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蕓黃遍原隰,禾穎積京畿。”詩句出處:《幸武功慶善宮》;是唐朝詩人李世民的作品。
壽丘惟舊跡,酆邑乃前基。粵予承累聖,懸弧亦在茲。 弱齡逢運改,提劍鬱匡時。指麾八荒定,懷柔萬國夷。 梯山咸入款,駕海亦來思。單於陪武帳,日逐衛文枇。 端扆朝四嶽,無為任百司。霜節明秋景,輕冰結水湄。 蕓黃遍原隰,禾穎積京畿。共樂還鄉宴,歡比大風詩。
|
【註釋】:
蕓:
①香草名。即蕓香。氣味濃烈,可用以驅蟲蠹。《呂氏春秋·仲冬》:“蕓始生。”②菜名。即蕓蒿。《呂氏春秋·本味》:“陽華之蕓,雲夢之芹。”③深黃色。《詩經·小雅·苕之華》:“苕(tiáo)之華,蕓其黃矣。”(華:同“花”。)④通“耘”。除草。《說苑·建本》:“曾子蕓瓜而誤斷其根。”黃:
①黃色。《詩經·邶風·綠衣》:“綠兮衣兮,綠衣黃裳(cháng)。”(裳:下衣;下裙。)楊臣源《城東早春》:“綠柳才黃半未勻。”②變黃。韋應物《答鄭騎曹青橘絕句》:“憐君臥病思新橘,試摘猶酸亦未黃。”③黃帝的簡稱。陶潛《時運》:“清琴橫床,濁酒半壺。黃唐莫逮(dài),慨獨在餘。”(黃:黃帝。唐:唐堯。逮:及。)④雌黃,古人用作塗抹文字,點校書籍的顏料。陶翰《贈鄭員外》:“何必守章句,終年事鉛黃。”[黃口]幼兒。《淮南子·汜論》:“古之伐國不殺黃口。”[黃耈(gǒu)]老人。《詩經·小雅·南山有臺》:“樂隻君子,遐不黃耈。”遍:
①普遍;全面。《詩經·小雅·天保》:“群黎百姓,遍為爾德。”(群黎:眾庶;黎民。)《荀子·性惡》:“足可以遍行天下。”(足:腳。)②量詞。表示次數,相當於“次”、“回”。《三國志· 魏書· 賈逵傳》註引《魏略》:“最好《春秋左傳》,乃為牧守,常自課讀之,月常一遍。”原:
①水流源頭。《左傳·昭公九年》:“猶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。”②根源;來由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萬害有原。”(害:災禍。)③推究本原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原本窮末。”④文體名。對某事物推究其本原,而加以論述。⑤原野;寬廣平坦的地面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殤》:“平原忽兮路超遠。”(忽:遼闊渺茫的樣子。)⑥寬恕;赦免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張魯傳》:“犯法者,三原然後乃行刑。”⑦通“願”。謹慎老實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鄉原,德之賊也。”(賊:傷害;敗壞。)《荀子·榮辱》:“孝弟原愨。”(弟tì:順從兄長。愨què:誠實。)隰:
①低濕的地方。《呂民春秋·孟春》:“蓋相阪險原隰。”②新墾之田。《詩經·周頌·載芟》:“徂(cú)隰徂畛(zhēn)。”(徂:往。畛:田間小路。)禾:
①古代指谷子。即粟,去皮後稱為小米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黍、稷、重穋,禾、麻、菽、麥。”②稻子,通常指水稻。范成大《鐘山閣上望雨》:“粳禾未實秈(xiān)禾瘦。”(實:結子。秈:水稻名。)③指禾苗;莊稼。李紳《憫農》: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”歐陽修《讀徂徠集》:“孝悌勤蠶禾。”(悌:友愛。蠶:養蠶。)④通“和”。和;同。《呂氏春秋· 必己》:“一上一下,以禾為量。”穎:
①谷穗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實堅實好,實穎實栗。”②物體的尖端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使遂蚤得處囊中,乃穎脫而出。”③聰明。《南史·謝靈運傳》:“靈運幼便穎悟。”④刀環。《儀禮·少儀》:“刀,卻刃授穎。”(卻:倒過來。)積:
①積聚;累積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乃積乃倉。”(倉:谷物裝倉。)也指堆積的谷物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居則具一日之積。”泛指堆積。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五十步積薪。”(薪:柴。)②積累;積蓄。《鹽鐵論·錯幣》:“積其食,守其用,制其有餘,調其不足。”③積久漸漸形成的。包佶《立春後休沐》:“積病攻難愈。”(攻:治療。)④多。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夫懸法以誘民,使人陷阱,孰積於此。”⑤通“績”。功業。《管子·權修》:“或有積而不食者,則民離上。”京:
①人工堆起的高丘。《詩經· 小雅· 甫田》:“曾孫之庾(yǔ),如坻如京。”(曾孫:指周王。庾:露天糧囤。坻:小丘。)《呂氏春秋·不廣》:“得屍二萬,以為二京。”《管子·輕重丁》:“有新成囷京者二傢。”(囷jūn:圓形的谷倉。)②方形谷倉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黃氏諸倩見(宋)建傢京下方石,即弄之。”(倩:女婿。)③大。《公羊傳· 桓公九年》:“京者何? 大也。”《左傳·莊公二十二年》:“八世之後,莫之與京。”④國都;首都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論其遷邑易京,則同規乎殷盤。”(規:效法。殷盤:殷王盤庚。)班固《典引》:“京遷鎬、亳。”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京京之野。”[京師]國都。曹植《洛神賦序》:“黃初三年,餘朝京師。”[京華]對京城的美稱。杜甫《夢李白》:“冠蓋滿京華,斯人獨憔悴。”(冠蓋:指官吏。斯:這。)京畿:
國都周圍的地區。《三國志·魏·武帝紀》:“遂遷許都,造我~~,設官兆祀,不失舊物。”畿:
①天子或諸侯所轄的都城周圍的廣大地區。《詩經·商頌·玄鳥》:“邦畿千裡,維民所止。”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“方千裡曰國畿。”②指京都。即京城所轄之地。杜審言《贈蘇味道》:“輿駕還京邑,朋遊滿帝畿。”③疆域;界域。宋之問《送李侍禦》:“南登指吳服,北走出秦畿。”④門檻。《詩經·邶風·谷風》:“薄送我畿。”(送我到門邊。薄:助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