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傾國傾城漢武帝,為雲為雨楚襄王。”詩句出處:《公子行》;是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作品。
天津橋下陽春水,天津橋上繁華子。馬聲回合青雲外, 人影動搖綠波裡。綠波蕩漾玉為砂,青雲離披錦作霞。 可憐楊柳傷心樹,可憐桃李斷腸花。此日遨遊邀美女, 此時歌舞入娼傢。娼傢美女鬱金香,飛來飛去公子傍。 的的珠簾白日映,娥娥玉顏紅粉妝。花際裴回雙蛺蝶, 池邊顧步兩鴛鴦。傾國傾城漢武帝,為雲為雨楚襄王。 古來容光人所羨,況復今日遙相見。願作輕羅著細腰, 願為明鏡分嬌面。與君相向轉相親,與君雙棲共一身。 願作貞松千歲古,誰論芳槿一朝新。百年同謝西山日, 千秋萬古北邙塵。 |
【註釋】:
傾:
①倒向一邊;傾斜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立必正方,不傾聽。”(正方:方向端正。)②行為不正;邪惡。《漢書·蕭望之傳》:“後朋行傾邪,望之絕不與通。”③倒塌;傾覆。《新論》:“高臺既已傾,曲池又已平。”盧照鄰《行路難》:“巢傾枝折鳳歸去。”④將東西倒出來;全部倒出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是田成恒傾圃池而示渴民也。”⑤全部;盡。《後漢書 · 郭太傳》:“鄉裡有憂患者,(賈)淑輒傾身營救。”(輒:總是。)⑥欽佩;愛慕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不得已,強往,一坐盡傾。”(強:勉強。)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:“朝野傾羨。”⑦排擠;傾軋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以利相傾。”⑧凌駕;壓倒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絳侯誅諸呂,權傾五伯。”傾國:
①全國。《三國演義》回六十六:“權(孫權)聞之大怒,商議起~~之兵,來取荊州。”②指容貌絕美的女子。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漢皇重色思~~,禦宇多年求不得。”③傾覆國傢;亡國。《論衡·非韓》:“~~危主。”國:
①國傢。《周禮·春官·詛祝》:“作盟詛之載辭,以敘國之信用。”(詛祝:官名。盟詛:大事為盟,小事為詛。國:指天子之國。)②周代的諸侯國及漢以後侯王的封地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四月,兵罷戲下,諸侯各就國。”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侃季年懷止足之分,不與朝權,未亡一年,欲遜位歸國。”(止足:知止知足。未亡:死前。遜位:辭官。)③國都;京城。《左傳 · 隱公元年》:“大都不過參(sān)國之一,小九之一。”(參國之一:國都的三分之一。九之一:九分之一。)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”④地區;鄉土。羅鄴《雁二首》之一:“暮天新雁起汀洲,紅蓼(liǎo)花開水國愁。”(蓼:草名,此指水蓼。)王維《相思》:“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幾枝?”⑤國人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復得,而身為宋國笑。”傾:
①倒向一邊;傾斜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立必正方,不傾聽。”(正方:方向端正。)②行為不正;邪惡。《漢書·蕭望之傳》:“後朋行傾邪,望之絕不與通。”③倒塌;傾覆。《新論》:“高臺既已傾,曲池又已平。”盧照鄰《行路難》:“巢傾枝折鳳歸去。”④將東西倒出來;全部倒出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是田成恒傾圃池而示渴民也。”⑤全部;盡。《後漢書 · 郭太傳》:“鄉裡有憂患者,(賈)淑輒傾身營救。”(輒:總是。)⑥欽佩;愛慕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不得已,強往,一坐盡傾。”(強:勉強。)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:“朝野傾羨。”⑦排擠;傾軋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以利相傾。”⑧凌駕;壓倒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絳侯誅諸呂,權傾五伯。”城:
①城郭。一般是兩重,裡面的稱城,外面的稱郭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然後踐華為城,因河為池。”②古代都邑為中心的所轄地區稱城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昭王聞之,使人遺(wèi)趙王書,願以十五城請易璧。”(遺:送給。易:交換。)③築城。《漢書·高帝紀》:“令天下縣邑城。”《詩經·小雅·出車》:“天子命我,城彼朔方。”(朔方:北方。)④守城。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一:“我朝縱還臺堡降卒二千,城者拒之。”⑤城墻以內的地方。韓翊(yì)《寒食》:“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禦柳斜。”(禦柳:皇宮栽的柳樹。)⑥城市;都市。《史記·吳起傳》:“魏文侯以為將,擊秦,拔五城。”漢:
①河流名。漢水,也稱漢江。為長江最長的支流,發源於陜西省寧強縣,流經陜西、湖北,在武漢市入長江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決汝、漢,推淮、泗,而註之江。”②天河;銀河。《漢書·天文志》:“(王梁)旁有八星,絕漢,曰天橫。”《迢迢牽牛星》:“迢迢牽牛星,皎皎河漢女。”③男子。陸遊《雨夜不寐,觀壁間所張魏鄭公砥柱銘》:“世間豈無一好漢,叱吒喑(yīn)嗚氣吞虜。”(喑嗚:怒喝聲。)④朝代名。1. 劉邦建,公元前206~公元8年,史稱“西漢”;劉秀建,公元25~220年,史稱“東漢”。2.五代之一。劉知遠建,公元947~950年,史稱“後漢”。⑤民族名。漢族。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:“近西羌保塞,與漢人交通。”武:
