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當日蘇武單於問,道是賓鴻解傳信。”詩句出處:《胡笳十八拍》;是唐朝詩人劉商的作品。
憶昔私傢恣嬌小,遠取珍禽學馴擾。如今淪棄念故鄉, 悔不當初放林表。朔風蕭蕭寒日暮,星河寥落胡天曉。 旦夕思歸不得歸,愁心想似籠中鳥。
馬上將餘向絕域,厭生求死死不得。戎羯腥膻豈是人, 豺狼喜怒難姑息。行盡天山足霜霰,風土蕭條近胡國。 萬裡重陰鳥不飛,寒沙莽莽無南北。
當日蘇武單於問,道是賓鴻解傳信。學他刺血寫得書, 書上千重萬重恨。髯胡少年能走馬,彎弓射飛無遠近。 遂令邊雁轉怕人,絕域何由達方寸。
怪得春光不來久,胡中風土無花柳。天翻地覆誰得知, 如今正南看北鬥。姓名音信兩不通,終日經年常閉口。 是非取與在指撝,言語傳情不如手。
男兒婦人帶弓箭,塞馬蕃羊臥霜霰。寸步東西豈自由, 偷生乞死非情願。龜茲觱篥愁中聽,碎葉琵琶夜深怨。 竟夕無雲月上天,故鄉應得重相見。
如羈囚兮在縲紲,憂慮萬端無處說。使餘刀兮剪餘發, 食餘肉兮飲餘血。誠知殺身願如此,以餘為妻不如死。 早被蛾眉累此身,空悲弱質柔如水。
歸來故鄉見親族,田園半蕪春草綠。明燭重燃煨燼灰, 寒泉更洗沈泥玉。載持巾櫛禮儀好,一弄絲桐生死足。 出入關山十二年,哀情盡在胡笳曲。
破瓶落井空永沈,故鄉望斷無歸心。寧知遠使問姓名, 漢語泠泠傳好音。夢魂幾度到鄉國,覺後翻成哀怨深。 如今果是夢中事,喜過悲來情不任。
去時隻覺天蒼蒼,歸日始知胡地長。重陰白日落何處, 秋雁所向應南方。平沙四顧自迷惑,遠近悠悠隨雁行。 征途未盡馬蹄盡,不見行人邊草黃。
恨凌辱兮惡腥膻,憎胡地兮怨胡天。生得胡兒欲棄捐, 及生母子情宛然。貌殊語異憎還愛,心中不覺常相牽。 朝朝暮暮在眼前,腹生手養寧不憐。
行盡胡天千萬裡,唯見黃沙白雲起。馬饑跑雪銜草根, 人渴敲冰飲流水。燕山仿佛辨烽戍,鼙鼓如聞漢傢壘。 努力前程是帝鄉,生前免向胡中死。
童稚牽衣雙在側,將來不可留又憶。還鄉惜別兩難分, 寧棄胡兒歸舊國。山川萬裡復邊戍,背面無由得消息。 淚痕滿面對殘陽,終日依依向南北。
莫以胡兒可羞恥,恩情亦各言其子。手中十指有長短, 截之痛惜皆相似。還鄉豈不見親族,念此飄零隔生死。 南風萬裡吹我心,心亦隨風度遼水。
嘆息襟懷無定分,當時怨來歸又恨。不知愁怨情若何, 似有鋒鋩擾方寸。悲歡並行情未快,心意相尤自相問。 不緣生得天屬親,豈向仇讎結恩信。
日來月往相催遷,迢迢星歲欲周天。無冬無夏臥霜霰, 水凍草枯為一年。漢傢甲子有正朔,絕域三光空自懸。 幾回鴻雁來又去,腸斷蟾蜍虧復圓。
山川路長誰記得,何處天涯是鄉國。自從驚怖少精神, 不覺風霜損顏色。夜中歸夢來又去,朦朧豈解傳消息。 漫漫胡天叫不聞,明明漢月應相識。
水頭宿兮草頭坐,風吹漢地衣裳破。羊脂沐發長不梳, 羔子皮裘領仍左。狐襟貉袖腥復膻,晝披行兮夜披臥。 氈帳時移無定居,日月長兮不可過。
以上劉商作品《胡笳十八拍》共17首 |
【註釋】:
當:
(一)①面對;面向。王充《論衡·變動》:“盛夏之時,當風而立。”②正在某處。《墨子·兼愛下》:“然當今之時。”③相當於;抵得上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(張儀)乃曰:‘以一(張)儀而當漢中地,臣請往如楚。’”(如:到。)④抵擋;抵抗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必一而當十,十而當百,百而當千。”⑤遮擋;擋住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汝不知夫螳螂乎,怒其臂以當車轍。”⑥擔當;承受。《宋史·蕭註傳》:“敢當天下大事。”⑦擔任;充當。《晉書·熊遠傳》:“今當官者以理事為俗吏,奉法為苛刻。”⑧主管;掌管。《左傳·襄公二年》:“於是子罕當國。”⑨判決定罪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當高罪死。”⑩適應;符合。《漢書·蓋寬饒傳》:“以言事不當意,而為文吏所詆挫。”(挫:屈辱。)(11)應該;應當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窮當益堅,老當益壯。”(12)介詞。引進時間或處所。相當於“就在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當是時,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。”(是:此。) (二)dàng ①恰當;得當。《禮記· 樂記》:“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。”②當做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安步以當車。”③器物的底部或頂端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上》:“今有千金之玉卮(zhī),通而無當,可以盛水乎?”(卮:酒杯。)當日:
①往日,昔日。《三國演義》回一:“~~見瞭榜文,慨然長嘆。”②dàng rì 即日。《西遊記》回二: “~~起來打混,暗暗維持,子前午後,自己調息。”蘇:
死而復生,蘇醒過來。蕭衍《凈業賦序》:“獨夫既除,蒼生蘇息。”武:
①軍事;與軍事有關的事。《尚書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歸馬於華山之陽,放牛於桃林之野。”《孫子·行軍》:“故令之以文,齊之以武。”②關於技擊的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二回:“(史進)半夜三更起來演習武藝。”③勇猛;威武。《詩經·鄭風·羔裘》:“羔裘豹飾,孔武有力。”④足跡;足印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履帝武敏。”⑤古時以六尺為步,半步為武。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夫目之察度也,不過步武尺寸之間。”⑥繼承。《詩經·大雅·下武》:“下武維周,世有哲王。”⑦周代樂曲名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謂韶,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謂武,盡美矣,未盡善矣。”單:
