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為客烹林筍,因僧采石苔。”詩句出處:《白侍郎大尹自河南寄示池北新葺水齋》;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。
公府有高政,新齋池上開。再吟佳句後,一似畫圖來。 結構疏林下,夤緣曲岸隈。綠波穿戶牖,碧甃疊瓊瑰。 幽異當軒滿,清光繞砌回。潭心澄晚鏡,渠口起晴雷。 瑤草緣堤種,松煙上島栽。遊魚驚撥剌,浴鷺喜毰毸。 為客烹林筍,因僧采石苔。酒瓶常不罄,書案任成堆。 簷外青雀舫,坐中鸚鵡杯。蒲根抽九節,蓮萼捧重臺。 芳訊此時到,勝遊何日陪。共譏吳太守,自占洛陽才。
|
【註釋】:
為:
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客:
①賓客;外來人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臣聞吏議逐客,竊以為過矣。”《詩經·商頌·那》:“我有嘉客,亦不夷懌(yì)。”(夷懌:喜悅。)②門客;食客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馮驩聞孟嘗君好客。”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孟嘗君出記,問門下諸客。”③旅客。李商隱《滯雨》:“滯雨長安夜,殘燈獨客愁。”④客商。盧綸《晚次鄂州》:“估客晝眠知浪靜,舟人夜語覺潮生。”⑤旅居;寄居。杜甫《去蜀》:“五載客蜀郡,一年居梓州。”⑥為某種目的而奔走活動的人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吳王好劍客。”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重門擊柝(tuò),以禦暴客。”(柝:打更用的梆子。)烹:
①煮。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以火煙為氣,殺豚(tún)烹狗。”(豚:豬。)②古代用鼎鑊煮人的酷刑。《晉書·慕容超載記》:“至如不忠不孝若封嵩之輩,梟斬不足以痛也,宜致烹轘(huàn)之法。”(封嵩:曾任慕容德尚書左仆射,後慕容超立,謀反被誅。轘:車裂之刑。)③指誅殺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烹滅強暴,振救黔首。”(黔首:老百姓。)④冶煉。李白《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》:“大冶鼓鑄,如天降神,既烹且爍,數盈萬億。”⑤殺,消滅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烹滅強暴。”因:
①憑借;依靠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為高必因丘陵,為下必因川澤。”《國語·鄭語》:“(謝西)其民沓貪而忍,不可因也。”②繼續;沿襲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千乘(shèng)之國,攝乎大國之間,加之以師旅,因之以饑饉(jǐn),由也為之,比(bì)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(乘:一車四馬。攝:夾處。饑饉:荒年。比:等到。方:義方。)《漢書·循吏傳》:“光因循守職,無所改作。”(光:霍光。循:遵循。)③原因;緣由。鄒陽《獄中上梁王書》:“無因而至前也。”④因緣。寒山《詩三百五首》之二百三十八:“唯作地獄滓,不修正直因,忽然無常到,定知亂紛紛。”(無常:傳說為陰曹索命的鬼。)⑤介詞。1. 表示事情發生的原因。相當於“因為”、“由於”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因前使絕國功,封騫博望侯。”2. 表示行為的條件。相當於“通過”。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孔子適衛,因嬖(bì)臣彌子瑕以見衛夫人,子路不悅。”(嬖:被寵愛。)3.表示行為的根據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。”4. 表示順應情勢。《警世通言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》:“因風吹火,用力不多。”⑥連詞。連接短語或句子,表示順承。“於是”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秦軍解,因大破之。”(解:松懈。)采:
(一)①采摘。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”②開采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今農事棄捐,而采銅者日蕃。”③收集。《論衡·自紀》:“非玉工珠師,莫能采得。”④選取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采上古帝位號,號曰‘皇帝’。”⑤精神;神色。李白《白馬篇》:“酒後競風采,三杯弄寶刀。”⑥同“彩”。彩色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西蜀丹青不為采。”⑦彩色的綢緞。晁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(商賈)衣必文采,食必粱肉。”⑧指美麗的詞藻。《文心雕龍·情采》:“是以聯辭結采,將欲明經。”⑨博具的花色;彩頭。李肇《唐國史補》卷下:“擲采之骰有二,其法生於握槊,變於雙陸。”(握槊、雙陸:古代博戲。)因指賭註。⑩幸運;運氣。許棐《選官圖》詩:“縱有黃金無好采,也難平白到公卿。”(11)叫好聲。《水滸傳》第十回:“安排的好菜蔬,調和的好汁水,來吃的人都喝采。”(12)理會。後作“睬”。道原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七:“傾山覆海晏然靜,地動安眠豈采伊。”(13)木名。即櫟,通稱柞樹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堯之有天下也,堂高三尺,采椽不斫。”(堂:屋基。) (二)cài 采地,古代卿大夫的封地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。”石:
(一)①石頭;石塊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且焉置土石?”②碑碣;石刻。陸機《文賦》:“被金石以廣德,流管弦而日新。”③石磬,古樂器名,八音之一。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不聽鐘石之聲。”④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(病)在肌膚,針石所及也。” (二)dàn (舊讀shí) ①古代重量單位。一百二十斤為一石。《墨子·魯問》:“而任五十石之重。”②容量單位。十鬥為一石。韓愈《雜說》四:“馬之千裡者,一食或盡粟一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