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巧綴五言才刮骨,卻怕柱天身硉矹。”詩句出處:《卻歸巴陵途中走筆寄唐知言》;是唐朝詩人李涉的作品。
去年臘月來夏口,黑風白浪打頭吼。櫓聲軋軋搖不前, 看他撩亂張帆走。逾月始到鸚鵡洲,嗚嗚暮角喧城頭。 逡巡未得見官長,夢寢但覺生愁憂。軍中賢倅李監察, 人馬曉來兼手札。教令參謁禮數全,頭頭要處相稱掣。 唐氏一門今五龍,聲華殷殷皆如鐘。就中十一最年少, 別有俊氣橫心胸。巧綴五言才刮骨,卻怕柱天身硉矹。 後輩無勞續出頭,坳塘不合窺溟渤。君傢三兄舊山侶, 方寸久來常許與。不覺淹留兩月餘,風光漫爛生洲渚。 宇文文學儒傢子,竹繞書齋花映水。醉舞狂歌此地多, 有時酩酊扶還起。猥蒙方伯憐饑貧,假名許得陪諸賓。 酒傢債負有填日,恣意頗敢排青緡。餘瞿二傢同愛客, 園蔬任遣奴人摘。野狐泉頭銀葉方,一別十年今再覿。 更有風流歙奴子,能將盤帕來欺爾。白馬青袍豁眼明, 許他真是查郎髓。良會芳時難再來,隙光電影長相催。 扁舟惆悵人南去,目斷江天凡幾回。
|
【註釋】:
巧:
①技術;技藝。《商君書·外內》:“末事不禁,則技巧之人利。”②靈敏;靈巧。《韓非子·難四》:“事以微巧成,以疏拙敗。”③擅長。《荀子·哀公》:“昔舜巧於使民,而造父巧於使馬。”(造父:人名。)④欺詐。《淮南子·本經》:“及偽之生也,飾智以驚愚,設詐以巧上。”⑤工巧;精致。王安石《上人書》:“所謂辭者,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。誠使巧且華,不必適用;誠使適用,亦不必巧且華。”⑥美好的;動人的。《詩經·衛風·碩人》: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。”⑦虛浮不實。《莊子·盜蹠》:“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耶?”綴:
(一)①縫合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衣裳綻裂,紉箴(zhēn)請補綴。”(箴:同“針”。)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綴甲厲兵。”②連結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左有崤(xiáo)函重險,桃林之塞,綴以二華。”(崤函:崤山及函谷關。塞:要塞。二華:太華、少華二山。)③連綴文辭以成文章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練字》:“綴字屬篇,必須練擇。”(屬篇:寫成篇章。練:精練。)《漢書·藝文志》:“閭裡小知者之所及,亦使綴而不忘。”④裝飾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綴以珠玉,飾以玫瑰。”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。”⑤掛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青樹翠蔓,蒙絡搖綴。” (二)chuò輟。停止;廢止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春申道綴基畢輸。”(春申:指春申君,楚國貴族。基:基業。畢輸:完全破壞。)五:
①基數,五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五畝之宅。”②表序數第五。李白《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黃鶴樓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”③隊伍行列。後來寫作“伍”。《呂氏春秋·必己》:“孟賁過於河,先其五。”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言:
①說話。《詩經 ·衛風·氓》:“載笑載言。”(載:助詞。)②議論;談論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國人莫敢言。”③言語;言論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無稽之言勿聽。”(稽:根據。)④表達;宣說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詩言志,歌永言。”(永:同“詠”。唱。)⑤誓言;約言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初既與餘成言兮,後悔遁而有他。”⑥一字稱一言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一言均賦,四韻俱成。”⑦一句稱一言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《詩經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無邪’。”⑧助詞。無義。《詩經·秦風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。”才:
