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移步下碧峰,涉澗更躊躇。

    “移步下碧峰,涉澗更躊躇。”詩句出處:《憶登棲霞寺峰》;是唐朝詩人李紳的作品。

    香印煙火息,法堂鐘磬馀。紗燈耿晨焰,釋子安禪居。
    林葉脫紅影,竹煙含綺疏。星珠錯落耀,月宇參差虛。
    顧眺匪恣適,曠襟懷卷舒。江海淼清蕩,丘陵何所如。
    滔滔可問津,耕者非長沮。茅嶺感仙客,蕭園成古墟。
    移步下碧峰,涉澗更躊躇。烏噪啄秋果,翠驚銜素魚。
    回塘彩鷁來,落景標林箊。漾漾棹翻月,蕭蕭風襲裾。
    勞歌起舊思,戚嘆竟難攄。卻數共遊者,凋落非裡閭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移:

    (一)①移動位置;由此處到彼處。晁錯《言守邊備塞疏》:“草盡水竭則移。”②轉移。《史記·孝文帝紀》:“移過於下。”(過:過錯。)③改變;變化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。”《禮記·樂記》:“移風易俗,天下皆寧。”④交付;傳遞。《韓非子·存韓》:“二國事畢,則韓可以移書定也。”《新唐書·選舉志下》:“有司移符州縣。”⑤官府文書的一種。用於互不相屬的官府之間。分文移、武移兩種,文移用於質詢,武移用於討伐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》:“於是置僚屬,作文移。”⑥通“侈”。廣大。《禮記·表記》:“衣服以移之。”⑦多;多餘。《墨子· 非命上》:“兼相愛,交相利,移則分。” (二)yì 羨慕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順成之方,其蠟乃通,以移民也。”(蠟zhà:蠟祭;年終合祭百神。移:使……羨慕。)

    步:

    ①行走。《戰國策·趙策》:“乃自強步,日三四裡。”②踩;踏。陸遊《道室雜詠》之一:“豈但煙霄隨步武,故應冰雪換形容。”(武:足跡。)③步子;步伐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駕不亂步。”④舉足二次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不積跬(kuǐ)步,無以至千裡。”(跬步:半步,即跨出一腳。)⑤階段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七十一回:“可激勵士卒,拔寨前進,步步為營。”⑥步兵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:“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,張言方率數十萬眾,水步俱下。”⑦長度單位。歷代定制不一,周代以八尺為步,秦代以六尺為步。柳宗元《永州八記·小石潭記》:“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聞水聲。”⑧同“埠”。水濱泊船處。韓愈《柳州羅池廟碑》:“宅有新屋,步有新船。”

    下:

    ①位置在低處的。與“上”相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。”②等級低的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謗議於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。”③謙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聽瞭,心中暗喜:如此發放,正中下懷。”④質量低的。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時間在後的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奮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後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。”⑦低於;少於。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、情況、條件等。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;時下。⑩由高處往低處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東,由北往南,由上遊往下遊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兩城下。”(13)退讓。(14)頒佈;下達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習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蘇軾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幾變,個中下語千難。”(16)動作的次數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。”

    碧:

    ①青綠色的玉石。《莊子·外物》:“萇弘死於蜀,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。”②青綠色。宋·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。”

    涉:

    ①蹚水過河。《詩經· 衛風·氓》:“送子涉淇,至於頓丘。”(淇:水名。頓丘:古地名。)②泛指渡水。《詩經·邶風·匏有苦葉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卬否。”③進入;到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驅中國士眾,遠涉江湖之間,不習水土,必生疾病。”(中國:指中原地區。)④經過;經歷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涉旬月,迫季冬。”⑤牽涉;牽連。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而言有關涉,事便顯露。”⑥閱覽;閱讀;觀看。顧炎武《復庵記》:“幼而讀書,好《楚辭》,諸子及經史多所涉獵。”

    澗:

    ①夾在兩山間的小水溝。《詩經·召南·采蘋》:“於以采蘋,南澗之濱。”(蘋:蕨類植物。)②水名。在今河南省。

    更:

    (一)①改變;更換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凡法令更則利害易。”②替換。《呂氏春秋·仲春紀》:“是月也,祀不用犧牲,用圭璧,更皮幣。”(犧牲:祭祀用的牲畜。圭:玉器名。皮幣:毛皮和繒帛。)引申為交替。《漢書·萬石君傳》:“九卿更進用事。”③經歷;經過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更日久則塗幹而椽燥。”④抵償;抵押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。”(悉:竭盡。)⑤古時夜間計時單位,一夜分為五更,每一更約二小時。嶽飛《小重山》:“驚回千裡夢,已三更。” (二)gèng 副詞。①相當於“再”、“又”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,直千金,天下無雙,入秦獻之昭王,更無他裘。”(直:同“值”。)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室中更無人,惟有乳下孫。”②相當於“愈”。更加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吾嘗為鮑叔謀事,而更窮困。”

    躊:

    [躊躇]1.徘徊;猶豫。曹丕《出婦賦》:“馬躊躇而回顧,野鳥翩(piān篇)而高飛。”(翩:疾飛。)向秀《思舊賦》:“心徘徊以躊躇。”(以:而。)這個意義又寫作“躊躕”。2.從容自得的樣子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提刀而立,為之四顧,為之躊躇滿志。”


