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始知武皇求不死,去逐瀛洲羨門子。”詩句出處:《登天壇夜見海日》;是唐朝詩人李益的作品。
朝遊碧峰三十六,夜上天壇月邊宿。仙人攜我搴玉英, 壇上夜半東方明。仙鐘撞撞近海日,海中離離三山出。 霞梯赤城遙可分,霓旌絳節倚彤雲。八鸞五鳳紛在禦, 王母欲上朝元君。群仙指此為我說,幾見塵飛滄海竭。 竦身別我期丹宮,空山處處遺清風。九州下視杳未旦, 一半浮生皆夢中。始知武皇求不死,去逐瀛洲羨門子。
|
【註釋】:
始:
①開頭;指事情的開端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②當初。與“今”相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。”③首先。與“後”相對。韓愈《贈張童子序》:“始自縣考試,定其可舉者,然後升於州若府。”(若:或者。)④副詞。1.剛剛;方才。《呂氏春秋·別類》:“室之始成也善,其後果敗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。”2.曾(céng)。與“未”連用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有有者,有無者,有未始有有無者。”知:
①知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論衡·知實》:“不學自知,不問自曉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沒有這樣的事。)②知覺;感覺。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手等有痛癢之知。”③見解;知識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有獨知之慮者。”(慮:思慮。)④知識。《列子· 湯問》:“兩小兒笑曰:‘孰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誰。為:通“謂”,說。)⑤瞭解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知我者鮑子也。”(鮑子:鮑叔牙。)⑥交好;相親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絕賓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鮑照《詠雙燕》:“悲歌辭舊愛,銜淚覓新知。”(銜淚:噙著淚。覓:找尋。)⑧主持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產其將知政矣。”武:
①軍事;與軍事有關的事。《尚書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歸馬於華山之陽,放牛於桃林之野。”《孫子·行軍》:“故令之以文,齊之以武。”②關於技擊的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二回:“(史進)半夜三更起來演習武藝。”③勇猛;威武。《詩經·鄭風·羔裘》:“羔裘豹飾,孔武有力。”④足跡;足印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履帝武敏。”⑤古時以六尺為步,半步為武。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夫目之察度也,不過步武尺寸之間。”⑥繼承。《詩經·大雅·下武》:“下武維周,世有哲王。”⑦周代樂曲名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謂韶,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謂武,盡美矣,未盡善矣。”皇:
①大;偉大。《詩經·小雅·正月》:“有皇上帝。”②君主;帝王。《詩經·周頌·桓》:“於昭於天,皇以間之。”(間:監察。)《阿房宮賦》:“妃嬪媵嬙,王子皇孫,辭樓下殿,輦來於秦。”③對已故父、祖的尊稱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朕皇考曰伯庸。”④雌鳳。後作“凰”。《楚辭·遠遊》:“鳳皇翼其承旂兮。”⑤美好。《法言·孝至》:“堯舜之道皇兮。”⑥通“遑”。閑暇;空閑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社稷之不皇,況能懷思君德?”[皇皇]1.鮮明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皇皇者華》:“皇皇者華。”(華:同“花”。)2. 同“惶惶”。心神不定的樣子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孔子三月無君,則皇皇如也。”3. 同“遑遑”。匆忙的樣子。劉向《九嘆· 怨思》:“征夫皇皇。”求:
①尋覓。《詩經·小雅·伐木》:“嚶其鳴矣,求其友聲。”(嚶:鳥鳴聲。)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慮世事之變,討正法之本,求使民之道。”②追求。《詩經·周南·關雎》:“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”(寤:睡醒。寐:睡著。思服:想念。)③乞求;請求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故不若亟割地求和。”④要求;需求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。”⑤選擇;選取。《論衡·譏日》:“作車不求良辰,裁衣獨求吉日,俗人所重,失輕重之實也。”⑥證討。《詩經·大雅·江漢》:“匪安匪遊,淮夷來求。”⑦通“逑”。聚。《詩經·小雅·桑扈》:“萬福來求。”不:
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(wěi)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:有光采。)去:
(一)①離開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②距離。《谷梁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間,去齊八百裡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雲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兒去慈親,遠客喪主人。”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一:“郡縣守巡各至,問所失,吏部曰:‘吾傢無一物,獨去破氈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棄;丟棄。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見惡,如農夫之務去草焉。”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何有去聖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從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稱去世;死亡。