十二生肖屬龍。⑦星名。1.心宿,二十八宿之一。又名商星、大火。2. 指北辰,即北極星。⑧日、月、星的統稱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建辰旒(liú)之太常,紛焱悠以容裔。”薛綜註:“辰,謂日、月、星也。”(旒:旗邊懸垂的裝飾品。太常:此處為旗幟名。焱悠:火花飄舞的樣子。容裔:高低起伏的樣子。)⑨古州名。故治在今湖南省沅陵縣。⑩水名,即辰水。源出貴州省江口縣西北梵凈山,東經湖南省麻陽、辰溪兩縣匯入沅江。去:
(一)①離開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②距離。《谷梁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間,去齊八百裡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雲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兒去慈親,遠客喪主人。”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一:“郡縣守巡各至,問所失,吏部曰:‘吾傢無一物,獨去破氈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棄;丟棄。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見惡,如農夫之務去草焉。”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何有去聖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從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稱去世;死亡。古詩《孤兒行》:“居生不樂,不如早去,下從地下黃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、煙柳斷腸處。”⑦過去的;從前的。《新語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來事之師也。”⑧助詞。用於形容詞後,相當於“啊”、“瞭”。白居易《鹽商婦》:“綠鬟富去金釵多,皓腕肥來銀釧窄。”(綠鬟: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。)⑨去聲。漢語四聲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一為遷客去長沙,西望長安不見傢。”(遷客: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。)(11)通“驅”。驅逐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獲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紡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。)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龍亡而漦在,櫝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櫝dú:放在木匣中。)這個意義後來寫作“弆”。前:
(一)①前進;向前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二執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後”相對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廬山瀑佈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爐生紫煙,遙看瀑佈掛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齋志異·狼三則》:“(屠)復投之,後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時間在先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聞也。’”③引導。《儀禮·士虞禮》:“祝前屍出戶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滅。《吳子·論將》:“進道易,退道難,可來而前;進道險,退道易,可薄而擊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蔽:
①遮蓋;遮擋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殤》:“旌蔽日兮敵若雲。”②隱藏。《管子·內業》:“全心在中,不可蔽匿。”③隱覆;埋沒。《孔子傢語· 辨政》:“匿人之善,斯為蔽賢。”④蒙蔽;壅蔽。《資治通鑒·周紀一》:“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。”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凡人之患,蔽於一曲,而闇於大理。”⑤弊端;毛病。江淹《雜體詩序》:“重耳輕目,俗之恒蔽。”(恒:常。)⑥屏障。《左傳·昭公十八年》:“葉在楚國,方城外之蔽也。”(葉:地名。方城:山名。)⑦概括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無邪。”永:
①水流長。引申為長。《詩經·周南 ·漢廣》:“江之永矣。”嵇康《贈秀才入軍》:“永嘯長吟。”陸雲《大安二年夏四月大將軍出祖王羊二公於城》:“身乖路永。”(乖:指分離。)②長久;永遠。《尚書·梓材》:“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。”阮籍《詠懷詩八十二首》之十二:“永世不相忘。”③吟誦;唱。後作“詠”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詩言志,歌永言。”(永言:吟誦詩句。)陶潛《有會而作》詩序:“歲雲夕兮,慨然永懷。”④延長。《詩經·小雅·白駒》:“縶之維之,以永今夕。”[永巷]1.宮中後妃的住所;後宮。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於是范雎乃得見於離宮,詳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。”(詳:通“佯”。)《舊唐書·德宗紀論》:“罷不急之官,出永巷之嬪嬙。”2.宮中署名。掌管後宮人事。《史記· 呂太後本紀》:“呂後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,乃令永巷囚戚夫人。”3.長巷;深巷。李商隱《無題》之四:“何處哀箏隨急管,櫻花永巷垂楊岸。”王禹偁《記馬》:“旁顧適有永巷,修直百餘步。”勞:
(一)①勞動;勞作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有事弟子服其勞。”又勞動者或勞動力的簡稱。②勞苦;操勞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師勞力竭。”③功勞;功績。《貞觀政要·擇要》:“賞當其勞,無功者自退。”④費;煩。《詩經·邶風·燕燕》:“瞻望弗及,實勞我心。”⑤慰勞;慰問。《儀禮·覲禮》:“(侯氏)北而立,王勞之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然陵一呼勞軍,士無不起。” (二)lào 通“耢”。一種耙地的農具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耕田》:“春耕尋手勞。”視:
①看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下視其轍。”②觀察;審視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。”③對待;看待。黃宗羲《原君》:“視下天為莫大之產業。”④探望。《三國志·魏書 · 張遼傳》:“遼還屯雍丘,得疾,帝遣侍中劉曄將(jiàng)太醫視疾。”(將:帶領。)⑤比照;比較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其辱人賤行,視五人之死,輕重固何如哉?”⑥通“示”。向……表示;顯示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亦視項羽無東意。”[視事]1.辦公;理事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崔子稱疾,不視事。”2.任職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[張衡]視事三年,上書乞骸骨,征拜尚書。”(上書乞骸骨:猶言向上打報告申請退休養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