(一)①單獨;一個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郤正傳》:“舍妻子,單身隨侍後主。”②單層;單薄。唐·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可憐身上衣正單,心憂炭賤願天寒。”③記載事物的紙片;單張成片狀的東西。胡太初《晝簾緒論·聽訟》:“令遇決一事……不若令自逐一披覽案卷,切不要案吏具單。”④通“殫”。竭盡。《墨子·七患》:“民苦於外,府庫單於內。” (二)dàn 誠實;厚道。《詩經·小雅·天保》:“俾爾單厚,何福不除?” (三)chán [單於]古代匈奴君主稱號。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匈奴單於曰頭曼。”(四)shàn 姓。於:
(一)①介詞。相當於“在”。表動作的時間、處所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於車下。”(越:墜。)②介詞。相當於“對”、“對於”。表動作對象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③相當於“向”。表示趨向。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秦假道於周以伐韓。”④相當於“至”、“到”。表示方向和目標。《尚書· 盤庚上》:“盤庚遷於殷。”(遷:遷都。)⑤相當於“過”。表示比較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泰山,或輕於鴻毛。”⑥相當於“自”、“從”、“由”。表示起始。宋玉《風賦》:“夫風生於地,起於青蘋之末。”(青蘋:水草名。末:頂端。)⑦相當於“給”。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東方朔割炙(zhì)於細君。”(炙:烤肉。細君:妻。)⑧相當於“被”。表被動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。” (二)wū(烏)。嘆詞。表呼聲或贊嘆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禹曰:‘於,帝念哉!’”(念:常常想。)問:
①詢問;與“答”相對。《史記 · 管晏列傳》:“晏子怪而問之。”②責問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昭王南征而不復,寡人是問。”(復:返。)③管;幹預。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:“恣所為不問。”(恣:放任。)④慰問;問候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伯牛有疾,子問之。”⑤贈送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雜佩以問之。”⑥通“聞”。1. 音訊。《晉書·陸機傳》:“既而羈寓京師,久無傢問。”(羈寓:寄居。)2. 名聲;聲譽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宣昭義問。”(宣昭:宣揚昭示。)道:
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是:
①正確。與“非”相對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偃之言是也。”②肯定;認為正確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:“國君之所是,必皆是之。”③糾正;訂正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是察阿黨,則罪無有掩蔽。”(察:審察。)④表示判斷,是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此必是豫讓也。”⑤代詞。表示近指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⑥連詞。相當於“於是”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非茲,是無以理人;非茲,是無以生財。”⑦助詞。用以前置賓語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唯餘馬首是瞻。”[是以]因此;所以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無請也。”[是故]因此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唯仁者能以大事小,是故湯事葛。”[國是]國傢大計。梁啟超《戊戌政變記·譚嗣同傳》:“定國是之詔既下。”賓:
(一)①客人。《荀子·禮論》:“賓出,主人拜送。”②服從;歸順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暴民不作,諸侯賓服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侯衛賓服。” (二)bìn 通“擯”。拋棄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先生居山林……以賓寡人也久矣。”鴻:
(一)①鴻鵠;即天鵝。《管子·戒》:“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。”②鴻雁;大雁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泰山,或輕於鴻毛。”③借指書信。許自昌《水滸記·感憤》:“望風懷想,引領臨歧,喜接鴻鱗。”④大。張居正《辛未會試程策》之二:“大小相維,鴻纖具備。”(維:連結。纖:細小。)劉禹錫《陋室銘》:“談笑有鴻儒。”⑤洪水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禹有功,抑下鴻,辟除民害逐共工。”(禹、共工:皆上古人名。抑:遏止。辟:摒除。)⑥強盛。《呂氏春秋·執一》:“五帝以昭,神農以鴻。” (二)hòng [鴻蒙]渾沌未開之時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雲將東遊,過扶搖之枝,而適遭鴻蒙。”[鴻洞]空幻無邊的樣子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古未有天地之時,惟象無形……澒濛鴻洞,未知其門。”解:
