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何勞短兵接,自有長纓縛。”詩句出處:《雜曲歌辭·太行苦熱行》;是唐朝詩人劉長卿的作品。
迢迢太行路,自古稱險惡。千騎儼欲前,群峰望如削。 火雲從中起,仰視飛鳥落。汗馬臥高原,危旌倚長薄。 清風何不至,赤日方煎爍。石露山木焦,鱗窮水泉涸。 九重今旰食,萬裡傳明略。諸將候軒車,元兇愁鼎鑊。 何勞短兵接,自有長纓縛。通越事豈難,渡瀘功未博。 朝辭羊腸坂,夕望貝丘郭。漳水斜繞營,常山遙入幕。 永懷姑蘇下,因寄建安作。白雪和誠難,滄波意空托。 陳琳書記好,王粲從軍樂。早晚歸漢庭,隨君上麟閣。
|
【註釋】:
何:
(一)①疑問代詞。1. 什麼。《詩經·召南·何彼穠矣》:“何彼穠(nóng)矣?”(那長得很茂盛的是什麼?)2. 為什麼。《漢書·伍被傳》:“公獨以為無福,何?”3. 何處。韓愈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》:“雲橫秦嶺傢何在?”②副詞。1.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怎麼”、“哪裡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大王來何操?”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男兒要當死於邊野,以馬革裹屍還葬身,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?”(邪:同“耶”。)2.表示感嘆。相當於“多麼”。曹操《觀滄海》:“水何澹澹。” (二)hè 扛;擔。《詩經·曹風·候人》:“何戈與祋(duì)。”(祋:兵器名。)泛指背負。《詩經·小雅· 無羊》:“何蓑(suō)何笠。”引申為承受。《詩經·商頌·長發》:“何天之休。”(休:福。)以上意義後來寫作“荷”。勞:
(一)①勞動;勞作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有事弟子服其勞。”又勞動者或勞動力的簡稱。②勞苦;操勞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師勞力竭。”③功勞;功績。《貞觀政要·擇要》:“賞當其勞,無功者自退。”④費;煩。《詩經·邶風·燕燕》:“瞻望弗及,實勞我心。”⑤慰勞;慰問。《儀禮·覲禮》:“(侯氏)北而立,王勞之。”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然陵一呼勞軍,士無不起。” (二)lào 通“耢”。一種耙地的農具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耕田》:“春耕尋手勞。”短:
①長度小(包括時間和空間)。《莊子· 至樂》: “短綆(gěng)者不可以汲深。”②缺少;不足。③缺點;過失;短處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。”④指出別人的過失;詆毀。《論衡·程材》:“世俗共短儒生,儒生之徒亦自相少。”(少:輕視。)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。”短兵:
①能逼近殺敵的武器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觴》:“操吳戈兮被犀甲,車錯轂兮~~接。”②持短兵的士兵。《商君書·境內》:“千石之令,~~百人;八百之令,~~八十人。”兵:
①兵器;武器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斬木為兵,揭竿為旗。”(揭:舉。)②士卒;軍隊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今臣將兵三十餘萬。”③用兵器殺(人)。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左右欲兵之。”④戰爭;軍事。《孫子兵法·計篇》:“兵者,國之大事。”接:
①接觸;交接。屈原《九歌·國殤》:“操吳戈兮被犀甲,車錯轂兮短兵接。”《儀禮·聘禮》:“公揖入,立於中庭,賓立接西塾。”(塾:正堂兩側的房屋。)②連接;相續。《史記· 平準書》:“漢興,接秦之弊。”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操軍方連船艦,首尾相接。”(操:曹操。)③托住;承受。《徐霞客遊記·遊黃山日記》:“坐而下脫,至險絕處,澄源並肩手相接。”(下脫:從上向下滑。澄源:同行遊僧名。)④接住;承住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由客之左,接下承駙。”⑤繼承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物色》:“古來辭人,異代接武,莫不參(cān)伍相變,因革為功。”(武:步子。參伍:錯雜。因革:因襲變革。)⑥接待。《漢書·韋賢傳》:“故動作接神,必因古聖之經。”⑦結交;交好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兩君偃兵接好,日中為期。”(偃:收藏;停止。)⑧射中。曹植《白馬篇》:“仰手接飛猱,俯身散馬蹄。”⑨應付。《韓非子·問辯》:“若其無法令而可以接詐、應變、生利、揣事者,上必采其言而責其實。”⑩捆綁。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:“反接,佈囊其。”(11)通“捷”,敏捷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先事慮事謂之接。”自:
①自己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(言:通“焉”。配命:合乎天命。)《老子》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②親自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每假借於藏書之傢,手自筆錄,計日以還。”《史記·蕭相國世傢》:“高祖自將。”③自然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諺曰:‘桃李無言,下自成蹊。’”(蹊:小徑;小路。)④介詞。1.從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,自楚之滕。”(神農:傳說為古代造耒耜、興農業的帝王。許行:當時的農學傢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。”2. 由於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屈平之作《離騷》,蓋自怨生也。”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侯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無所恨。”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可譯為假如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唯聖人能內外無患,自非聖人,外寧必有內憂。”⑥連詞。表示假設的讓步。可譯為即使。《漢書·高祖紀下》:“高祖不修文學,而性明達,好謀能聽,自監門戍卒,見之如舊。”又《杜周傳》:“自京師不曉,況於遠方?”有:
(一)①與“無”相對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領有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陳文子有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諸葛亮《草廬對》:“孫權據有江東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雜詩》:“西北有浮雲,亭亭如車蓋。”3. 表示發生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、洛。”②豐收。儲光羲《觀競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遠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薩蠻》:“暝色入高樓,有人樓上愁。”④助詞。1.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顯,帝命不時。”2. 用於形容詞前面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明星有爛。”(爛:燦爛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三十有七年,親巡天下。”長:
(一)①長度;兩端的距離。《考工記· 車人》:“車人為車,柯長三尺。”②長度大。與“短”相對。1.指空間。古樂府(木蘭詩》:“北市買長鞭。”2.指時間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“矜偽不長,蓋虛不久。”③巨大。李白《行路難》: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雲帆濟滄海。”(會:一定。濟:渡。)④遼闊。李白《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》:“鳥飛不到吳天長。”⑤經常。張籍《猛虎行》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長向村傢取黃犢。”⑥長處;專長。韓愈《畫記》:“以為非一工人之所能運思,蓋叢集眾工人之所長。”⑦擅長。《三國志· 吳書·周瑜傳》:“與吳越爭衡,本非中國所長。” (二)zhǎng ①年齡大;輩分高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長者雖有問,役夫敢申恨?”②排行第一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始皇有二十馀子,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……”③首領;首長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九州之長,入天子之國曰牧。”(牧:官名。)④生長;成長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淫侈之俗,日日以長。”⑤撫養。《詩經· 小雅·蓼莪》:“長我育我。”⑥滋長。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君子屢盟,亂是用長。”(盟:盟誓。用:以。)⑦增進;增強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,知困然後能自強也,故曰教學相長也。”(反:反省。)⑧提高。李白《與韓荊州書》:“青萍結綠,長價於薛卞之門。”(青萍:劍名。結綠:玉名。)纓:
①冠纓。李白《贈江夏韋太守良宰》詩:“慷慨淚沾纓。”②古時女子許嫁時佩的一種彩色帶子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女子許嫁,纓。”③駕車時套在馬頸上或胸前的革帶。杜甫《述古三首》之一:“赤驥頓長纓,非無萬裡姿。”(驥:駿馬。頓:停頓。)④纏繞。陸機《擬青青陵上柏》:“飛閣纓虹帶。”⑤拘縛人的繩索。獨孤及《送長孫將軍拜歙州之任》:“系頸有長纓。”縛:
①捆綁;束縛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呂後使武士縛(韓)信,斬之長樂鐘室。”(長樂:宮名。)②捆綁東西的繩索。柳宗元《童區(ōu)寄傳》:“童微伺其睡,以縛背刃,力下上,得絕。”(伺:窺察。絕:斷。)③拘束;限制。《韓非子·備內》:“人臣之於其君,非有骨肉之親也。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