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愛君氣堅風骨峭,文章真把江淹笑。”詩句出處:《嶽陽別張祜》;是唐朝詩人李涉的作品。
十年蹭蹬為逐臣,鬢毛白盡巴江春。鹿鳴猿嘯雖寂寞, 水蛟山魅多精神。山瘧困中聞有赦,死灰不望光陰借。 半夜州符喚牧童,虛教衰病生驚怕。巫峽洞庭千裡餘, 蠻陬水國何親疏。由來真宰不宰我,徒勞嘆者懷吹噓。 霸橋昔與張生別,萬變桑田何處說。龍蛇縱在沒泥塗, 長衢卻為駑駘設。愛君氣堅風骨峭,文章真把江淹笑。 洛下諸生懼刺先,烏鳶不得齊鷹鷂。嶽陽西南湖上寺, 水閣松房遍文字。新釘張生一首詩,自餘吟著皆無味。 策馬前途須努力,莫學龍鐘虛嘆息。
|
【註釋】:
愛:
①親愛;喜歡;喜愛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”②心愛之物。《聊齋志異·石清虛》:“叟乃曰:‘石果君傢者耶,仆傢者耶?’答曰:‘誠屬君傢,但求割愛耳。’”③男女間有情有愛。蘇武《留別妻》:“結發為夫婦,恩愛兩不移。”④愛惜;憐惜;愛護。司馬遷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吳廣素愛人。”⑤吝嗇;貪戀。《老子》:“甚愛必大費。”⑥對別人女兒的尊稱。裴同良《清和郡夫人張氏墓志》:“夫人張氏,府君賈秀曾孫,遊擊休利之愛。”(府君:古稱太守或對一般人的尊稱。遊擊:武官名。)⑦通“薆”。隱蔽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故天不愛其道,地不愛其寶,人不愛其情。”君:
①君主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。”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大哉堯之為君也!”(大:偉大。)②封號。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樂毅奔趙,趙封以望諾君。”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為佈衣時,相與為刎頸之交。”《史記·信陵君列傳》:“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為信陵君。”③對人的尊稱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(陽關:地名。)特指妻妾稱夫,子孫稱父祖輩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傢君作宰。”(宰:指縣令。)[君子]與“小人”相對。1.指在高位的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無君子莫治野人,無野人莫養君子。”(野人:百姓。)2.指有道德的人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聖人吾不得而見矣,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(斯可矣:這就可以瞭。)氣:
①氣;氣體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虹霓也,雲霧也,風雨也,四時也,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。”孟浩然《臨洞庭上張丞相》:“氣蒸雲夢澤,波撼嶽陽城。”②空氣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天積氣耳,亡(wú)處亡氣。”(亡:通“無”。)③自然界陰陽風雨等現象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禦六氣之辯。”(禦:掌握適應。六氣:指陰陽風雨晦明。辯:同“變”。變化。)④呼吸;氣息。《漢書·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武氣絕,半日復息。”⑤氣味。《大戴禮記·四代》:“食為味,味為氣。”⑥氣勢;精神狀態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夫戰,勇氣也。”⑦古代哲學概念。指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實體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水火有氣而無生。”⑧古代醫學指人體生存要素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盡數》:“精不流則氣鬱。”堅:
①堅固;堅硬。《夢溪筆談·活板》:“火燒令堅。”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將軍披堅執銳。”《呂氏春秋·任地》:“凡耕之道……堅者耕之。”(耕:用犁把土翻松。)②牢固;堅固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可使制梃,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。”(梃:木棒。)③堅固的東西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夫被堅執銳,義不如公;坐而運策,公不如義。”(義:宋義自稱。運策:運用謀略。)④堅強;強勁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窮且益堅,不墜青雲之志。”⑤堅定;不動搖。《戰國策·魏策一》:“不敢堅戰。”歐陽修《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》:“及陛下堅不許辭,方敢受命。”風:
(一)①空氣流通的現象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北風其涼。”②吹風;讓風吹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風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風。《資治通鑒·晉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軍到,風發相赴。”④氣勢;勢頭。《晉書·劉毅傳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貴人望風憚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書·齊煬王憲傳》:“宣風導禮。”⑥風氣;風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故為之說,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”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衣冠簡樸古風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楊萬裡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光不與四時同。”⑧風度;風格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:“搖落深知宋玉悲,風流儒雅亦吾師。”⑨歌謠;民歌。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驟歌北風,又歌南風。”(驟:屢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書·費誓》:“馬牛其風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王粲傳》註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頭風,是日疾發臥。”(12)諷誦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辯》:“先須讀《楚辭》,朝夕諷詠,以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。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:“廣漢聞之,先風告(杜)建不改,於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審。)[風騷]《詩經》的《國風》和《楚辭》的《離騷》的合稱。《宋書·謝靈運傳論》:“莫不同祖風騷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詩文。高適《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興引風騷。”(翰:筆。)風骨:
