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疊光輕吹動,徹底曉霞侵。”詩句出處:《和鄭校書夏日遊鄭泉》;是唐朝詩人劉得仁的作品。
太虛懸畏景,古木蔽清陰。爰有泉堪挹,閑思日可尋。 來聞鳴滴滴,照竦碧沈沈。幾脈成溪壑,何人測淺深。 澄時無一物,分處歷千林。凈溉靈根藥,涼浮玉翅禽。 飲疑蠲宿疾,見自失煩襟。僧共雲前瀨,龍和月下吟。 疊光輕吹動,徹底曉霞侵。不用頻遊去,令君少進心。 |
【註釋】:
疊:
①重疊;累積。酈道元《水經註·江水》:“重巖疊嶂,隱天蔽日。”②折疊。白居易《微之重誇州居……因嘲茲石,聊以寄懷》:“君問西州城下事,醉中疊紙為君書。”③通“慴”。懼怕。杜牧《為中書門下請追加尊號表》:“震疊雷霆。”④量詞。1. 層。用於重疊、累積的東西。許渾《題峽山寺》之二:“水曲巖千疊,雲重樹百層。”2.計算樂曲重奏或文辭反復遍數的單位。白居易《聽歌六絕句·何滿子》:“一曲四詞歌八疊,從頭便是斷腸聲。”光:
①光亮;光輝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若日之光,若月之明。”李白《靜夜思》:“窗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”②明亮;光明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與天地兮同壽,與日月兮齊光。”③光采;風采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身長八尺二寸,面目有光。”也指華美。《詩經·大雅·韓奕》:“百兩彭彭,八鸞鏘鏘,不顯其光。”④光榮;榮耀。《漢書·禮樂志》:“下民之樂,子孫保光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取尊官厚祿,以為宗族交遊光寵。”⑤時光;光陰。李白《前有一樽酒行二首》之一:“青軒桃李能幾何?流光欺人忽蹉跎。”(青軒: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。)⑥景物;景色。辛棄疾《南鄉子·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》:“何處望神州,滿眼風光北固樓。”⑦發揚光大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誠宜開張聖聽,以光先帝遺德。”⑧光滑。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爬羅剔抉(jué),刮垢磨光。”(抉:挑出,剔出。)⑨指禮樂文物。《周易·觀》:“觀國之光,利用賓於王。”輕:
①重量小。與“重”相對。《孟子· 梁惠王上》:“權,然後知輕重。”(權:衡量。)②輕微;微薄;淺薄。諸葛亮《與參軍掾屬教》:“任重才輕。”③輕率;不穩重。劉炎《邇言》:“輕躁寡謀,不必皆年少。”④輕便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夫寒之於衣,不待輕暖。”⑤輕視;看不起。《老子》:“禍莫大於輕敵。”⑥輕易;隨便。《鹽鐵論·刑德》:“千仞之高,人不輕凌。”⑦使……變輕;減輕。王維《送元中丞傳運江淮》:“薄稅歸天府,輕徭賴使臣。”(天府:朝廷的倉庫。徭:勞役。)⑧用力小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輕攏慢捻(niǎn)抹復挑。”⑨輕快。王維《觀獵》:“雪盡馬蹄輕。”吹:
①合攏嘴唇用力出氣。《韓非子·大體》:“不吹毛而求小疵。”②吹奏。杜甫《遣興》詩:“高樓夜吹笛。”③(氣體)流動觸拂。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:“風飄飄而吹衣。”④吹噓;誇口。《顏氏傢訓·名實》:“有一士族,讀書不夠二三百卷……多以酒犢珍玩交諸名士。甘其餌者,遞共吹噓。”(酒犢:酒肉。遞:交相。)⑤管樂。陶潛《述酒》詩:“王子愛清吹。”動:
①行動; 活動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變動以利言,吉兇以情遷。”(利:利益。遷:變易。)《孫臏兵法·見威王》:“事備而後動。”②勞作;勞動。《孟子· 滕文公上》:“為民父母,使民盻盻(xì)然,將終歲勤動,不得以養其父母。”(盻盻:恨視。)③震動;移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懸權而動。”李商隱《瑤池》詩:“黃竹歌聲動地哀。”④使用;動用。蘇軾《辨黃慶基彈劾札子》:“若一一似此羅織人言,則天下之人更不敢開口動筆矣。”⑤發動;開動。《漢書·魏相傳》:“今邊郡困乏……常恐不能自存,難以動兵。”劉肅《大唐新語·極諫》:“今所幸宮去京二百餘裡,鑾輿動軔,俄經旬日,非可朝行暮至也。”(幸:舊指皇帝親臨。動軔:啟動車輛。)⑥萌發;發生。