①副詞。表示此前不久。晁錯《言守邊備塞疏》:“救之,少發則不足,多發,遠縣才至,則胡又已去。”(胡:指匈奴。)②僅僅;隻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初極狹,才通人。”③表示在某種條件下結果怎樣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十二回:“問瞭鄉人,才尋著瞭關帝廟。”刮:
①刮削;摩擦。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茅茨不剪,采椽不刮。”(茨:屋蓋。采椽:采木為椽。)②抉發;發掘。杜甫《畫鶻行》:“乃知畫師妙,巧刮造化窟。”蘇軾《祭張子野文》:“搜研物情,刮發幽翳。”③在物體的表面上塗抹;擦。陳壽《三國志·吳書·呂蒙傳》註引《江表傳》:“蒙曰:‘士別三日,即更刮目相看。’”④風勁吹。杜甫《前苦寒行》:“凍埋蛟龍南浦縮,寒刮肌膚北風利。”骨:
①人及動物的骨頭、骨骼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②指屍骨。陸遊《醉中出西門偶書》:“青山是處可埋骨,白發向人羞折腰。”③軀體。陸龜蒙《夢遊甘露寺》:“豈伊煩惱骨,合到清涼域?”(伊:這。合:應當。)④指起支撐作用的架子。《朱子語類》第一百二十五:“惟其中空,故受軸而運轉不窮,如傘柄上木管子眾骨所會者。”⑤心思;神志。《新唐書·盧杞傳》:“忠臣寒膺,良士痛骨。”(膺:胸。)⑥(人的)品格;氣質。李賀《送沈亞之》:“吾聞壯夫重心骨。”⑦文學作品的剛健筆力、風格。《文心雕龍 · 風骨》:“若瘠義肥辭,繁雜失統,則無骨之征也。”(統:中心。)卻:
①退;使退卻。《呂氏春秋·序意》:“馬卻不肯進。”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,卻匈奴七百餘裡。”(蒙恬:秦名將。藩籬:比喻邊疆上的屏障。)②避免。《史記·魯仲連鄒陽列傳》:“勇士不卻死而滅名。”③不前進,停止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下》:“馬退而卻,策不能進前也。”④拒絕;退還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卻之卻之為不恭,何也?”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王者不卻眾庶,故能明其德。”⑤回;回轉。杜甫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》:“卻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詩書喜欲狂。”(卷:收拾,收起。)⑥去;掉。多用在動詞後表明動作瞭結,完成。聶夷中《詠田傢》:“醫得眼前瘡,剜卻心頭肉。”⑦副詞。1. 表示強調。相當於“正”。李商隱《有感》:“非關宋玉有微詞,卻是襄王夢覺遲。”2. 表示重復。相當於“再”、“又”。李白《送賀監歸四明應制》:“借問欲棲珠樹鶴,何年卻向帝城飛。”3. 表示相反,相當於“倒”、“反”。李白《把酒問月》:“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卻與人相隨。”天:
①人的頭部。《呂氏春秋·論人》:“適耳目,節嗜欲,釋智謀,去巧故……若此,則無以害其天矣。”(釋:去除。巧故:偽詐。)②天空。王充《論衡·談天》:“察當今天去地甚高,古天與今無異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天似穹(qióng)廬,籠蓋四野。”(穹廬:氈帳。)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。《周易· 睽》:“其人天且劓。”(劓:割掉鼻子的刑罰。)④天氣;氣候。《呂氏春秋·季春》:“行秋令,則天多沉陰。”⑤自然界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⑥自然形成的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導大窾。”⑦上帝;自然界的主宰。《春秋繁露 ·郊祭》:“天者,百神之大君也。”⑧天命;天意。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之存亡,天也。”⑨依憑;依靠者。《儀禮· 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身:
①人或動物的軀幹。屈原《九歌· 國殤》:“首身離兮心不懲。”(不懲:不戒悔。)②身體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,身長七尺。”③樹的主幹。《爾雅·釋木》:“樅,松葉柏身。”④自身;自己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兔不可復得,而身為宋國笑。”⑤自己的品德、才力、行為等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⑥親自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禹之王天下也,身執耒臿以為民先。”⑦我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張飛傳》:“身是張翼德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