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茲辰去前蔽,永日勞瞪視。

    “茲辰去前蔽,永日勞瞪視。”詩句出處:《令狐相公見示贈竹二十韻仍命繼和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
    高人必愛竹,寄興良有以。峻節可臨戎,虛心宜待士。
    眾芳信妍媚,威鳳難棲止。遂於鼙鼓間,移植東南美。
    封以梁國土,澆之浚泉水。得地色不移,凌空勢方起。
    新青排故葉,馀紛籠疏理。猶復隔墻藩,何因出塵滓。
    茲辰去前蔽,永日勞瞪視。槭槭林已成,熒熒玉相似。
    規摹起心匠,洗滌在頤指。曲直既瞭然,孤高何卓爾。
    垂梢覆內屏,迸筍侵前戺。妓席拂雲鬢,賓階蔭珠履。
    抱琴恣閑玩,執卷堪斜倚。露下懸明璫,風來韻清徵。
    堅貞貫四候,標格殊百卉。歲晚當自知,繁華豈雲比。
    古詩無贈竹,高唱從此始。一聽清瑤音,崢然長在耳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茲:

    (一)①草木滋盛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“我思肥泉,茲之永嘆。”(肥泉:古水名。)②年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今茲海其有災乎? 夫廣川之鳥獸,恒知避其災也。”(恒:經常。)《呂氏春秋·任地》:“今茲美禾,來茲美麥。”③今;現在。洪仁玕《資政新篇》:“茲謹將所見聞者條陳於後。”(條陳:分條陳述。)④代詞。表示指示。1. 此;這裡。李白《送友人》:“揮手自茲去,蕭蕭班馬鳴。”(蕭蕭:馬鳴聲。班馬:離群的馬。)《論語·子罕》:“文王既設,文不在茲乎?”2.這樣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餘恐德之不類,茲故不言。”⑤副詞。益;更加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其人茲眾,其所謂義者亦茲眾。”⑥語氣詞。相當於“吧”;“呀”。《尚書·立政》:“周公曰:‘嗚呼! 休茲!’”(休:美。) (二)cí[龜(qiū)茲]見“龜”。

    辰:

    ①震。曹丕《柳賦》:“彼庶卉之未動兮,固肇萌而先辰。”(庶:眾多。肇:開始。)②時刻;時間。《詩經·大雅·桑柔》:“我生不辰,逢天僤怒。”(不辰:不是時候。)③地支第五位。④十二時辰之一,午前七到九時為辰時。⑤十二地支的通稱。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六律六呂,而十二辰立矣。”⑥十二生肖屬龍。⑦星名。1.心宿,二十八宿之一。又名商星、大火。2. 指北辰,即北極星。⑧日、月、星的統稱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建辰旒(liú)之太常,紛焱悠以容裔。”薛綜註:“辰,謂日、月、星也。”(旒:旗邊懸垂的裝飾品。太常:此處為旗幟名。焱悠:火花飄舞的樣子。容裔:高低起伏的樣子。)⑨古州名。故治在今湖南省沅陵縣。⑩水名,即辰水。源出貴州省江口縣西北梵凈山,東經湖南省麻陽、辰溪兩縣匯入沅江。

    去:

    (一)①離開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②距離。《谷梁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間,去齊八百裡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雲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兒去慈親,遠客喪主人。”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一:“郡縣守巡各至,問所失,吏部曰:‘吾傢無一物,獨去破氈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棄;丟棄。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見惡,如農夫之務去草焉。”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何有去聖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從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稱去世;死亡。古詩《孤兒行》:“居生不樂,不如早去,下從地下黃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、煙柳斷腸處。”⑦過去的;從前的。《新語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來事之師也。”⑧助詞。用於形容詞後,相當於“啊”、“瞭”。白居易《鹽商婦》:“綠鬟富去金釵多,皓腕肥來銀釧窄。”(綠鬟: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。)⑨去聲。漢語四聲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一為遷客去長沙,西望長安不見傢。”(遷客: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。)(11)通“驅”。驅逐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獲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紡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。)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龍亡而漦在,櫝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櫝dú:放在木匣中。)這個意義後來寫作“弆”。