《齊民要術·插刜》:“刜葉微動為上時,將欲開莩為下時。”(上時:最好的時間。開莩:葉子裂開。)⑦改變;變化。《後漢書·班固傳》:“君臣動色,左右相趨。”⑧感動;觸動。《史記·絳侯周勃世傢》:“天子為動,改容式車。”⑨懷念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之一:“庾信生平最蕭瑟,暮年詩賦動鄉關。”⑩引動;牽動。柳宗元《答貢士沈起書》:“謹以所示佈露於聞人,羅列於坐隅,使識者動目,聞者傾耳。”(聞人:有名望的人。坐:“座”本字,座位。)(11)指動物。歸有光《二石說》:“至仁之澤,洋洋乎被動植矣。”(被:施加。)(12)副詞。表示動作行為發生次數很多,相當於“常常”“動不動”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又動欲慕古,不度時宜。”徹:
①撤去。通作“撤”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平公不徹樂。”②拆掉;拆除。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徹我墻屋。”③撤退;後撤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合肥未下,徹軍還。”(下:攻下。)④貫通;通透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焚煙徹於上。”(上:天。)⑤盡;到頭。杜甫《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》之一:“江上被花惱不徹,無處告訴隻顛狂。”徹底:
謂通透到底。李白《秋登巴陵望洞庭》:“明湖映天光,~~見秋色。”底:
(一)①物體的底層或下面。柳宗元《酬賈鵬山人詩》:“青松遺澗底。”《南史·陸澄傳》:“竟陵王子良得古器,小口方腹而底平。”②下面。白居易《寒閨怨》:“燈底裁縫剪刀冷。”③事物的終端;盡頭。徐宏祖《徐霞客遊記·楚遊日記》:“數轉達洞底。”④內部;裡面。楊萬裡《送吳敏叔待制侍禦致仕》:“自憐病鶴樊籠底。”(致仕:辭官歸傢。)⑤阻滯;不流暢。柳宗元《天說》:“人之血氣敗逆壅底。”⑥至;到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林類年且百歲,底春被裘。”⑦代詞。1. 表指示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陸遊《遣興》:“小甑(zèng)吳粳底樣香。”(甑:蒸飯的瓦器。)2.表疑問。相當於“何”、“什麼”。范成大《雙燕》詩:“底處飛雙燕,銜泥上藥欄。”⑧通“砥”。1. 磨刀石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《詩》雲:‘周道如底,其直如矢。’”2.磨礪。《呂氏春秋·貴直》:“文公即位二年,底之以勇,故三年而士盡果敢。”(二)de 相當於“的”。表領屬關系。今通用“的”。《朱子語類·小學》:“那是做人底樣子。”曉:
①天亮。李白《塞下曲·其一》:“曉戰隨金鼓,宵眠抱玉鞍。”②知道;明白。《鹽鐵論·相刺》:“通一孔,曉一理,而不知權衡。”王充《論衡·知實》:“不學自知,不問自曉。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沒有這樣的事。)③告知。《漢書·元後傳》:“未曉大將軍。”霞:
①彩霞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落霞與孤鶩齊飛。”②色彩艷麗。孟郊《送諫議十六叔至孝義渡》:“霞衣相飄飄。”③通“遐”。遙遠。《楚辭·遠遊》:“載營魄而登霞兮,掩浮雲而上征。”(營魄:魂魄。)侵:
(一)①進犯;進攻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。”②侵奪;侵占。《漢書·地理志下》:“至(周)襄王,以河內賜晉文公,又為諸侯所侵,故其分地小。”(分:分封。)③欺凌;傷害;欺負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強不侵弱。”韓愈《枯樹》:“老樹無枝葉,風霜不復侵。”④漸進。陳子昂《南山傢園十韻》:“坐觀萬象化,方見百年侵。”⑤逐漸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帝憑怒,侵減龍伯之國使厄。”⑥逼近。庾肩吾《亂後經夏禹廟》:“侵雲似天闕,照水類河宮。”(闕:宮闕。類:似。)⑦荒年;莊稼歉收。《谷梁傳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五谷不升謂之大侵。”(升:成熟。) (二)qǐn 長相既矮小又醜陋。又作“寢”。《漢書·田蚡傳》:“田蚡貌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