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葉洗玉泉水,珠清湛露滋。”詩句出處:《感寓二首》;是唐朝詩人梁德裕的作品。
彩雲呈瑞質,五色發人寰。獨作龍虎狀,孤飛天地間。 隱隱臨北極,峨峨象南山。恨在帝鄉外,不逢枝葉攀。 幽澗生蕙若,幽渚老江蘺。榮落人不見,芳香徒爾為。 不及綠萍草,生君紅蓮池。左右美人弄,朝夕春風吹。 葉洗玉泉水,珠清湛露滋。心亦願如此,托君君不知。
|
【註釋】:
葉:
①葉子。《楚辭· 九歌·少司命》:“秋蘭兮青青,綠葉兮紫莖。”②世;時期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識鑒》:“李勢在蜀既久,承藉累葉。”(李勢:人名。)蕭統《文選序》:“自炎漢中葉。”(炎漢:指漢朝。)③書頁。一張為一葉。王彥泓《寓夜》詩:“鼠翻書葉響,蟲逗燭花飛。”這個意義又寫作“頁”。玉:
①一種質細堅硬而有光澤的美石。《尚書·胤(yìn)征》:“火炎昆岡,玉石俱焚。”(胤:古國名。炎:焚燒。)《詩經·小雅·鶴鳴》: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(攻:制作。)②玉器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犧牲玉帛,弗敢加也。”(犧牲:祭祀用的牛羊豬。加:增加。指虛報。)③精美珍貴的。葛洪《抱樸子·外篇·詰鮑》:“崇節儉之清風,肅玉食之明禁。”④潔白美好的。鮑照《舞鶴賦》:“疊霜毛而弄影,振玉羽而臨霞。”(羽:羽翼。)⑤相助;培養。《詩經·大雅·民勞》:“王欲玉女,是用大諫。”(用:以。諫:規勸。)泉:
①泉水,一種地下水。《周易·蒙卦》:“山下出泉。”②泉下;墓穴。錢孫貽《虔臺寒食怨詩》:“幾人江上共招魂,瘴海青蠅吊泉戶。”(瘴海:舊指嶺南有瘴霧的海域。戶:門。)③陰間。駱賓王《樂大夫挽辭》:“忽見泉臺路,猶疑水鏡懸。”④古錢幣名。《管子·輕重丁》:“凡稱貸之傢,出泉參千萬,出粟參數千萬鐘。”珠:
①蚌殼體內所生的圓粒,可作裝飾品。《國語·楚語下》:“龜、珠、角、齒、皮、革、羽、毛,所以備賦,以戒不虞者也。”(不虞:意料不到的事。)《莊子·胠篋》:“擿玉毀珠,小盜不起。”(擿:通“擲”,扔掉。)②珠狀物。李賀《龍夜吟》:“粉淚凝珠滴紅線。”③通“朱”。紅色。《後漢書·袁安傳附袁逢》:“賜以珠畫。”清:
①水純凈透明,與“濁”相對。屈原《漁父》:“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。”②潔凈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京室密清。”③使潔凈;使幹凈。陸雲《盛德賦》:“泛時雨以清天,灑狂塵以肅地。”④清晰;清楚。張祜《酬凌秀才惠虎枕》:“八寸黃楊惠不輕,虎頭光照簟文清。”⑤聲音清亮;清脆。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南聲函胡,北聲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,模糊。越:高揚。)⑥清爽;清涼;寒涼。辛棄疾《西江月》:“明月別枝驚鵲,清風半夜鳴蟬。”(別:另一。)⑦冷清;淒清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謝公宿處今尚在,淥水蕩漾清猿啼。”⑧寂靜;清靜。《莊子·天下》:“寂乎若清。”⑨清平;安定;太平。唐太宗《詠風》:“勞歌《大風曲》,威加四海清。”(大風曲:漢高祖即位後曾回故鄉,作《大風歌》。加:施。)⑩公正;廉潔;清白;清廉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(是以:因此。)(11)單純;素雅。杜牧《沈下賢》:“斯人清唱何人和? 草徑苔蕪不可尋。”(12)肅清;使幹凈。梁啟超《戊戌政變記·譚嗣同傳》:“保護聖主,復大權,清君側,肅宮廷。”(13)用完;用盡。《越絕書·荊平王內傳》:“(伍子胥)乃發其簞飯,清其壺漿而食。”(荊:楚國的別稱。)(14)中國封建朝代名稱,公元1616~1911年。(15)廁所。後作“圊”。《風俗通·怪神》:“二三日乃於清中糞下啼。”(16)古代哲學用語。指沖和之氣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道之以禮,養之以清。”湛:
(一)①澄清。吳均《淥水曲》:“香暖金堤滿,湛淡春塘溢。”也指明亮。瞿佑《剪燈新話·鑒湖夜泛記》:“容貌紅潤,雙瞳湛然。”②濃重。潘嶽《藉田賦》:“若湛露之晞朝陽。” (二)chén ①沉沒;淹沒。《漢書·揚雄傳》:“默而好深湛之思。”②深沉。張敬修《太師張文忠公行實》:“及上在亮(liáng)陰,太師湛靜沉默,聲色不露。”(文忠:張居正謚號。亮陰:指帝王居喪。) (三)dān ①快樂。《詩經·小雅·鹿鳴》:“鼓瑟吹笙,和樂且湛。”②沉溺。《詩經·大雅·抑》:“荒湛於酒。” (四)jiān (煎)。浸;漬。《禮記· 內則》:“漬,取牛肉必新殺者,薄切之,必絕其理,湛諸美酒。”湛露:
濃重的露水。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:“吸~~之浮涼兮,漱凝霜之雰雰。”露:
①露水。《詩經·召南·行露》:“畏行多露。”白居易《暮江吟》:“露似真珠月似弓。”引申為潤澤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覆露萬民。”②露天;在屋外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太倉之粟,陳陳相因,充溢露積於外,至腐敗不可食。”(太倉:京都谷倉。陳:指陳舊的谷物。因:積壓。)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草行露宿,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。”③顯露;泄露。《論衡·對作》:“文露而旨直。”《後漢書·蔡邕傳》:“事遂漏露。”④敗壞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入其境,其田疇穢,都邑露。”⑤羸弱;疲憊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於是乎節宣其氣,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。”(湫底:閉塞不通。)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諸侯見齊之罷露,君臣之不親,舉兵而伐之。”⑥通“輅”。車子。《史記·楚世傢》:“昔我先王熊繹,辟在荊山,蓽露藍蔞,以處草莽。”(辟:避。藍蔞:衣服破舊。)滋:
①增長;增添。《尚書·秦誓下》:“樹德務滋,除惡務本。”(務:務必。本:根本。)②草木生長;滋生。《呂氏春秋·明理》:“草木庳小不滋,五谷萎敗不成。”③培植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餘既滋蘭之九畹兮,又樹蕙之百畝。”(畹:二畝。)④美味;滋味。何遜《七召·肴饌》:“此蓋滋旨之極珍,豈從餘而並進!”⑤水;汁液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方將上獵三靈之流,下決醴泉之滋。”⑥愈;更加。《史記· 吳王濞(bì)列傳》:“吳王恐,為謀滋甚。”(謀:指謀反。)⑦黑;污濁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不獲世之滋垢,皭然泥而不滓者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