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莫學啼成血,從教夢寄魂。”詩句出處:《杏花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上國昔相值,亭亭如欲言。異鄉今暫賞,眽眽豈無恩。 援少風多力,墻高月有痕。為含無限意,遂對不勝繁。 仙子玉京路,主人金谷園。幾時辭碧落,誰伴過黃昏。 鏡拂鉛華膩,爐藏桂燼溫。終應催竹葉,先擬詠桃根。 莫學啼成血,從教夢寄魂。吳王采香徑,失路入煙村。
|
【註釋】:
莫:
①(mu)[名]日落的時候。《禮記·聘義》:“日~人倦。”(“暮”的本字。)②[代]沒有什麼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天下之水,~大於海。”③[副]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殺臣,宋~能守,乃可攻也。”學:
(一)①學習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不學,無以言。”②仿效。③學校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,學則三代共之。”④學問;學識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其學甚博。”⑤學說;學派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世之顯學,儒墨也。” (二)jiào 教導。後作“教”。《墨子·魯問》:“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。”啼:
①啼哭。《莊子·駢拇》:“枝於手者,齕(hé)之則啼。”(齕:咬。)李商隱《行次西郊作》:“存者背面啼,無衣可迎賓。”②叫;鳴。曹操《苦寒行》:“熊羆對我蹲,虎豹夾路啼。”成:
①完成;實現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使秦成帝業。”②幫助實現;成全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”③成為;變為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劉向《說苑·奉使》:“齊之臨淄三百閭,張袂(mèi)成帷,揮汗成雨。”(閭:裡巷。袂:袖子。帷:帷幕。)④成果;成就。李白《化城寺大鐘銘》:“少蘊才略,壯而有成。”(蘊:蓄。)⑤成長;成熟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(萬物)各得其養以成。”⑥和解;交好。《左傳·成公十一年》:“秦晉為成。”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:“哀王於是倍從(zòng)約而因儀請成於秦。”(倍:違背。從:指合縱。儀:人名。)⑦已定的;定型的;現成的。《詩經·周頌·昊天有成命》:“昊天有成命,二後受之。”《三國志·蜀書·蔣琬費禕薑維傳論》:“咸承諸葛之成規,因循而不革。”(咸:都。革:改變。)⑧層;重(chóng)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刑者相半於道,而死人日成積於市。”《呂氏春秋·音初》:“為九成之臺。”⑨古代十裡見方為一成。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成方十裡。”從:
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教:
(一)①教育;管教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生而同時,長而異俗,教使之然也。”韓愈《師說》:“愛其子,擇師而教之。”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昨日蒙教。”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稱鄭伯,譏失教也。”《孝經·開宗明義章》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②指宗教。《新唐書·後妃傳上·文德長孫皇後》:“佛老異方教耳。”張居正《答王鑒川論東運之衰》:“大雄之教慈悲廣大,豈不知哉?”(大雄:釋迦牟尼的尊稱。)③指古代諸侯王公的文告。《梁書·劉杳傳》:“在縣清潔,人有饋遺(wèi),一無所受,湘東王發教褒稱之。” (二)jiāo ①傳授知識技能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十三教汝織,十四能裁衣。”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教其不知,而恤其不足。”《周禮·地官·黨正》:“教其禮事,掌其戒禁。”②使;令。楊基《聞鄰船吹笛》:“已分折殘堤上柳,莫教吹落隴頭花。”王昌齡《出塞》:“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。”夢:
①[名]睡眠中的幻想。辛棄疾《破陣子·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》:“醉裡桃燈看劍,~回吹角連營。”②[動]做夢,夢見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始皇~與海神戰。”③[名]比喻幻想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不以~劇亂知。”寄:
①寄居;依附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蟹六跪而二螯(áo),非虵(shé)蟺(shàn)之穴無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”(跪:腿。螯:鉗夾。虵:同“蛇”。蟺:同“鱔”。)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使人屬孟嘗君,願寄食門下。”②托付;委托。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受襁褓之屬(zhǔ),任天下之寄。”(屬:委托。)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先帝知臣謹慎,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。”③借。《戰國策·東周策》:“寡人將寄徑於梁。”魂:
①舊時指能離開形體而存在的人的精神。《楚辭·大招》:“魂乎歸來,無東無西,無南無北隻!”(隻:語氣詞。表示感嘆。)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人生始化曰魂,既生魄,陽曰魂。”②泛指事物的精神。溫庭筠《華清宮和杜舍人》:“杜鵑魂厭蜀,蝴蝶夢悲莊。”(杜鵑:傳說蜀帝杜宇所化。蝴蝶夢:《莊子·齊物論》說莊子夢為蝴蝶。)蘇軾《再用松風亭下韻》:“羅浮山下梅花村,玉雪為骨冰為魂。”③指人的精神;意念。白居易《夢裴相公》:“五年生死隔,一夕魂夢通。”(裴相公:指裴度,曾多次為相。)《呂氏春秋·禁塞》:“自今單唇幹肺,費神傷魂。”(單唇:唇力彈盡。幹肺:肺氣枯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