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謫居投瘴癘,離思過湘沅。”詩句出處:《留題李明府霅溪水堂》;是唐朝詩人劉長卿的作品。
寥寥此堂上,幽意復誰論。落日無王事,青山在縣門。 雲峰向高枕,漁釣入前軒。晚竹疏簾影,春苔雙履痕。 荷香隨坐臥,湖色映晨昏。虛牖閑生白,鳴琴靜對言。 暮禽飛上下,春水帶清渾。遠岸誰傢柳,孤煙何處村。 謫居投瘴癘,離思過湘沅。從此扁舟去,誰堪江浦猿。
|
【註釋】:
謫:
①譴責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七年》:“國子謫我。”(國子:指國武子。)②降職或流放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滕子京謫守巴陵郡。”③被罰罪的人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徙謫實之初縣。”謫居:
貶官後的居所。高適《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》:“嗟君此別意何如,駐馬銜杯問~~。”居:
(一)①坐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居,吾語女。”(語yù:告訴。女rǔ:汝。)《禮記· 曲禮上》:“居不主奧。”(奧:室內西南角。)②居住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”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仲子所居之室,伯夷之所築與?”③住處。《詩經·小雅·雨無正》:“正大夫離居。”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問其名居,不告而退。”④停;留。《新書·大政下》:“待士而以敬,則士必居矣。”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以其境過清,不可不居,乃記之而去。”⑤處於。《周易·乾》:“是故居上位而不驕,在下位而不憂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而孫子為師,居輜車中。”(輜zī車:有帷的車。)⑥閑居;閑處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居則曰:‘不吾知也!’”⑦當;任。戚繼光《將官到任寶鑒》:“居官不難,聽言為難。”⑧占;占據。《中說·天地》:“封域之制無廣地,不居良田。”(封域:指墓地。)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其有中士、下士者,數各居其上之三分。”⑨收藏;積蓄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臧文仲居蔡。”(蔡:烏龜殼。)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:“此奇貨可居。”⑩過瞭。用於“有頃”、“久之”、“頃之”等之前,表示相隔一段時間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居久之,孝景崩。”(孝景:漢景帝。崩:帝王死亡。)(二)jī語氣詞。相當於“乎”。《詩經·邶風· 日月》:“日居月諸,照臨下土。”(諸:語氣詞。)投:
①擲;拋;扔。《詩經·小雅·巷伯》:“取彼譖人,投畀豺虎。”《左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犖(luò)有力焉,能投蓋於稷門。”(犖:人名。蓋:車蓋。稷門:魯都南門。)②揮;甩。《左傳·宣公十四年》:“楚子聞之,投袂而起。”③扔掉;拋棄。陶潛《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中作》:“投冠旋舊墟,不為好爵縈。”(冠:指官帽。旋:還;返。縈:拘牽。)④投入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遂自投汩羅以死。”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有過於江上者,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。”⑤相合;迎合。李白《秋日贈元六兄林宗》:“投分三十載,榮枯所共歡。”⑥投靠;投奔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備曰:‘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,欲往投之。’”(舊:老交情。)《南史·王懿傳》:“有遠來相投者,莫不竭力營贍。”⑦投宿。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”⑧到;臨近。牟融《題朱慶餘居》:“寂寥荒館下,投老欲何為?”王安石《送程公辟之豫章》:“九江右投貢與章,楊瀾吹漂浩無旁。”⑨贈送。《詩經·衛風·木桃》:“投我以木桃,報之以瓊瑤。”⑩趁。高啟《書博雞者事》:“又投間蔑污使君。”瘴:
瘴氣。南部、西南部山林間濕熱的空氣,從前認為是惡性瘧疾的病源。杜甫《驅豎子摘蒼耳》:“江上秋已分,林中瘴猶劇。”癘:
①麻風病。《素問·風論》:“癘者,有榮氣熱胕,其氣不清,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。”(榮:血。)②瘟疫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癘疾不降,民不夭札。”③殺。《管子·五行》:“不癘雛鷇。”離:
(一)①離開;離別。《呂氏春秋·誣徒》:“離則不能合,合則弗能離。”賀知章《回鄉偶書二首》之一:“少小離傢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(cuī)。”(衰:疏落。)②背離;違背。《隋書·楊素傳》:“民怨神怒,眾叛親離。”《商君書·畫策》:“失法離令。”③離間;叛離。《史記· 李斯列傳》:“(秦王)陰遣謀士齎(jī)持金玉以遊說諸侯……離其君臣之計,秦王乃使良將隨其後。”(齎:攜帶。)《孫子·計》:“親而離之。”④經歷。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我離兩周而觸鄭,五日而國舉。”⑤八卦之一。代表火。⑥通“罹”。遭受;遭遇。《詩經·邶風·新臺》:“魚網之設,鴻則離之。”(鴻:野鴨。)⑦分析。《禮記·學紀》:“一年視離經辨志。” (二)lǐ[離跂]用力的樣子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而儒、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。” (三)lì 通“麗”。依附。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丁傅、董賢用事,諸附離者,或起傢至二千石。”思:
①思考;想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學而不思則罔。”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。”②思念;懷念。《詩經·邶風·泉水》:“靡(mǐ)日不思。”(靡:無。)李白《靜夜思》:“低頭思故鄉。”③愁思。張華《勵志詩》:“吉士思秋。”(吉士:對男子的美稱。)④心情;情緒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清霜殘雪思難任。”(清霜殘雪:指鬢發已白。)柳宗元《登柳州城樓》:“海天愁思正茫茫。”⑤助詞。可用於句首或句中,調整音節。《詩經·大雅 ·思齊》:“思齊大任,文王之母。”(齊:通“齋”。莊敬。大任:即太任。王季之妻,文王之母。)⑥語氣詞,啊。《詩經·周南·漢廣》:“南有喬木,不可休思。”(喬:高大。休:休息。)過:
(一)①經過;走過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乘白馬而過關。”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西過高陽。”(高陽:地名)。②過去。杜甫《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》:“三伏適已過,驕陽化為霖。”(適:恰好。霖:甘雨。)③超過;勝出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大都不過參國之一。”(參國之一:國都的三分之 一。)④過分。張居正《答馬總兵》:“一切事體,不必過慮。”⑤探訪;拜訪。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臣有客在市屠中,願枉車騎過之。”⑥過錯;犯錯誤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《論語·學而》:“過則勿憚改。”⑦量詞。遍;次。陸雲《與兄平原書》:“前後讀兄文一再過。” (二)guō 古國名。在今山東省掖縣北。《左傳·襄公四年》:“(寒浞)處澆於過,處豷於戈。” (三)huò 通“禍”。《墨子·魯問》:“故大國之攻小國也,是交相賊也,過必反於國。”湘:
①水名。今名湘江,在湖南省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濟沅,湘以南征兮。”②通“鬺”。烹;煮。蘇軾《元修菜》:“烝之復湘之,香色蔚其饛。”沅:
水名。在湖南省西部。源出貴州省雲霧山,上遊稱清水江。流經湖南,最後註入洞庭湖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乘舲船餘上沅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