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粉署闈全隔,霜臺路正賒。”詩句出處:《喜雪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朔雪自龍沙,呈祥勢可嘉。有田皆種玉,無樹不開花。 班扇慵裁素,曹衣詎比麻。鵝歸逸少宅,鶴滿令威傢。 寂寞門扉掩,依稀履跡斜。人疑遊面市,馬似困鹽車。 洛水妃虛妒,姑山客漫誇。聯辭雖許謝,和曲本慚巴。 粉署闈全隔,霜臺路正賒。此時傾賀酒,相望在京華。
|
【註釋】:
署:
①佈置;部署。《墨子·雜守》:“署都司空大城四人。”②任用官吏。《後漢書·李固傳》;“開門受賂,署用非次。”(次:次序)。③官署。《新唐書·李程傳》:“學士入署,常視日影為候。”④代理;暫任;兼攝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以亮為軍師將軍,署左將軍府事。”⑤簽名;題寫。《漢書·蘇武傳》:“署其官爵姓名。”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後孟嘗君出記,問門下諸客:‘誰習計會,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?’馮諼署曰:‘能。’”(記:賬簿。責:同“債”。)闈:
①宮中小門。《周禮·地官·保氏》:“使其屬守王闈。”《左傳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攻闈與大門,皆不勝。”②泛指門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棘闈不納。”(棘:楚邑名。)③皇後與妃子居住的地方。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上》:“後正位宮闈,同體天王。”④父母居室。黃庭堅《送蒲元禮南歸》:“此行省親闈。”⑤考場。王應奎《柳南隨筆》卷二:“至己亥歲張又入闈。”⑥科舉考試。姚合《別胡逸》:“記得春闈同席試。”全:
①純色玉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玉人》:“天子用全。”②完備;完整無缺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三年之後,未嘗見全牛也。”③保全;使完好。《韓非子·解考》:“今舉動而與天下之為讎,非全身長生之道也。”④病愈,後寫作“痊”。《周禮·天官·醫師》:“歲終,則稽其醫事,以制其食,十全為上,十失一次之。”⑤副詞。完全;全都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診病決死生,能全無失乎?”隔:
①阻開;隔離。《戰國策·趙策二》:“秦無韓魏之隔。”②間隔;距離。杜甫《奉待嚴大夫》:“不知旌節隔年回。”李白《江行寄遠》:“疾風吹片帆,日暮千裡隔。”③隔閡。李白《君馬黃》:“馬色雖不同,人心本無隔。”④通“膈”。隔膜,腹腔和胸腔之內的肌肉膜。《管子·水地》:“脾生隔,肺生骨。”⑤格子。周邦彥《六醜》:“多情是誰追惜,但蜂媒蝶使,時叩窗隔。”霜:
①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在攝氏零度下凝附於物體上的白色結晶體。《齊民要術·種谷》:“夏至後八十、九十日,常夜半候之,天有霜。”②白;亮。范雲《送別》:“不愁書難寄,但恐鬢將霜。”③高潔。辛文房《唐才子傳·盧仝》:“仝志懷霜雪,操擬松柏。”④年。李白《古風五十九首》其十四:“白骨橫千霜。”臺:
(一)星名,即三臺(六顆星)。古代以“三臺”比“三公”(古代最高的官位)。 (二)yí ①代詞。我;我的。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朝夕納誨,以輔臺德。”《尚書·禹貢》:“祗臺德先。”(祗:敬。)②何;什麼。《法言·問道》:“閔氏之孫其如臺?”③通“怡”。愉悅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唐堯遜位,虞舜不臺。”路:
①道路;路途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觴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”②路程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”③途徑;方向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”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”(引喻:稱引說話。)④仕途,執政。許棠《講德陳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》之八:“當路公卿誰見待? 故鄉親友自疑非。”(待:寬容。疑非:懷疑有錯誤。)⑤法度;規則。李華《禦史中丞廳壁記》:“遵王路以整多方。”(王:指先王。)⑥方面;地區。田藝衡《留青日記·賭博》:“蘇常一路尤甚,士大夫歸傢者則開賭坊,蓋避禁也。”(蘇常:蘇州、常州。避禁:避開禁令。)⑦車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王思舊勛而賜之路。”⑧大。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“路弓乘矢。”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區劃名。宋的路約相當於現在的省,元的路約相當現在的地區。正:
(一)①不偏斜。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惟木從繩則正。”(繩:指木工取直的墨線。)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儀正而景(yǐng影)正。”(儀:用來測定時刻的日規。景:影子。)②人的行為正派;正直;公正。《新書·道術》:“方直不曲謂之正,反正為邪。”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子瑕,佞(nìng濘)臣也,夫子因之,非正也。”③合規范;合標準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割不正不食。”(割:切肉。)④純正不雜。《荀子·樂論》:“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。”⑤作為主體,與“副”相對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補續殘缺正副二本,藏於宮中。”⑥正面,與“反”相對。《天工開物·造皮紙》:“紙以逼簾者為正面。”(逼:靠近。簾:竹簾。)⑦大於零的,與“負”相對。《九章算術·方程》:“如方程,各置所取,以正負術入之。”⑧長官。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為仍牧正,……逃奔有虞,為之庖正。”⑨正當;合適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。”⑩糾正;使……正。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政以治民,刑以正邪。”使端正。《論語·子路》: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!”(11)副詞。表示動作在進行中;狀態的持續。《漢書·燕刺王旦傳》:“正讙不可止。” (二)zhēng ①陰歷每年的第一個月。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三年春正月,行幸甘泉宮。”(幸:指帝王到某處。)②箭靶中心。《詩經·齊風·猗嗟》:“終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賒:
①賒欠;延期付款或收款。《後漢書 ·劉盆子傳》:“少年來酤者,皆賒與之。”(酤:買酒。)②遠;遙遠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北海雖賒,扶搖可接。”③疏遠。貫休《野店偶作》:“無心於道道自得,有意向人人自賒。”④長久。何遜《秋夕》:“寸心懷是夜,寂寂漏方賒。”⑤多;繁多。郎士元《聞吹楊葉者》:“妙吹楊葉動悲笳,胡馬迎風起恨賒。”又劇甚。薛能《夏雨》:“何處發天涯,風雷一道賒。”⑥寬緩;遲緩。謝朓《和王主簿》:“徒使春帶賒,坐惜紅妝變。”杜甫《喜晴》:“甘澤不猶愈,且耕今未賒。”⑦渺茫;稀少。韓愈《次鄧州界》:“鄧鄙春泥見驛賒。”⑧通“奢”。奢侈。《後漢書·仲長統傳》:“楚楚衣服,戒在窮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