①品格,骨氣。《宋書·武帝紀》:“昨見劉裕,~~不恒,蓋人傑也。”②剛健清新的藝術風格。《文心雕龍·風骨》:“若豐藻克贍,~~不飛,則振采失鮮,負聲無力。”骨:
①人及動物的骨頭、骨骼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”②指屍骨。陸遊《醉中出西門偶書》:“青山是處可埋骨,白發向人羞折腰。”③軀體。陸龜蒙《夢遊甘露寺》:“豈伊煩惱骨,合到清涼域?”(伊:這。合:應當。)④指起支撐作用的架子。《朱子語類》第一百二十五:“惟其中空,故受軸而運轉不窮,如傘柄上木管子眾骨所會者。”⑤心思;神志。《新唐書·盧杞傳》:“忠臣寒膺,良士痛骨。”(膺:胸。)⑥(人的)品格;氣質。李賀《送沈亞之》:“吾聞壯夫重心骨。”⑦文學作品的剛健筆力、風格。《文心雕龍 · 風骨》:“若瘠義肥辭,繁雜失統,則無骨之征也。”(統:中心。)峭:
①山勢險峻;陡直。屈原《九章·悲回風》:“上高巖之峭岸兮。”②嚴峻;嚴厲。《新唐書·李翱傳》:“翱性峭鯁(gěng),論議無所屈。”(鯁:正直。)③指風或寒氣的尖利。孟郊《秋懷》:“峭風梳骨寒。”④指文章立意或語言的險峻新奇。姚鵠《寄贈許璋少府》:“詩句峭無敵。”文:
①在身體上刺畫花紋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越人斷發文身。”②線條交錯的圖形;花紋。王充《論衡·言毒》:“蝮蛇多文。”③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。《周易·賁》:“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”④禮樂典章制度。張居正《與薊遼總督譚二華》:“如有不效,巡關禦史得論劾(hé)之,固不必襲此故套虛文為也。”(劾:揭發罪狀。襲:沿用。)⑤法令條文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與趙禹更定諸律令,務在深文。”⑥字;文字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書同文。”⑦文辭;文章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 情采》:“昔詩人什篇,為情而造文。”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:“醉能同其樂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”⑧非軍事的;與“武”相對。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文武並用,長久之術也。”⑨華美;有文采。杜預《春秋經傳集解序》:“史有文質,辭有詳略。”(質:質樸。)⑩文飾;掩飾。劉知幾《史通·惑經》:“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。”(11)柔和;不猛烈。《世說新語·賞譽》:“士龍為人,文弱可愛。”(士龍:陸雲字。)(12)量詞。計算銅幣的單位。《宋書·徐羨之傳》:“可以錢二十八文埋宅四角。”文章:
①文辭;文采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:“~~爾雅,訓辭深厚。”②錯雜的色彩或花紋。郭震《古劍篇》:“精光黯黯青蛇色,~~片片綠龜鱗。”③學術,學問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夫子之~~,可得而聞也。”④車服,旌旗。《左傳·隱公五年》:“昭~~,明貴賤。”⑤指曲折隱晦的內容。《官場現形記》回三十五:“閻二先生聽到‘報效’二字,便曉得其中另有~~。”章:
①明顯;顯著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芳菲菲其彌章。”(彌:更加。)②表彰;表揚。《商君書·說民》:“章蓋則過匿。”③印章;圖章。魏學洢《核舟記》:“又用篆章一。”④音樂的一曲。《史記·呂後本紀》:“王乃為歌詩四章,令樂人歌之。”⑤詩文或詩文的一段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陳思王植傳》:“下筆成章。”⑥條目。⑦規章。《詩經·大雅·假樂》:“不愆不忘,率由舊章。”⑧規則;條理。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其為言也,亂雜而無章。”⑨奏章。臣子上給皇帝的書信。《文心雕龍·章表》:“章以謝恩。”⑩花紋;文彩。《後漢書·孝仁董皇後紀》:“輿服有章。”[章甫]一種禮帽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端章甫,願為小相焉。”(端:禮服。相:司儀。)[章章]鮮明貌。《荀子·法行》:“雖有珉(mín)之雕雕,不若玉之章章。”(珉:美石。雕雕:鮮明。)真:
①古稱仙人為真。《楚辭·九思·守志》:“隨真人兮翱翔。”②本性;本質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無益損乎其真。”③真實;真誠。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使真偽毋相亂。”④真書,即漢字楷書。⑤副詞。的確;實在。杜甫《莫相疑行》:“牙齒欲落真可惜。”把:
①握;持;執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縱有健婦把鋤犁,禾生隴畝無東西。”白居易《賣炭翁》:“手把文書口稱敕,回車叱牛牽向北。”②控制;掌握。《漢書·王溫舒傳》:“擇郡中豪敢往吏十馀人為爪牙,皆把其陰重罪,而縱使督盜賊。”③把守;看管。汪元量《越州歌》:“官司把斷西興渡,要奪漁船作戰船。”④捆紮成束的東西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陸遜傳》:“乃敕各持一把茅,以火攻,拔之。”⑤通“爬(pá)”。扒;搔。《後漢書·戴就傳》:“以大針刺指爪中,使以把土,爪悉墮落。”江:
①長江的專稱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江漢朝宗於海。”《論衡·書虛》:“且投於江中,何江也?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臨浙江,水波惡。”②江河的通稱。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”錢起《省試湘靈鼓瑟》:“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。”③指隱士的居處。陶潛《與殷晉安別》:“良才不隱世,江湖多賤貧。”王安石《和王勝之雪霽借馬人省》:“超然遂有江湖意。”淹:
①古水名。在今四川省南部,即金沙江自發源地至攀枝花市的一段。②浸泡。韓偓《春盡日》:“榆莢堆墻水半淹。”③淹沒。《北史·皇甫和傳》:“宅中水淹。”④沉溺;濡染。《禮記·儒行》:“儒有委之以財貨,淹之以樂好,見利不虧其義。”⑤久。《公羊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王師淹病矣。”⑥滯留;停留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船容與(yú)而不進兮,淹回水而凝滯。”(容與:緩慢。回水:回流的水。)⑦廣博;深入。《新唐書·王義方傳》:“淹究經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