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移步下碧峰,涉澗更躊躇。”詩句出處:《憶登棲霞寺峰》;是唐朝詩人李紳的作品。
香印煙火息,法堂鐘磬馀。紗燈耿晨焰,釋子安禪居。 林葉脫紅影,竹煙含綺疏。星珠錯落耀,月宇參差虛。 顧眺匪恣適,曠襟懷卷舒。江海淼清蕩,丘陵何所如。 滔滔可問津,耕者非長沮。茅嶺感仙客,蕭園成古墟。 移步下碧峰,涉澗更躊躇。烏噪啄秋果,翠驚銜素魚。 回塘彩鷁來,落景標林箊。漾漾棹翻月,蕭蕭風襲裾。 勞歌起舊思,戚嘆竟難攄。卻數共遊者,凋落非裡閭。
|
【註釋】:
移:
(一)①移動位置;由此處到彼處。晁錯《言守邊備塞疏》:“草盡水竭則移。”②轉移。《史記·孝文帝紀》:“移過於下。”(過:過錯。)③改變;變化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。”《禮記·樂記》:“移風易俗,天下皆寧。”④交付;傳遞。《韓非子·存韓》:“二國事畢,則韓可以移書定也。”《新唐書·選舉志下》:“有司移符州縣。”⑤官府文書的一種。用於互不相屬的官府之間。分文移、武移兩種,文移用於質詢,武移用於討伐。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》:“於是置僚屬,作文移。”⑥通“侈”。廣大。《禮記·表記》:“衣服以移之。”⑦多;多餘。《墨子· 非命上》:“兼相愛,交相利,移則分。” (二)yì 羨慕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順成之方,其蠟乃通,以移民也。”(蠟zhà:蠟祭;年終合祭百神。移:使……羨慕。)步:
①行走。《戰國策·趙策》:“乃自強步,日三四裡。”②踩;踏。陸遊《道室雜詠》之一:“豈但煙霄隨步武,故應冰雪換形容。”(武:足跡。)③步子;步伐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駕不亂步。”④舉足二次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不積跬(kuǐ)步,無以至千裡。”(跬步:半步,即跨出一腳。)⑤階段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七十一回:“可激勵士卒,拔寨前進,步步為營。”⑥步兵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:“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,張言方率數十萬眾,水步俱下。”⑦長度單位。歷代定制不一,周代以八尺為步,秦代以六尺為步。柳宗元《永州八記·小石潭記》:“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聞水聲。”⑧同“埠”。水濱泊船處。韓愈《柳州羅池廟碑》:“宅有新屋,步有新船。”下:
①位置在低處的。與“上”相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。”②等級低的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謗議於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。”③謙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聽瞭,心中暗喜:如此發放,正中下懷。”④質量低的。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時間在後的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奮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後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。”⑦低於;少於。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、情況、條件等。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;時下。⑩由高處往低處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東,由北往南,由上遊往下遊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兩城下。”(13)退讓。(14)頒佈;下達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習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蘇軾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幾變,個中下語千難。”(16)動作的次數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。”碧:
①青綠色的玉石。《莊子·外物》:“萇弘死於蜀,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。”②青綠色。宋·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。”涉:
①蹚水過河。《詩經· 衛風·氓》:“送子涉淇,至於頓丘。”(淇:水名。頓丘:古地名。)②泛指渡水。《詩經·邶風·匏有苦葉》:“招招舟子,人涉卬否。”③進入;到。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驅中國士眾,遠涉江湖之間,不習水土,必生疾病。”(中國:指中原地區。)④經過;經歷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涉旬月,迫季冬。”⑤牽涉;牽連。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而言有關涉,事便顯露。”⑥閱覽;閱讀;觀看。顧炎武《復庵記》:“幼而讀書,好《楚辭》,諸子及經史多所涉獵。”澗:
①夾在兩山間的小水溝。《詩經·召南·采蘋》:“於以采蘋,南澗之濱。”(蘋:蕨類植物。)②水名。在今河南省。更:
(一)①改變;更換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凡法令更則利害易。”②替換。《呂氏春秋·仲春紀》:“是月也,祀不用犧牲,用圭璧,更皮幣。”(犧牲:祭祀用的牲畜。圭:玉器名。皮幣:毛皮和繒帛。)引申為交替。《漢書·萬石君傳》:“九卿更進用事。”③經歷;經過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更日久則塗幹而椽燥。”④抵償;抵押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。”(悉:竭盡。)⑤古時夜間計時單位,一夜分為五更,每一更約二小時。嶽飛《小重山》:“驚回千裡夢,已三更。” (二)gèng 副詞。①相當於“再”、“又”。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此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,直千金,天下無雙,入秦獻之昭王,更無他裘。”(直:同“值”。)杜甫《石壕吏》:“室中更無人,惟有乳下孫。”②相當於“愈”。更加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吾嘗為鮑叔謀事,而更窮困。”躊:
[躊躇]1.徘徊;猶豫。曹丕《出婦賦》:“馬躊躇而回顧,野鳥翩(piān篇)而高飛。”(翩:疾飛。)向秀《思舊賦》:“心徘徊以躊躇。”(以:而。)這個意義又寫作“躊躕”。2.從容自得的樣子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提刀而立,為之四顧,為之躊躇滿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