    上一篇:芸黄遍原隰,禾颖积京畿。

    下一篇:岭头刺竹蒙笼密,火拆红蕉焰烧日。
  • 移步下碧峰,涉涧更踌躇。

    “移步下碧峰,涉涧更踌躇。”诗句出处:《忆登栖霞寺峰》;是唐朝诗人李绅的作品。

    香印烟火息,法堂钟磬馀。纱灯耿晨焰,释子安禅居。
    林叶脱红影,竹烟含绮疏。星珠错落耀,月宇参差虚。
    顾眺匪恣适,旷襟怀卷舒。江海淼清荡,丘陵何所如。
    滔滔可问津,耕者非长沮。茅岭感仙客,萧园成古墟。
    移步下碧峰,涉涧更踌躇。乌噪啄秋果,翠惊衔素鱼。
    回塘彩鹢来,落景标林箊。漾漾棹翻月,萧萧风袭裾。
    劳歌起旧思,戚叹竟难摅。却数共游者,凋落非里闾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移:

    (一)①移动位置;由此处到彼处。晁错《言守边备塞疏》:“草尽水竭则移。”②转移。《史记·孝文帝纪》:“移过于下。”(过:过错。)③改变;变化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。”《礼记·乐记》:“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”④交付;传递。《韩非子·存韩》:“二国事毕,则韩可以移书定也。”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下》:“有司移符州县。”⑤官府文书的一种。用于互不相属的官府之间。分文移、武移两种,文移用于质询,武移用于讨伐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于是置僚属,作文移。”⑥通“侈”。广大。《礼记·表记》:“衣服以移之。”⑦多;多余。《墨子· 非命上》:“兼相爱,交相利,移则分。” (二)yì 羡慕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顺成之方,其蜡乃通,以移民也。”(蜡zhà:蜡祭;年终合祭百神。移:使……羡慕。)

    步:

    ①行走。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乃自强步,日三四里。”②踩;踏。陆游《道室杂咏》之一:“岂但烟霄随步武,故应冰雪换形容。”(武:足迹。)③步子;步伐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驾不乱步。”④举足二次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不积跬(kuǐ)步,无以至千里。”(跬步:半步,即跨出一脚。)⑤阶段。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一回:“可激励士卒,拔寨前进,步步为营。”⑥步兵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:“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,张言方率数十万众,水步俱下。”⑦长度单位。历代定制不一,周代以八尺为步,秦代以六尺为步。柳宗元《永州八记·小石潭记》:“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。”⑧同“埠”。水滨泊船处。韩愈《柳州罗池庙碑》:“宅有新屋,步有新船。”

    下:

    ①位置在低处的。与“上”相对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庞涓死于此树之下。”②等级低的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能谤议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③谦词。《水浒全传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听了,心中暗喜:如此发放,正中下怀。”④质量低的。陆羽《茶经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时间在后的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奋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闻者莫不兴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后的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。”⑦低于;少于。《吕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。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;时下。⑩由高处往低处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与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东,由北往南,由上游往下游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两城下。”(13)退让。(14)颁布;下达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习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苏轼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几变,个中下语千难。”(16)动作的次数。林嗣环《口技》:“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。”

    碧:

    ①青绿色的玉石。《庄子·外物》:“苌弘死于蜀,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。”②青绿色。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。”

    涉:

    ①蹚水过河。《诗经· 卫风·氓》:“送子涉淇,至于顿丘。”(淇:水名。顿丘:古地名。)②泛指渡水。《诗经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卬否。”③进入;到。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驱中国士众,远涉江湖之间,不习水土,必生疾病。”(中国:指中原地区。)④经过;经历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涉旬月,迫季冬。”⑤牵涉;牵连。刘知几《史通·叙事》:“而言有关涉,事便显露。”⑥阅览;阅读;观看。顾炎武《复庵记》:“幼而读书,好《楚辞》,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。”

    涧:

    ①夹在两山间的小水沟。《诗经·召南·采蘋》:“于以采蘋,南涧之滨。”(蘋:蕨类植物。)②水名。在今河南省。

    更:

    (一)①改变;更换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凡法令更则利害易。”②替换。《吕氏春秋·仲春纪》:“是月也,祀不用牺牲,用圭璧,更皮币。”(牺牲:祭祀用的牲畜。圭:玉器名。皮币:毛皮和缯帛。)引申为交替。《汉书·万石君传》:“九卿更进用事。”③经历;经过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更日久则涂干而椽燥。”④抵偿;抵押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。”(悉:竭尽。)⑤古时夜间计时单位,一夜分为五更,每一更约二小时。岳飞《小重山》:“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” (二)gèng 副词。①相当于“再”、“又”。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,直千金,天下无双,入秦献之昭王,更无他裘。”(直:同“值”。)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”②相当于“愈”。更加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吾尝为鲍叔谋事,而更穷困。”

    踌:

    [踌躇]1.徘徊;犹豫。曹丕《出妇赋》:“马踌躇而回顾,野鸟翩(piān篇)而高飞。”(翩:疾飞。)向秀《思旧赋》:“心徘徊以踌躇。”(以:而。)这个意义又写作“踌蹰”。2.从容自得的样子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提刀而立,为之四顾,为之踌躇满志。”


    上一篇:芸黄遍原隰,禾颖积京畿。

    下一篇:岭头刺竹蒙笼密,火拆红蕉焰烧日。

  • 上一篇:芸黄遍原隰,禾颖积京畿。

    下一篇:岭头刺竹蒙笼密,火拆红蕉焰烧日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