    前:

    (一)①前進;向前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二執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後”相對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廬山瀑佈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爐生紫煙,遙看瀑佈掛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齋志異·狼三則》:“(屠)復投之,後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時間在先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聞也。’”③引導。《儀禮·士虞禮》:“祝前屍出戶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滅。《吳子·論將》:“進道易,退道難,可來而前;進道險,退道易,可薄而擊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

    蔽:

    ①遮蓋;遮擋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殤》:“旌蔽日兮敵若雲。”②隱藏。《管子·內業》:“全心在中,不可蔽匿。”③隱覆;埋沒。《孔子傢語· 辨政》:“匿人之善,斯為蔽賢。”④蒙蔽;壅蔽。《資治通鑒·周紀一》:“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。”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凡人之患,蔽於一曲,而闇於大理。”⑤弊端;毛病。江淹《雜體詩序》:“重耳輕目,俗之恒蔽。”(恒:常。)⑥屏障。《左傳·昭公十八年》:“葉在楚國,方城外之蔽也。”(葉:地名。方城:山名。)⑦概括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無邪。”

    永:

    ①水流長。引申為長。《詩經·周南 ·漢廣》:“江之永矣。”嵇康《贈秀才入軍》:“永嘯長吟。”陸雲《大安二年夏四月大將軍出祖王羊二公於城》:“身乖路永。”(乖:指分離。)②長久;永遠。《尚書·梓材》:“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。”阮籍《詠懷詩八十二首》之十二:“永世不相忘。”③吟誦;唱。後作“詠”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詩言志,歌永言。”(永言:吟誦詩句。)陶潛《有會而作》詩序:“歲雲夕兮,慨然永懷。”④延長。《詩經·小雅·白駒》:“縶之維之,以永今夕。”[永巷]1.宮中後妃的住所;後宮。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於是范雎乃得見於離宮,詳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。”(詳:通“佯”。)《舊唐書·德宗紀論》:“罷不急之官,出永巷之嬪嬙。”2.宮中署名。掌管後宮人事。《史記· 呂太後本紀》:“呂後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,乃令永巷囚戚夫人。”3.長巷;深巷。李商隱《無題》之四:“何處哀箏隨急管,櫻花永巷垂楊岸。”王禹偁《記馬》:“旁顧適有永巷,修直百餘步。”

    勞:

    (一)①勞動;勞作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有事弟子服其勞。”又勞動者或勞動力的簡稱。②勞苦;操勞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師勞力竭。”③功勞;功績。《貞觀政要·擇要》:“賞當其勞,無功者自退。”④費;煩。《詩經·邶風·燕燕》:“瞻望弗及,實勞我心。”⑤慰勞;慰問。《儀禮·覲禮》:“(侯氏)北而立,王勞之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然陵一呼勞軍,士無不起。” (二)lào 通“耢”。一種耙地的農具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耕田》:“春耕尋手勞。”

    視:

    ①看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下視其轍。”②觀察;審視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。”③對待;看待。黃宗羲《原君》:“視下天為莫大之產業。”④探望。《三國志·魏書 · 張遼傳》:“遼還屯雍丘,得疾,帝遣侍中劉曄將(jiàng)太醫視疾。”(將:帶領。)⑤比照;比較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其辱人賤行,視五人之死,輕重固何如哉?”⑥通“示”。向……表示;顯示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亦視項羽無東意。”[視事]1.辦公;理事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崔子稱疾,不視事。”2.任職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[張衡]視事三年,上書乞骸骨,征拜尚書。”(上書乞骸骨:猶言向上打報告申請退休養老。)


    上一篇:但曾行处遍寻看,虽是生离死一般。

    下一篇:隔浦望行船,头昂尾幰幰。
  • 兹辰去前蔽,永日劳瞪视。

    “兹辰去前蔽,永日劳瞪视。”诗句出处:《令狐相公见示赠竹二十韵仍命继和》;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。

