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瓢歡自足,一日興偏多。”詩句出處:《早春池亭獨遊三首》;是唐朝詩人劉象的作品。
春意送殘臘,春晴融小洲。 蒲茸才簇岸,柳頰已遮樓。 便有杯觴興,可據羈旅愁。 鳧亦相狎,盡日戲清流。
清流環綠筱,清景媚虹橋。 鶯刷初遷羽,莎拳擬拆苗。 細沙擢暖岸,淑景動和飆。 倍憶同袍侶,相歡倒一瓢。
一瓢歡自足,一日興偏多。 幽意人先賞,疏叢蝶未過。 知音新句苦,窺沼醉顏酡。 萬慮從相擬,今朝欲奈何。
|
【註釋】:
一:
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歡:
①喜悅;高興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從宋之盟,承君之歡。”《左傳·襄公八年》:“歡以承命,何時之有?”②交好;友好。《史記· 田敬仲完世傢》:“陽生素與乞歡。”③古時相愛男女的互稱。古樂府《石城樂》:“聞歡遠行去,相送方山亭。”④恩愛;情誼。《古詩十九首》之十六:“良人惟古歡,枉駕惠前綏。”自:
①自己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親自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每假借於藏書之傢,手自筆錄,計日以還。”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高祖自將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諺曰:‘桃李無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徑;小路。)④介詞。1.從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農:傳說為古代造耒耜、興農業的帝王。許行:當時的農學傢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。”2. 由於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屈平之作《離騷》,蓋自怨生也。”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無所恨。”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可譯為假如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聖人能內外無患,自非聖人,外寧必有內憂。”⑥連詞。表示假設的讓步。可譯為即使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學,而性明達,好謀能聽,自監門戍卒,見之如舊。”又《杜周傳》:“自京師不曉,況於遠方?”足:
(一)①腳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苑子刜(fú)林雍,斷其足。”(苑子、林雍:均人名。刜:刀砍。)古樂府《木蘭辭》:“願借明駝千裡足,送兒還故鄉。”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手足胼胝,面目黧黑,勞有功者也。”②器物的腳。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夏後氏之鼓足。”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如此則荊、吳之勢強,鼎足之形成矣。”③足夠;充足。《老子》:“損有餘而補不足。”④滿足。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嗚呼!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。”(突兀:高聳的樣子。)⑤夠得上;配;值得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百發失一,不足謂善射。” (二)jù ①過分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巧言,令色,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”(丘:孔子名。)②補足。《列子·楊朱》:“[公孫穆]逃於後庭,以晝足夜。”(逃:躲避。)一:
①數詞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吾何愛一牛?”(愛:吝惜。)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數者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也。”又表序數第一。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投足以歌八闋:一曰載民,二曰玄鳥。”(八闋:指舞樂的八章。載民、玄鳥:樂曲八章之名。)②專一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螾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(螾:通“蚓”。蚯蚓。)③全;滿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至拜大將,乃韓信也,一軍皆驚。”④統一;使……一致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。”⑤相同。《左傳·莊公十二年》:“天下之惡一也。”(惡:指惡人。)⑥整體。賈誼《新書·過秦上》:“合從締交,相與為一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“道”及“道”所派生的“氣”。⑧副詞。1. 一概;都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食客數千人,無貴賤一與文等。”2. 一旦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一聞人之過,終身不忘。”(過:過失。)3. 乃;竟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靖郭君之於寡人,一至於此乎?”⑨語氣詞。起加強語氣的作用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寡人恥之,願比死者一灑之。”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[一何]副詞。表示程度深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吏呼一何怒,婦啼一何苦!”興:
①[動]起身,起 來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從者病,莫能~。”②[動]興起,建立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漢~,至孝文四十有餘載。”③[動]發動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漢大~兵伐匈奴。”④[形]興盛。與“廢”相對。《論語· 子路》:“事不成,則禮樂不~。”⑤(xing)[名]興致,興趣(後起意義)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“吾本乘~而行,~盡而返。”偏:
①不正;偏向。杜甫《夏夜李尚書筵送宇文石首赴縣聯句》:“夜久燭花偏。”姚合《題宣義池亭》:“垂藤壓樹偏。”②側面;旁邊。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乃使公孫獲處(chǔ)許西偏。”(公孫獲:人名。處:居住。許:國名。)③偏僻。陶潛《飲酒二十首》之五:“心遠地自偏。”④不公正;偏私。《呂氏春秋·士容》:“士不偏不黨。”⑤偏激;邪曲。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:“故發辭偏宕,多致乖忤。”⑥部分。《荀子· 天論》:“萬物為道一偏,一物為萬物一偏。”⑦副詞。1.正;恰。皇甫冉《曾東遊以詩寄之》:“正是揚帆時,偏逢江上客。”2.單單。鮑照《梅花落》:“中庭雜樹多,偏為梅咨嗟。”3. 特別。表示程度。杜荀鶴《登山寺》:“就中偏愛石,獨上最高層。”⑧通“諞pián”。諂媚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故忿設無由,巧言偏辭。”《朝野僉載》卷三:“上林令侯敏偏事之。”⑨通“遍”。普遍;全面。《墨子·非儒》:“遠施周偏。”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。”多:
①數量大,與“少”相對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”(得道:指得治國之道,即行仁政。寡:少。)王維《相思》:“願君多采擷。”②勝過;超過。湯顯祖《紫簫記·巧探》:“想他才似相如,貌多王粲。”(相如:司馬相如,漢辭賦傢。王粲:漢魏間人,貌美多才。)③稱贊;著重。《史記·季佈欒佈列傳》:“諸公皆多季佈能摧剛為柔,朱傢以此名聞當世。”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士亦以此多之。”④過分的;多餘的。《莊子·漁父》:“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,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,而擅飭(chì)禮樂,選人倫以化齊民,不泰多事乎?”(飭:整頓。泰:太,過於,過分。)劉劭《人物志·體別》:“夫在多疑。”⑤增多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因物而多之,孰與騁能而化之?”⑥通“哆”,不正。《法言·吾子》:“中正則雅,多哇則鄭。”(哇:淫邪的樂聲。)⑦副詞。表示限定。約相當於“隻”、“僅僅”。朱浮《為幽州牧與彭寵書》:“此猶河濱之民捧土以塞孟津,多見其不知量也。”《論語·子張》:“人雖欲自絕,其何傷於日月乎? 多見其不知量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