古詩《孤兒行》:“居生不樂,不如早去,下從地下黃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、煙柳斷腸處。”⑦過去的;從前的。《新語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來事之師也。”⑧助詞。用於形容詞後,相當於“啊”、“瞭”。白居易《鹽商婦》:“綠鬟富去金釵多,皓腕肥來銀釧窄。”(綠鬟: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。)⑨去聲。漢語四聲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一為遷客去長沙,西望長安不見傢。”(遷客: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。)(11)通“驅”。驅逐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獲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紡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。)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龍亡而漦在,櫝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櫝dú:放在木匣中。)這個意義後來寫作“弆”。去逐:
驅逐,驅趕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投藉之,~~之。”逐:
①追趕;追逐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遂逐齊師。”②趕走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諸侯人來事秦者,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,請一切逐客。”(間:充當間諜。一切:一律。)《鹽鐵論·利議》:“是孔丘斥逐於魯君,曾不用於世也。”(是:因此。曾:用在“不”字前加強否定語氣。)③競爭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上古競於道德,中世逐於智謀,當今爭於氣力。”④追求。《南史·蕭歡傳》:“城中諸少年,逐歡歸去來。”⑤隨;跟隨。《漢書· 匈奴傳》:“逐水草移徙。”皇甫涍《雪山歌奉寄彭太保》:“當時匹馬更朝天,又逐輕車過酒泉。”瀛:
①池澤。《楚辭·招魂》:“路貫廬江兮左長薄,依沼畦瀛兮遙望博。”②瀛洲。傳說中的海中仙島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海客談瀛洲,煙濤微茫信難求。”洲:
水中的陸地。《詩經·周南·關雎》:“關關雎(jū)鳩,在河之洲。”(關關:鳥叫聲。雎鳩:鳥名。)羨:
(一)①羨慕,因喜愛而希望得到。蘇軾《前赤壁賦》:“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江之無窮。”②豐饒有餘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以羨補不足,則農有餘栗,女有餘佈。”③超過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功羨於五帝。”④漫溢;泛濫。《漢書·溝洫志》:“然河災之羨溢,害中國也尤甚。”(河:黃河。中國:指黃河流域。)(二) yán ①通“延”。邀請;引進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乃羨公侯卿士,登自東除。”(除:臺階。)②墓道。後作“埏”。《史記·衛康叔世傢》:“共伯入釐侯羨自殺。衛人因葬之釐侯旁。”門:
①建築物的進出口。《詩經·小雅 ·何人斯》:“不入我門。”《木蘭詩》:“開我東閣門。”②關鍵。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”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臣聞道民之門,在上所先。”③傢;傢族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先主傳》:“汝勿妄語,滅吾門也。”④門類;類別。《舊唐書·杜佑傳》:“凡書九門,計二百卷。”⑤派別;學派。《後漢書·鄭玄傳》:“仲尼之門,考以四科。”⑥門第。《北史·劉昶傳》:“唯能是寄,不必拘門。”門子:
①卿大夫的嫡子。《周禮·春官·小宗伯》:“其正室皆謂之~~。”②門生,門客。《韓非子·亡征》:“群臣為學,~~好辯。”③官署中的仆役。《紅樓夢》回四:“隻見案旁站著一個~~,使眼色不叫他發簽。”③守門的人。《舊唐書·李德裕傳》:“婦人嫁與此州~~。”④門路,途徑。《紅樓夢》回九十二:“幾年間,~~也會鉆瞭,由知府推升,轉瞭禦史。”子:
①孩子,兼指男女。《詩經·豳風· 七月》:“同我婦子,饁彼南畝。”(饁yè:送飯。南畝:指田地。)②兒子或女兒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”此指兒子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衛人嫁其子。”此指女兒。③人的通稱,或指男;或指女。《詩經·邶風·匏有苦葉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印否?”(涉:過河。印āng:我。)《周南·桃夭》:“之子於歸,宜其室傢。”(之:此。歸:出嫁。)④尊稱,多指男子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匪我愆期,子無良媒。”(匪:非。愆qiān:錯,誤。)⑤動物的卵或幼小的動物。《詩經·小雅·小宛》:“螟嶺有子,蜾蠃負之。”(螟蛉mínglíng:一種吃禾心的害蟲。蜾蠃guǒluǒ:細腰蜂。)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⑥植物的果實或種子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樹在道邊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”李紳《憫農》之一:“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”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祿爵: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凡五等。”⑧地支的第一位,常與天幹相配以紀日、紀年。《春秋 · 桓公十八年》:“夏四月丙子,公薨於齊。”韓愈《息國夫人墓志銘》:“元和七年甲子,日南至,以疾卒。”(元和:唐憲宗年號。日南至:指夏至。)又指十二時辰之一,即子時,自夜十一時至次日晨一時。⑨利息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子貸金錢千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