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安用知吾道,日月不能周。”詩句出處:《遊仙》;是唐朝詩人劉復的作品。
稅駕倚扶桑,逍遙望九州。二老佐軒轅,移戈戮蚩尤。 功成棄之去,乘龍上天遊。天上見玉皇,壽與天地休。 俯視昆侖宮,五城十二樓。王母何窈眇,玉質清且柔。 揚袂折瓊枝,寄我天東頭。相思千萬歲,大運浩悠悠。 安用知吾道,日月不能周。寄音青鳥翼,謝爾碧海流。
|
【註釋】:
安:
①安寧;安穩;安定。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風雨不動安如山。”《漢書·薛廣德傳》:“乘船危,就橋安。”(就橋:從橋上走。)②使安寧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蔣琬傳》:“其為政以安民為本,不以修飾為先。”③安樂;安逸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然後知生於憂患,而死於安樂也。”④安心。陳壽《三國志·魏書·司馬朗傳》“郊境之內,民不安業。”⑤安放;設置。陸遊《東陽道中》詩:“先安筆硯對溪山。”⑥疑問代詞。相當於“什麼”、“什麼地方”。司馬遷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王曰:‘沛公安在?’”《漢書·黥佈傳》:“女安從知之?”(女:你。)⑦副詞。表示反問。韓愈《馬說》:“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裡也?”用:
①使用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 “執豕於牢,酌之用匏(páo)。”(豕:豬。牢:畜圈。匏:瓢葫蘆。此指用葫蘆做的瓢。)②任用;采用。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四國無政,不用其良。”(四國:指天下。無政:無善政。)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秦用李斯謀。”(謀:計策。)③實行;做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則凡可以得生者,何不用也?”④資財;錢財。《荀子 · 天論》:“強本而節用。”⑤用途;用處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禮之用,和為貴。”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。”⑥需要。《呂氏春秋·求人》:“惡用天下?”(惡wū:何。)⑦介詞。引進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憑借或涉及的對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吾聞用夏變夷者,未聞變於夷者也。”(夏:指中原各國。夷:指四方少數民族。)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單於既得翕侯……用其姊妻之。”(翕侯:指趙信。)⑧介詞。引進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原由。《詩經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國既卒斬,何用不監?”(卒:盡;完全。斬:斷絕。何用:何以;因為什麼。監:察。)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而智術淺短,遂用猖獗。”[用事]執政;掌權。《戰國策 ·趙策四》:“趙太後新用事。”知:
①知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論衡·知實》:“不學自知,不問自曉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沒有這樣的事。)②知覺;感覺。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手等有痛癢之知。”③見解;知識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有獨知之慮者。”(慮:思慮。)④知識。《列子· 湯問》:“兩小兒笑曰:‘孰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誰。為:通“謂”,說。)⑤瞭解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知我者鮑子也。”(鮑子:鮑叔牙。)⑥交好;相親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絕賓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鮑照《詠雙燕》:“悲歌辭舊愛,銜淚覓新知。”(銜淚:噙著淚。覓:找尋。)⑧主持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產其將知政矣。”吾:
①代詞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禦)”。抵禦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則厚吾,薄攻則薄吾。”③[吾子]對人的尊稱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道:
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日月:
①太陽和月亮。《書·益稷》:“予欲觀古人之象,~~、星辰、山龍、華蟲作會。”②光陰,時間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~~逝矣,歲不我與。③一天或一月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違仁,其餘則~~至焉而已矣。”④每日每月,時時。蔡邕《難夏育上言鮮卑仍犯諸郡》:“方今郡縣盜賊,劫摽人財,攻犯官民,~~有之。”⑤喻帝王和皇後。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傳》:“武安之貴,在~~之際。”月:
(一)①月球;月亮。《詩經·陳風·月出》:“月出皎兮。”②月光;月色。陶潛《歸田園居》之三:“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。”③月份。一年的十二分之一。從朔至晦為一月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(火:星名。)④形狀或顏色像月亮的。李賀《昌谷》:“泉樽陶宰酒,月眉謝郎妓。”⑤指婦人的月經。王建《宮詞》:“密奏君王知入月,喚人相伴洗裙裾。”⑥指婦女懷胎的月份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誕彌厥月,先生如達。”(誕:助詞。彌:滿。厥:其。先生:初生。達:通“羍”,小羊。)[月氏(zhī)]我國古代西域國名。 (二)ròu 同“肉”。古樂府《孤兒行》:“拔斷蒺藜腸月中,愴欲悲。”(腸:指小腿肚子。)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能:
①能力;才能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無能不官,無功不賞。”②有能力;有才能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先帝稱之曰能。”③能夠;勝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非曰能之,願學焉。”④擅長;善於。蔡元培《圖畫》:“善畫者多工書而能詩。”(書:書法。)⑤和睦,親善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令尹之不能,爾所知也。”⑥如此;這般。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,忍能對面為盜賊。”(忍:忍心。)⑦及,達到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蓋餘所至,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。”⑧副詞。約同“乃”、“於是”。《管子·權修》:“二者不失,則民能可得而官也。”⑨通“耐”。忍耐,禁得起。《淮南子·地形》:“食水者善遊能寒。”(食水:指魚鱉囧鶩等。)周:
①周遍;遍及。《國語·齊語》:“服牛軺馬,以周四方。”(軺:輕便馬車。一說“駕”。)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親巡天下,周覽遠方。”②周密。《孫子·謀攻》:“輔周則國必強,輔隙則國必弱。”③合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是以天下之眾,其談言者務為辨,而不周於用。”④完備;周全。《左傳·文公三年》:“君子是以知秦穆之為君也,舉人之周也,與人主壹也。”(壹:專一。)⑤周濟;救濟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序》:“周人之急。”⑥周圍;圓圈。楊炯《渾天賦》:“周三徑一,遠近乖於辰極。”(周三徑一:圓周與直徑之比。辰極:北極星。)⑦環繞;循環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周而復始。”⑧指一定循環的時段。古指一年。《宋書·謝靈運傳》:“在郡一周,稱疾去職。”(稱疾:推說有病。)⑨朝代名。1.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滅紂建立的王朝。又分為西周和東周。至公元前256年為秦所滅。2. 南北朝時宇文覺代西魏建立的王朝。史稱北周(公元557—581年)。3. 唐武後稱帝,改國號為周,止於中宗復位(公元690—705年)。4.五代時郭威代後漢稱帝,改國號為周,史稱後周(公元951—960年)。[周旋]1.運轉。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蚤晏無失,以順天道,周旋無究。”(蚤:通“早”。無究:無窮。)2. 盤繞。王子一《誤入桃源》第二折:“山環水繞天臺洞,勢周旋,形曲折。”3. 交往應酬。曹操《與荀彧傷郭嘉書》:“郭奉孝年不滿四十,相與周旋十一年,險阻艱難皆共罹(lí)之。”(奉孝:郭嘉字。罹:遭受。)4.與敵人較量。蘇軾《和子由苦寒見寄》:“何時逐汝去? 與虜試周旋?”(逐:隨。虜:對敵人的蔑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