①軍事;與軍事有關的事。《尚書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歸馬於華山之陽,放牛於桃林之野。”《孫子·行軍》:“故令之以文,齊之以武。”②關於技擊的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二回:“(史進)半夜三更起來演習武藝。”③勇猛;威武。《詩經·鄭風·羔裘》:“羔裘豹飾,孔武有力。”④足跡;足印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履帝武敏。”⑤古時以六尺為步,半步為武。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夫目之察度也,不過步武尺寸之間。”⑥繼承。《詩經·大雅·下武》:“下武維周,世有哲王。”⑦周代樂曲名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謂韶,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謂武,盡美矣,未盡善矣。”帝:
①天帝。古人或宗教徒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為帝。《尚書·呂刑》:“上帝監民。”屈原《九歌·少司命》:“夕宿兮帝郊。”②君主;皇帝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秦所以急圍趙者,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。”《續資治通鑒·宋太祖乾德四年》:“帝每勸以讀書,(趙)普遂手不釋卷。”為:
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雲:
①同“雲2”。②說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牢曰:‘子雲:吾不試,故藝。’”(牢:人名。試:見用於朝廷。藝:多才藝。)③有。《荀子 ·法行》:“其雲益乎?”④代詞。如此。《史記·汲鄭列傳》:“汲、鄭亦雲,悲夫!”(汲、鄭:指汲黯、鄭當時二人。)⑤助詞。1. 用於句首。《詩經·鄭風·風雨》:“既見君子,雲胡不喜?”2. 用於句中。《後漢書·陳龜傳》:“雖歿(mò)軀體,無所雲補。”(歿:死。補:彌補。)⑥語氣詞。用於句末,表陳述語氣。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餘登箕山,其上蓋有許由塚雲。”[雲雲]通“蕓蕓”。眾多貌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萬物雲雲。”為:
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楚:
①木名。牡荊。落葉灌木或小喬木。枝幹堅勁,可以作杖。《韓非子·十過》:“公宮之垣,皆以荻蒿楛楚墻之。”②打人的荊條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。”(夏:通“檟”。木名。)③用荊條打。《後漢書·史弼傳》:“命左右引出,楚捶數百。”④痛苦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何其楚痛而不得也。”⑤整齊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籩豆有楚。”(籩豆:食器。)⑥周朝諸侯國,戰國時為七雄之一。原來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帶,後來擴展到今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和四川。後為秦所滅。[楚楚]1. 繁茂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楚茨》:“楚楚者茨。”(茨:茨藜。)2. 鮮明的樣子。《詩經·曹風·蜉蝣》:“蜉蝣之羽,衣裳楚楚。”襄:
①沖上。《書·堯典》:“湯(shāng)湯洪水方割,蕩蕩懷山襄陵,浩浩滔天。”(湯湯:水勢盛大的樣子。方割:為害四方。懷:包圍。陵:土丘。)②高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襄岸夷途,脩路峻險。”(夷:平坦。脩:長。)③高舉。《漢書·鄒陽傳》:“臣聞交龍襄首奮翼,則浮雲出流,霧雨咸集。”(交:同“蛟”。咸:全。)④完;完成。張居正《答王鑒川計貢事利害》:“又與公同心,必能共襄大事。”又輔助;幫助。⑤除去。《詩經·鄘風·墻有茨》:“墻有茨(cí),不可襄也。”(茨:蒺藜。)⑥移動。《詩經·小雅·大東》:“跂彼織女,終日七襄。”⑦通“驤”。駕車的馬。《詩經·鄭風·大叔於田》:“兩服上襄,兩驂雁行。”王:
(一)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。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。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王命眾,悉至於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”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。《漢書·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冊,下推恩之令,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冊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四夷來王。”⑤首領;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父之考為王父,父之妣(bǐ)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統治同傢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欲王關中。”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禮而王。”②成就王業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