    高人必爱竹,寄兴良有以。峻节可临戎,虚心宜待士。
    众芳信妍媚,威凤难栖止。遂于鼙鼓间,移植东南美。
    封以梁国土,浇之浚泉水。得地色不移,凌空势方起。
    新青排故叶,馀纷笼疏理。犹复隔墙藩,何因出尘滓。
    兹辰去前蔽,永日劳瞪视。槭槭林已成,荧荧玉相似。
    规摹起心匠,洗涤在颐指。曲直既了然,孤高何卓尔。
    垂梢覆内屏,迸笋侵前戺。妓席拂云鬓,宾阶荫珠履。
    抱琴恣闲玩,执卷堪斜倚。露下悬明珰,风来韵清徵。
    坚贞贯四候,标格殊百卉。岁晚当自知,繁华岂云比。
    古诗无赠竹,高唱从此始。一听清瑶音,峥然长在耳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兹:

    (一)①草木滋盛。《诗经·邶风·泉水》:“我思肥泉,兹之永叹。”(肥泉:古水名。)②年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今兹海其有灾乎? 夫广川之鸟兽,恒知避其灾也。”(恒:经常。)《吕氏春秋·任地》:“今兹美禾,来兹美麦。”③今;现在。洪仁玕《资政新篇》:“兹谨将所见闻者条陈于后。”(条陈:分条陈述。)④代词。表示指示。1. 此;这里。李白《送友人》:“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”(萧萧:马鸣声。班马:离群的马。)《论语·子罕》:“文王既设,文不在兹乎?”2.这样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余恐德之不类,兹故不言。”⑤副词。益;更加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其人兹众,其所谓义者亦兹众。”⑥语气词。相当于“吧”;“呀”。《尚书·立政》:“周公曰:‘呜呼! 休兹!’”(休:美。) (二)cí[龟(qiū)兹]见“龟”。

    辰:

    ①震。曹丕《柳赋》:“彼庶卉之未动兮,固肇萌而先辰。”(庶:众多。肇:开始。)②时刻;时间。《诗经·大雅·桑柔》:“我生不辰,逢天僤怒。”(不辰:不是时候。)③地支第五位。④十二时辰之一,午前七到九时为辰时。⑤十二地支的通称。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六律六吕,而十二辰立矣。”⑥十二生肖属龙。⑦星名。1.心宿,二十八宿之一。又名商星、大火。2. 指北辰,即北极星。⑧日、月、星的统称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建辰旒(liú)之太常,纷焱悠以容裔。”薛综注:“辰,谓日、月、星也。”(旒:旗边悬垂的装饰品。太常:此处为旗帜名。焱悠:火花飘舞的样子。容裔:高低起伏的样子。)⑨古州名。故治在今湖南省沅陵县。⑩水名,即辰水。源出贵州省江口县西北梵净山,东经湖南省麻阳、辰溪两县汇入沅江。

    去:

    (一)①离开。《诗经·魏风·硕鼠》:“逝将去女,适彼乐土。”②距离。《谷梁传·庄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间,去齐八百里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云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儿去慈亲,远客丧主人。”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一:“郡县守巡各至,问所失,吏部曰:‘吾家无一物,独去破毡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弃;丢弃。《左传·隐公六年》:“见恶,如农夫之务去草焉。”韩愈《与孟尚书书》:“何有去圣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从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称去世;死亡。古诗《孤儿行》:“居生不乐,不如早去,下从地下黄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弃疾《摸鱼儿》:“休去倚危栏,斜阳正在、烟柳断肠处。”⑦过去的;从前的。《新语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来事之师也。”⑧助词。用于形容词后,相当于“啊”、“了”。白居易《盐商妇》:“绿鬟富去金钗多,皓腕肥来银钏窄。”(绿鬟:比喻女子乌黑的发髻。)⑨去声。汉语四声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》:“一为迁客去长沙,西望长安不见家。”(迁客: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。)(11)通“驱”。驱逐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获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传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纺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纺线搓绳量了城墙的高度然后收藏起来。)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龙亡而漦在,椟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椟dú:放在木匣中。)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弆”。

