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嘆世已多感,懷心益自傷。”詩句出處:《蜀城懷古》;是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作品。
蜀土繞水竹,吳天積風霜。窮覽通表裡,氣色何蒼蒼。 舊國有年代,青樓思艷妝。古人無歲月,白骨冥丘荒。 寂歷彈琴地,幽流讀書堂。玄龜埋卜室,彩鳳滅詞場。 陣圖一一在,柏樹雙雙行。鬼神清漢廟,鳥雀參秦倉。 嘆世已多感,懷心益自傷。賴蒙靈丘境,時當明月光。
|
【註釋】:
嘆:
①嘆息。《詩經·豳風·東山》:“婦嘆於室。”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夙(sù)夜憂嘆。”(夙:早。)②吟誦;歌唱。陸機《日出東南隅行》:“春遊良可嘆。”《楊君石門頌》:“垂流億載,世世嘆誦。”(垂流:流傳。)③贊嘆;贊美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孔子屢嘆之。”④唱和;隨聲應和。《荀子·禮論》:“清廟之歌,一唱而三嘆也。”(清廟:《詩經·周頌》篇名。)世:
①古代稱三十年為一世。《論語 · 子路》: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後仁。”(仁:仁政成功。)②世代;父子相繼為一世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今三世以前,至於趙之為趙。”③繼承。《公羊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夫之義不得世。”④一代又一代;世代相承的。《漢書·樓護傳》:“父世醫也,護少隨父為醫長安。”⑤傢世;世系。《呂氏春秋·知化》:“殘其國,絕其世。”⑥人的一生;一輩子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夫人之相與,俯仰一世。”(相與:交往。俯仰:生活。)⑦時代;朝代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。”⑧人世;世界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此世之所以亂也。”⑨當時的。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孟軻守舊術,不知世務。”已:
①停止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學不可以已。”②完畢。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“言未已,齊讓又至。”(讓:責備。)③罷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(子文)三已之,無慍(yùn)色。”(慍:怨恨。)④疾止;病除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可以已大風。”(大風:麻風病。)⑤副詞。1. 已經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扶蘇已死。”2.隨後;旋即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廢以為侯,已又殺之。”3. 太;過分。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昊(hào)天已威。”(昊天:天。)⑥通“以”。介詞。和方位詞“來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、“東”、“西”等結合,表示對時間、范圍的限制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自丞相雍已下皆諫。”⑦語氣詞。用法同“矣”。用於句末,表示確定語氣。《老子》第二章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。”(斯惡已:就顯出醜惡瞭。)多:
①數量大,與“少”相對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(得道:指得治國之道,即行仁政。寡:少。)王維《相思》:“願君多采擷。”②勝過;超過。湯顯祖《紫簫記·巧探》:“想他才似相如,貌多王粲。”(相如:司馬相如,漢辭賦傢。王粲:漢魏間人,貌美多才。)③稱贊;著重。《史記·季佈欒佈列傳》:“諸公皆多季佈能摧剛為柔,朱傢以此名聞當世。”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士亦以此多之。”④過分的;多餘的。《莊子·漁父》:“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,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,而擅飭(chì)禮樂,選人倫以化齊民,不泰多事乎?”(飭:整頓。泰:太,過於,過分。)劉劭《人物志·體別》:“夫在多疑。”⑤增多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因物而多之,孰與騁能而化之?”⑥通“哆”,不正。《法言·吾子》:“中正則雅,多哇則鄭。”(哇:淫邪的樂聲。)⑦副詞。表示限定。約相當於“隻”、“僅僅”。朱浮《為幽州牧與彭寵書》:“此猶河濱之民捧土以塞孟津,多見其不知量也。”《論語·子張》:“人雖欲自絕,其何傷於日月乎? 多見其不知量也。”感:
①感動。《荀子·樂論》:“其感人深。”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音聲足以動耳,詩語足以感心。”②感慨;情感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”曹植《洛神賦序》:“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,遂作斯賦。”③感覺。《莊子·刻意》:“感而後應,迫而後動。”④通“憾(hàn)”。遺憾。《漢書·杜鄴傳》:“內無感恨之隙(xì),外無侵侮之羞。”(隙:指人際關系上的隔閡。)⑤通“撼(hàn)”。動;搖。《詩經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舒而脫脫兮,無感我帨兮。”(舒:徐緩。脫脫:腳步輕緩的樣子。帨:系在腰帶上的佩巾。)懷:
①胸前;胸懷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子生三年,然後免於父母之懷。”曹植《七哀詩》:“原為西南風,長逝入君懷。”②抱或揣在胸前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於是懷石遂自沉汨羅以死。”③懷孕。左延年《苦哉篇》:“五子遠鬥去,五婦皆懷身。”④包藏;隱藏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吾意久懷忿,汝豈得自由。”(自由:由自己。)《戰國策·魏策四》:“懷怒未發。”⑤思念。《詩經·周南·卷耳》:“嗟我懷人,寘彼周行。”(寘:放置。周行:大路。)⑥心意;心情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所以遊目騁懷,足以極視聽之娛,信可樂也。”(信:確實。)⑦安撫。《淮南子·泰族》:“大足以容眾,德足以懷遠。”《左傳·僖公七年》:“懷遠以德。”⑧歸向;歸附。《舊唐書·賈敦頤傳》:“政化清靜,老幼懷之。”⑨賜予;贈送。《詩經·檜風·匪風》:“誰將西歸,懷之好音。”(好音:好消息。)心:
①心臟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臟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則思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夫民慮之於心,而宣之於口。”③掛懷;關心。唐順之《與呂沃洲巡按書》:“兩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於。)④中央;中心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處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龐統法正傳》:“而敵傢數道並進,已入心腹。”2. 親信的人。益:
①水漫出器。引申為水漲。後作“溢”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荊人欲襲宋,使人先表澭(yōng)水。澭水暴益,荊人弗知,循表而夜涉,溺死者千有餘人。”(表:標志;作記號。澭水:古水名,在今山東濮縣境。暴:突然。循:順著。涉:徒步過河。溺:淹。)②增多;增加。與“損”相對。《韓非子·定法》:“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。”③富足;富裕。《呂氏春秋·貴當》:“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,如此者,其傢必日益,身必日榮矣。”④利益;好處。《論語 · 衛靈公》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。”⑤資助;補助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甘茂攻宜陽……三鼓之而卒不上,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。”⑥副詞。表示程度加深並發展。1. 表示前後比較。相當於“更”、“更加”。《文子·上禮》:“故揚湯止沸,沸乃益甚。”2.表示漸進。相當於“漸”、“逐漸”。《漢書·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武益愈,單於使使曉武。”(愈:痊愈。)⑦古州名。漢置。在今四川省境內。⑧通“嗌”。噎住。《呂氏春秋·審時》:“得時之稻……舂之易而食之香。如此者不益。”自:
①自己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親自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每假借於藏書之傢,手自筆錄,計日以還。”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高祖自將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諺曰:‘桃李無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徑;小路。)④介詞。1.從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農:傳說為古代造耒耜、興農業的帝王。許行:當時的農學傢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。”2. 由於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屈平之作《離騷》,蓋自怨生也。”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無所恨。”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可譯為假如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聖人能內外無患,自非聖人,外寧必有內憂。”⑥連詞。表示假設的讓步。可譯為即使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學,而性明達,好謀能聽,自監門戍卒,見之如舊。”又《杜周傳》:“自京師不曉,況於遠方?”傷:
①人或動物身體受到損傷。《春秋·宣公三年》:“郊牛之口傷。”(郊:祭祀名。)②傷口;創傷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吳起懷瘳實而吮傷。”③傷害;損害。《周易·節卦》:“節以制度,不傷財,不害民。”④妨礙。杜甫《陳拾遺故宅》:“位下曷足傷?”⑤憂愁;悲傷;憂傷。《詩經·小雅·杕杜》:“女心傷止。”(止:句末語氣詞。)⑥喪祭。《管子·君臣下》:“明君飾食飲吊傷之禮。”⑦嫌;失之於。《北史·蘇威傳》:“所修格令章程,並行於當世,頗傷瑣碎。”⑧太;過度。齊己《野鴨》:“長生緣甚瘦,近死為傷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