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西園置酒地,日夕簪裾列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李殷遊邊》;是唐朝詩人劉駕的作品。
十年夢相識,一覯俄遠別。征駕在我傍,草草意難說。 君居洞庭日,詩句滿魏闕。如何萬裡來,青桂看人折。 行裝不及備,西去偶然訣。孟夏出都門,紅塵客衣熱。 荒城見羊馬,野館具薇蕨。邊境漸無虞,旅宿常待月。 西園置酒地,日夕簪裾列。壯志安可留,槐花樽前發。
|
【註釋】:
西:
①鳥類止息。《敦煌曲子詞集·西江月》:“棹歌驚起亂西禽,女伴各歸南浦。”②方位名,日落處,與“東”相對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東至於海,西至於河。”③副詞。向西;往西。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園:
①種植果樹的地方。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今有一人,入人園圃,竊其桃李。”又泛指種植樹木蔬菜的地方。《詩經·鄭風·將仲子》:“將仲子兮,無逾我園。”(將qiāng:希望。)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園有螫蟲,藜藿為之不采。”②帝王貴族遊樂休息的地方。《呂氏春秋·重已》:“昔先聖王之為苑囿園池也,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。”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》卷四:“於是帝族王侯、外戚公主……爭修園宅,互相誇競。”③帝王之傢的墓地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追尊淮南王為厲王,置園復如諸侯儀。”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捷悟》:“方欲共獎王室,修復園陵。”置:
①赦罪,釋放。《漢書·尹賞傳》:“賞親閱,見十置一。”②放在一邊;放棄。曹丕《雜詩》:“棄置勿復陳。”③擱;安放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置之亡地而後存。”④擺設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置酒咸陽宮。”⑤建立;立。《管子· 任法》:“置法而不變,使民安其法也。”⑥購買;添置。《宋史·食貨志》:“女適人以(lián)錢置產。”(適人:嫁人。 錢:陪嫁的錢。)⑦驛站。《韓非子·難勢》:“五十裡而一置。”⑧驛車;驛馬。《漢書·劉屈氂傳》:“乘疾置以聞。”地:
①大地。與“天”相對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:“地生養萬物。”②陸地;地面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公(晉獻公)至,毒而獻之。公祭之地,地墳(fèn);與犬,犬斃。”(墳:隆起。)③土地;田地。《周禮·地官·載師》:“以廛裡任國中之地,以場圃任園地。”(廛:城市中的空地。國中:指王城之內。)④領土;疆土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爭地以戰,殺人盈野。”⑤地方;場所。《孫子兵法·虛實》:“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。”⑥處境;地位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久處卑賤之位,困苦之地。”⑦指境界。齊己《移居西湖作》:“隻待秋聲滌心地,衲衣新洗健形容。”(衲衣:僧衣。)⑧地步。杜甫《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廣》:“議論有餘地,公侯來未遲。”⑨路程。李白《妾薄命》:“長門一步地,不肯暫回車。”⑩通“第”。副詞。但;隻。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西曹地忍之,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。”日夕:
①傍晚,黃昏。陶淵明《飲酒》:“山氣~~佳,飛鳥相與還。”②日夜。《宋書·良吏傳》:“年高官下,秉操不衰,計當~~相與申意。”夕:
①傍晚;日落的時候。《詩經·王風·君子於役》:“日之夕矣,羊牛下來。”②夜晚。《詩經·唐風·綢繆》:“今夕何夕,見此良人。”③古代傍晚時朝見君主。《左傳·成公十二年》:“百官承事,朝而不夕。”④祭祀月亮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古者先王既有天下……是乎有朝日、夕月以教民事君。”簪:
①古人用來綰住頭發或帽子的一種針形首飾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吾知吏之不事事也,求簪三日不得之。”(事事:從事其職事。)杜甫《春望》:“白頭搔更短,渾欲不勝簪。”②插戴在頭上。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西門豹簪筆磬折,向河立待良久。”③連綴。《儀禮·士喪禮》:“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。”[簪笏]冠簪和笏板。因為都是官宦所用,所以代指做官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舍簪笏於百齡。”(百齡:指一生。)[簪纓]冠簪和冠纓,都是官吏所戴,代指顯貴。蕭統《錦帶書十二月啟》:“鷁路頹風,想簪纓於幾載?”裾:
(一)①衣服的前襟。《孔叢子·儒服》:“子高衣長裾,振褒袖。”(子高:戰國時魯人,孔子的後代。褒袖:寬大的袖子。)②衣服寬大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楚莊王裾衣博袍,令行乎天下。”(二)jù 通“倨”。直。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其流也埤下,裾拘必循其理,似義。”(埤:卑。拘:曲。)列:
①分解;割裂;分割。後作“裂”。《管子·五輔》:“博帶梨,大袂(mèi)列。”(梨:割。)《荀子·哀公問》:“東野畢之馬佚,兩驂列。”②行列;隊列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聚則成卒,散則成列。”又位次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相如每朝時,常稱病,不欲與廉頗爭列。”③陳列;排列。《呂氏春秋·孝行》:“樹五色,施五采,列文章,養目之道也。”④類別;范圍。韓愈《答呂毉山人書》:“不當在弟子之列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不然,斯之功且與周、召列矣。”⑤安排到某類之中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始孟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。”⑥眾;諸。梅堯臣《送京西轉運李刑部》:“列藩環王都。”(藩:藩國。)鄒陽《上書吳王》:“列郡不相親,萬室不相救也。”⑦通“烈”。1.為正義而死難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貪夫徇財兮,列士徇名。”2.猛烈;強烈。《漢書·王莽傳上》:“列風雷雨不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