    前:

    (一)①前进;向前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二执戈者前矣。”②跟“后”相对。1.表示方位在前。李白《望庐山瀑布二首》之二:“日照香炉生紫烟,遥看瀑布挂前川。”2.表示次序在前。《聊斋志异·狼三则》:“(屠)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”3.表示时间在先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子夏曰:‘我未之前闻也。’”③引导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:“祝前尸出户。” (二)jiǎn 同“剪”。消灭。《吴子·论将》:“进道易,退道难,可来而前;进道险,退道易,可薄而击。”(薄:迫近;逼近。)

    蔽:

    ①遮盖;遮挡。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:“旌蔽日兮敌若云。”②隐藏。《管子·内业》:“全心在中,不可蔽匿。”③隐覆;埋没。《孔子家语· 辨政》:“匿人之善,斯为蔽贤。”④蒙蔽;壅蔽。《资治通鉴·周纪一》:“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。”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凡人之患,蔽于一曲,而闇于大理。”⑤弊端;毛病。江淹《杂体诗序》:“重耳轻目,俗之恒蔽。”(恒:常。)⑥屏障。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:“叶在楚国,方城外之蔽也。”(叶:地名。方城:山名。)⑦概括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思无邪。”

    永:

    ①水流长。引申为长。《诗经·周南 ·汉广》:“江之永矣。”嵇康《赠秀才入军》:“永啸长吟。”陆云《大安二年夏四月大将军出祖王羊二公于城》:“身乖路永。”(乖:指分离。)②长久;永远。《尚书·梓材》:“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。”阮籍《咏怀诗八十二首》之十二:“永世不相忘。”③吟诵;唱。后作“咏”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(永言:吟诵诗句。)陶潜《有会而作》诗序:“岁云夕兮,慨然永怀。”④延长。《诗经·小雅·白驹》:“絷之维之,以永今夕。”[永巷]1.宫中后妃的住所;后宫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于是范雎乃得见于离宫,详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。”(详:通“佯”。)《旧唐书·德宗纪论》:“罢不急之官,出永巷之嫔嫱。”2.宫中署名。掌管后宫人事。《史记· 吕太后本纪》:“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,乃令永巷囚戚夫人。”3.长巷;深巷。李商隐《无题》之四:“何处哀筝随急管,樱花永巷垂杨岸。”王禹偁《记马》:“旁顾适有永巷,修直百余步。”

    劳:

    (一)①劳动;劳作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有事弟子服其劳。”又劳动者或劳动力的简称。②劳苦;操劳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师劳力竭。”③功劳;功绩。《贞观政要·择要》:“赏当其劳,无功者自退。”④费;烦。《诗经·邶风·燕燕》:“瞻望弗及,实劳我心。”⑤慰劳;慰问。《仪礼·觐礼》:“(侯氏)北而立,王劳之。”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然陵一呼劳军,士无不起。” (二)lào 通“耢”。一种耙地的农具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耕田》:“春耕寻手劳。”

    视:

    ①看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下视其辙。”②观察;审视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。”③对待;看待。黄宗羲《原君》:“视下天为莫大之产业。”④探望。《三国志·魏书 · 张辽传》:“辽还屯雍丘,得疾,帝遣侍中刘晔将(jiàng)太医视疾。”(将:带领。)⑤比照;比较。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其辱人贱行,视五人之死,轻重固何如哉?”⑥通“示”。向……表示;显示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亦视项羽无东意。”[视事]1.办公;理事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崔子称疾,不视事。”2.任职。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:“[张衡]视事三年,上书乞骸骨,征拜尚书。”(上书乞骸骨:犹言向上打报告申请退休养老。)


    上一篇:但曾行处遍寻看,虽是生离死一般。

    下一篇:隔浦望行船,头昂尾幰幰。

  • 上一篇:但曾行处遍寻看,虽是生离死一般。

    下一篇:隔浦望行船,头昂尾幰幰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