(一)①分解牛或其他動物的肢體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時,所見無非全牛者,三年之後,未嘗見全牛也。”②分開;破裂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論》:“秦之積衰,天下土崩瓦解。”③解圍;撤圍。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秦軍解去,遂救邯鄲,存趙。”④消融。《呂氏春秋·孟春紀》:“東風解凍。”(東風:春風。)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:“於時冰皮始解。”引申為消散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太後之色少解。”(少:稍稍。)⑤調解;和解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所貴於天下之士者,為人排患、釋難、解紛亂而無所取也。”⑥解除。《戰國策·燕策三》:“今有一言,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,何如?”⑦解釋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先主解之曰:‘孤之有孔明,猶魚之有水也。’”韓愈《師說》:“師者,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。”⑧理解;懂得。《論衡·問孔》:“茍有不曉解之問,造難孔子,何傷於義?”杜甫《月夜》:“遙憐小兒女,未解憶長安。”⑨分割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。”⑩能夠;會。李白《月下獨酌》:“月既不解飲,影徒隨我身。”羅隱《西施》:“西施若解傾吳國,越國亡來又是誰。”(二)jiè 押送財物或犯人。《晉書·樂廣傳》:“廣即便解遣。” (三)xiè ① 明白;懂得。②通“懈”。懈怠;松懈。《禮記·雜記下》:“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。”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,殺數人,胡虜益解。”③解池。湖名,在山西省。傳:
(一)①傳遞。司馬遷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王大喜,傳以示美人及左右。”②傳授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。”③流傳;傳播。桓寬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功如丘山,名傳後世。”張籍《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》之十:“新詩才上卷,已得滿城傳。”(卷:指書寫用的紙、帛。)④表達。江總《侍宴賦得起坐彈鳴琴詩》:“絲傳園客意,曲奏楚妃情。”(絲:指琴。)⑤臨摹。杜荀鶴《八駿圖》:“丹雘(huò)傳真未得真,那知筋骨與精神。”(丹雘:紅色顏料。真:原貌。)[傳道]1.轉述;傳說。杜甫《秦州雜詩》之十三:“傳道東柯谷,深藏數十傢。”2.傳授儒傢聖賢之道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。”後也指宗教宣傳教義。[傳燈]1.佛傢指宣傳佛法。佛法猶如明燈,可以消除迷惑,故稱。崔顥《贈懷一上人》:“傳燈遍都邑,杖錫遊王公。”2.指佛像前或人將死時置於腳後的長明燈。杜甫《望牛頭寺》:“傳燈無白日,佈地有黃金。”[傳衣]傳授師法;繼承師業。李商隱《謝書》:“自蒙半夜傳衣後,不羨王祥得佩刀。”(二)zhuàn ①驛站的房舍,供過往旅客及車馬中途休息的地方。《後漢書·陳忠傳》:“發人修道,繕理亭傳。”又泛指客舍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(秦王)舍相如廣成傳。”(舍:使居住。廣成:傳舍名。)②驛站所備的車馬。《左傳·成公五年》:“晉侯以傳召伯宗。”③出入關卡的憑證。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民以車船載谷入關者,得毋用傳。”(毋:勿。)又泛指官府的憑證。《後漢書·陳蕃傳》:“以諫爭不合,投傳而去。”(投:棄擲。)④解說經義的文字。⑤傳記。如《二十五史》均有人物列傳。劉知幾《史通·列傳》:“傳之為體,大抵相同,而述者多方,有時而異。”信:
①誠實;真實。《老子》: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”②副詞。實在;的確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信知生男惡,反是生女好。”③信用。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戰焉,宋無信也。君子曰:‘茍信無繼,盟無益也。’”(茍:如果。繼:繼續。盟:結盟。)④相信。王充《論衡·問孔》:“世儒學者,好信師而是古。”⑤信奉。《論語· 子張》:“信道不篤。”(篤:堅定。)⑥音訊;消息。杜甫《喜達行在所》詩:“西憶岐陽信。”⑦信函。元稹《書樂天紙》詩:“半封京信半題詩。”⑧古指傳遞信件的人。杜甫《寄彭州高三十五君》:“書成無信將。”(書:書信。將:送。)⑨信符;憑證。《後漢書·烏桓鮮卑傳》:“大人有所召呼,則刻木為信,雖無文字,而部眾不敢違犯。”(大人:酋長。)⑩隨意;隨便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低眉信手續續彈。”(11)同“芯(xìn)”。(12)古通“伸(shēn)”。伸展。揚雄《解嘲》:“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