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非煙聊擬議,幹呂在逡巡。”詩句出處:《雲》;是唐朝詩人李中的作品。
悠悠離洞壑,冉冉上天津。捧日終為異,從龍自有因。 高行四海雨,暖拂萬山春。靜與霞相近,閑將鶴最親。 帝鄉歸莫問,楚殿夢曾頻。白向封中起,碧從詩裡新。 冷容橫釣浦,輕縷絆蟾輪。不滯濃還淡,無心卷復伸。 非煙聊擬議,幹呂在逡巡。會作五般色,為祥覆紫宸。
|
【註釋】:
非:
①違背;違反。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“無謀非德,無犯非義。”(無:不。謀:謀劃。犯:觸及。)②違理的事;過錯。與“是”相對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。”③指責;譏諷;非議;非難。《呂氏春秋·審己》:“國人不說,大非上。”(說:同“悅”。上:指國君。)《荀子· 修身》:“故非我而當者,吾師也。”④不是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”(子:你。安:怎。)⑤無;沒有。左思《三都賦序》:“雖寶非用。”⑥副詞。不。《尚書·盤庚下》:“各非敢違卜。”( 卜:吉卜。)非煙:
祥瑞的彩雲。李德裕《迷夢詩四十韻》:“~~含瑞氣,馴雉潔霜毛。”煙:
(一)①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氣狀物。《國語 · 魯語上》:“既其葬也,焚,煙徹於上。”王維《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》:“墟裡上孤煙。”②泛指雲氣、霧靄等煙狀之物。陳子昂《春日登金華觀》:“山川亂雲日,樓榭入煙霄。”杜牧《泊秦淮》:“煙籠寒水月籠沙。”③煙熏所積的灰。可制墨。簡文帝《與湘東王書》:“煙墨不言,受其驅染。”晁貫之《墨經·松》:“墨取廬山松煙。”代指墨。庾肩吾《謝賚銅硯筆格啟》:“煙磨青石。” (二)yīn [煙煴]1.古人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。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降煙煴,調元氣。”2. 為陰陽二氣和合的樣子。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天地煙煴,百卉含葩。”3.雲煙彌漫的樣子。江淹《別賦》:“襲青氣之煙煴。”聊:
①耳鳴。劉向《九嘆· 遠逝》:“耳聊啾而戃(tǎng)慌。”(戃慌:恍忽。)②依靠;憑借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上下相愁,民無所聊。”③副詞。1.相當於“姑且”。辛棄疾《永遇樂·檢校停雲新種杉松戲作》:“夢覺東窗,聊復爾爾,起欲題書簡。”(爾爾:如此。)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聊以卒歲。”2.相當於“略微”。陶潛《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》:“開春理常業,歲功聊可觀。”④地名。在今山東聊城縣。擬:
①忖度;思量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擬之而後言,議之而後動。”②比擬;相比。陸遊《入蜀記》:“(小孤山)自數十裡外望之,碧峰巉然孤起,上幹雲霄,已非他山可擬。”③比劃,用兵器作出殺人的樣子。《漢書·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(衛律)復舉劍擬之,武不動。”④模擬;仿照。《漢書·揚雄傳》:“常擬之以為式。”⑤打算;準備。《齊民要術·收種》:“至春治取,別種,以擬明年種子。”⑥估量;預料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準擬佳期又誤。”⑦起草;設計。梁啟超《戊戌政變記·譚嗣同傳》:“命君擬旨。”擬議:
①揣度,議論。《易·系辭》:“~~以成其變化。”②設計,籌劃。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遐邇悅豫而孑來,工徒~~而騁巧。”議:
①發表言論。《詩經·小雅 ·北山》:“或出入風議。”(風:通“諷”。)②商議;討論。《韓非子·南面》:“群臣畏是言,不敢議事。”(是:此。)③議論;評論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以議執政之善否(pǐ)。”(否:惡。)④建議;主張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始皇可其議。”(可:同意。)⑤文體的一種。是上給皇帝議論得失的奏表。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議對》:“事實允當,可謂達議體矣。”(達:符合。)幹:
①古人用以抵禦敵人刀箭,捍衛自身的兵器。《詩經 · 大雅·公劉》:“幹戈戚揚,爰方啟行。”②冒犯;觸犯。《後漢書·虞延傳》:“於是外戚斂乎,莫敢幹法。”③騷擾;侵犯。《三國志·吳志·陸遜傳》:“不令兵士幹擾侵侮。”④求取;謀取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子張學幹祿。”⑤幹涉;幹擾。《魏書·天象志四》:“齊武帝殂(cú),西昌侯以從子幹政。”(殂:死。從子:侄子。)⑥關涉;牽連。《淮南子·說林》:“猶人臣各守其職,不得相幹。”⑦岸;水邊。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幹兮。”(坎坎:伐木聲。)⑧天幹,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的總稱。⑨山澗;山間流水。《詩經 · 小雅·斯幹》:“秩秩斯幹,幽幽南山。”⑩量詞。相當於“個”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又民用錢,郡縣不同:或用輕錢,百加若幹;或用重錢,平稱不受。”[幹城]比喻捍衛者。《詩經·周南·兔置》:“赳赳武夫,公侯幹城。”(赳赳:勇武貌。公侯:指國君。)呂:
①我國古代十二律之陰律名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》:“乃奏黃鐘,歌大呂,舞雲門,以祀天神。”(黃鐘:古樂十二律陽律之一。雲門:周六樂舞之一。)②脊骨。《急就篇》:“尻髖脊膂腰背呂。”③古國名。在今河南南陽西。在:
①存在;在世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父母在,不遠遊,遊必有方。”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豈容形亡而神在。”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狀態。張華《情詩》:“處歡愒(kài)夜促,在戚怨宵長”。(愒:貪。)③處;處所。陶潛《飲酒》之二:“衰榮無定在,彼此共更之。”④在於;取決於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駑馬十駕,功在不舍。”⑤問候;慰問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寡人淹恤在外,二三子使寡人朝夕聞衛國之言,吾子獨不在寡人。”(寡人:衛獻公自稱。淹恤:久遭憂患。吾子:指衛大夫大叔文子。)⑥觀察;審察。《尚書 ·舜典》:“在璇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”(璇璣玉衡:玉飾的天體觀測儀器。七政:日、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。)⑦介詞。引進事情發生的時間、地點、情形、范圍等。柳宗元《田傢》詩:“迎新在此歲。”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將軍禽操宜在今日。”(將軍:指孫權。操:曹操。)⑧和“所”連用,表示強調,其下多連“不”等。⑨終結。《尚書·呂刑》:“非天不中,惟人在命。”⑩通“才”。僅僅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。”逡:
①退讓。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有功者上,無功者下,則群臣逡。”②通“駿”。急速。《禮記·大傳》:“遂率天下諸侯執豆籩,逡奔走。”(豆籩biān: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食品的器皿,豆為木制,籩為竹制。)③通“㕙(jùn)”。狡兔名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:“東郭逡者,海內之狡兔也。”[逡巡]1.徘徊不前,欲進又止,猶豫不決的樣子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逡巡而卻。”2. 迅速;頃刻。形容時間短暫。陸遊《除夜》:“相看更覺光陰速,笑語逡巡即隔年。”逡巡:
①徘徊;猶豫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秦人開關延敵,九國之師,~~不敢進。”也作“遁巡”。《漢書·項籍傳》:“九國之師,~~而不敢進。”②頃刻;須臾。陸遊《除夜》:“相看更覺光陰速,笑語~~即隔年。”巡:
①巡視;巡行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經》:“三十有七年,親巡天下。”②量詞。多用於飲酒。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使伯嘉諜之,三巡數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