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始若畏人問,及門還具陳。”詩句出處:《行次西郊作一百韻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蛇年建午月,我自梁還秦。南下大散關,北濟渭之濱。 草木半舒坼,不類冰雪晨。又若夏苦熱,燋卷無芳津。 高田長檞櫪,下田長荊榛。農具棄道旁,饑牛死空墩。 依依過村落,十室無一存。存者皆面啼,無衣可迎賓。 始若畏人問,及門還具陳。右輔田疇薄,斯民常苦貧。 伊昔稱樂土,所賴牧伯仁。官清若冰玉,吏善如六親。 生兒不遠征,生女事四鄰。濁酒盈瓦缶,爛谷堆荊囷。 健兒庇旁婦,衰翁舐童孫。況自貞觀後,命官多儒臣。 例以賢牧伯,徵入司陶鈞。降及開元中,奸邪撓經綸。 晉公忌此事,多錄邊將勛。因令猛毅輩,雜牧升平民。 中原遂多故,除授非至尊。或出幸臣輩,或由帝戚恩。 中原困屠解,奴隸厭肥豚。皇子棄不乳,椒房抱羌渾。 重賜竭中國,強兵臨北邊。控弦二十萬,長臂皆如猿。 皇都三千裡,來往同雕鳶。五裡一換馬,十裡一開筵。 指顧動白日,暖熱回蒼旻。公卿辱嘲叱,唾棄如糞丸。 大朝會萬方,天子正臨軒。采旂轉初旭,玉座當祥煙。 金障既特設,珠簾亦高褰。捋須蹇不顧,坐在禦榻前。 忤者死艱屨,附之升頂顛。華侈矜遞衒,豪俊相並吞。 因失生惠養,漸見征求頻。奚寇西北來,揮霍如天翻。 是時正忘戰,重兵多在邊。列城繞長河,平明插旗幡。 但聞虜騎入,不見漢兵屯。大婦抱兒哭,小婦攀車轓。 生小太平年,不識夜閉門。少壯盡點行,疲老守空村。 生分作死誓,揮淚連秋雲。廷臣例獐怯,諸將如羸奔。 為賊掃上陽,捉人送潼關。玉輦望南鬥,未知何日旋。 誠知開辟久,遘此雲雷屯。送者問鼎大,存者要高官。 搶攘互間諜,孰辨梟與鸞。千馬無返轡,萬車無還轅。 城空鼠雀死,人去豺狼喧。南資竭吳越,西費失河源。 因今左藏庫,摧毀惟空垣。如人當一身,有左無右邊。 筋體半痿痺,肘腋生臊膻。列聖蒙此恥,含懷不能宣。 謀臣拱手立,相戒無敢先。萬國困杼軸,內庫無金錢。 健兒立霜雪,腹歉衣裳單。饋餉多過時,高估銅與鉛。 山東望河北,爨煙猶相聯。朝廷不暇給,辛苦無半年。 行人搉行資,居者稅屋椽。中間遂作梗,狼藉用戈鋋。 臨門送節制,以錫通天班。破者以族滅,存者尚遷延。 禮數異君父,羈縻如羌零。直求輸赤誠,所望大體全。 巍巍政事堂,宰相厭八珍。敢問下執事,今誰掌其權。 瘡疽幾十載,不敢扶其根。國蹙賦更重,人稀役彌繁。 近年牛醫兒,城社更扳援。盲目把大旆,處此京西藩。 樂禍忘怨敵,樹黨多狂狷。生為人所憚,死非人所憐。 快刀斷其頭,列若豬牛懸。鳳翔三百裡,兵馬如黃巾。 夜半軍牒來,屯兵萬五千。鄉裡駭供億,老少相扳牽。 兒孫生未孩,棄之無慘顏。不復議所適,但欲死山間。 爾來又三歲,甘澤不及春。盜賊亭午起,問誰多窮民。 節使殺亭吏,捕之恐無因。咫尺不相見,旱久多黃塵。 官健腰佩弓,自言為官巡。常恐值荒迥,此輩還射人。 愧客問本末,願客無因循。郿塢抵陳倉,此地忌黃昏。 我聽此言罷,冤憤如相焚。昔聞舉一會,群盜為之奔。 又聞理與亂,在人不在天。我願為此事,君前剖心肝。 叩頭出鮮血,滂沱污紫宸。九重黯已隔,涕泗空沾唇。 使典作尚書,廝養為將軍。慎勿道此言,此言未忍聞。 |
【註釋】:
始:
①開頭;指事情的開端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②當初。與“今”相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。”③首先。與“後”相對。韓愈《贈張童子序》:“始自縣考試,定其可舉者,然後升於州若府。”(若:或者。)④副詞。1.剛剛;方才。《呂氏春秋·別類》:“室之始成也善,其後果敗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。”2.曾(céng)。與“未”連用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有有者,有無者,有未始有有無者。”若:
①從;順從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國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選擇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雲。”④代詞。1. 人稱代詞。相當於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連詞。1. 表示假設關系,相當於“如果”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選擇關系,相當於“或者”。《漢書·惠帝紀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詞尾。用在形容詞後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葉沃若。”(沃若:潤澤的樣子。)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於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變動的樣子。超若:悵惘的樣子。)[若夫]至於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。”畏:
①恐懼;害怕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趙王畏秦,欲毋行。”②憂慮;擔心。《史記 ·項羽本紀》:“今卒少惰矣,秦兵日益,臣為君畏之!”③嚇唬;使害怕。《韓非子·忠孝》:“又且畏之以罰,然後不敢退。”④敬服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後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?”⑤通“隈”。弓的彎曲處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 弓人》:“夫角之中,恒當弓之畏。”⑥通“威(wēi)”。威嚴。《韓非子·主道》:“其行罰也,畏乎如雷霆。”問:
①詢問;與“答”相對。《史記 · 管晏列傳》:“晏子怪而問之。”②責問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昭王南征而不復,寡人是問。”(復:返。)③管;幹預。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:“恣所為不問。”(恣:放任。)④慰問;問候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伯牛有疾,子問之。”⑤贈送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雜佩以問之。”⑥通“聞”。1. 音訊。《晉書·陸機傳》:“既而羈寓京師,久無傢問。”(羈寓:寄居。)2. 名聲;聲譽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宣昭義問。”(宣昭:宣揚昭示。)及:
①趕上;追上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故不能推車而及。”《呂氏春秋·聽言》:“往者不可及,來者不可待。”②至;到達。《左傳·宜公十五年》:“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。”③如;比得上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也。”④趁著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眾我寡,及其未既濟也,請擊之。”(濟:渡河。)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。”⑤介詞。和;與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女心傷悲,殆及公子同歸。”(殆:隻怕。公子:指貴族之子。)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及父偕老,老使我怨。”門:
①建築物的進出口。《詩經·小雅 ·何人斯》:“不入我門。”《木蘭詩》:“開我東閣門。”②關鍵。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”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臣聞道民之門,在上所先。”③傢;傢族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先主傳》:“汝勿妄語,滅吾門也。”④門類;類別。《舊唐書·杜佑傳》:“凡書九門,計二百卷。”⑤派別;學派。《後漢書·鄭玄傳》:“仲尼之門,考以四科。”⑥門第。《北史·劉昶傳》:“唯能是寄,不必拘門。”還:
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還,入於鄭,鄭伯將享之。”(鄭伯:指鄭文公。享:設宴招待。)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還軍霸上。”②恢復。《魏書·顯祖紀》:“諸非勞超遷者,亦各還初。”(勞:功勞。遷:晉升。)③交還;歸還。《荀子·堯問》:“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,還贄而見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納。杜甫《歲晏行》:“割慈忍愛還租庸。”(庸:抵償勞役的佈帛。)④顧;回頭。潘嶽《傷弱子辭》:“還眺兮墳瘞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瘞:埋葬物。)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疾步數還顧。”⑤償還。江淹《恨賦》:“裂帛系書,誓還漢恩。”(系:綁。書:信。)⑥通“環”。環繞。陳亮《念奴嬌·登多景樓》:“危樓還望,嘆此意,今古幾人曾會。”⑦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還廬樹桑。”(廬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轉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大夫種(zhǒng)勇而善謀,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種:指越大夫文種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則舜禹還至,王業還起。”③輕盈快捷的樣子。《詩經·齊風·還》:“子之還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間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詞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詩:“亂離還奏樂,漂泊且聽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: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嚴大夫》詩:“殊方又喜故人來,重鎮還須濟世才。”具:
①食物;酒肴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若未食,則佐長者視具。”《禮儀·士冠禮》:“具饌(zhuàn)於西塾。”(饌:飯食。塾:兩側的房屋。)又飯食;酒肴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食以草具。”(食sì:使……吃。草具:粗劣的食物。)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范雎大供具,盡請諸侯使。”②準備;置辦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大叔完聚,繕甲兵,具卒乘(shèng)。”③具有。魏學洢(yī)《核舟記》:“為宮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鳥獸木石,罔不因勢象形,各具情態。”④器具;用具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修戰守之具,外連衡而鬥諸侯。”(鬥:使……鬥爭。)王安石《傷仲永》:“仲永生五年,未嘗識書具。”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船糧戰具俱辦。”⑤才能;才幹。劉基《賣柑者言》:“今夫佩虎符,坐皋比者,洸洸(guāng)乎幹城之具也。”(虎符:刻成虎形的兵符。皋比:虎皮,將軍所坐。洸洸:堅決勇敢的樣子。幹城:盾牌和城池,借指捍衛者或將領。)李陵《答蘇武書》:“抱將相之具。”⑥陳述;開列。蘇軾《試館職策題三首》:“願深所以然之故,而條具所當行之事。”周密《齊東野語·紹興禦府書畫式》:“餘偶得其書,稍加考正,具列於後。”⑦全部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,私見張良,具告以事,欲呼張良與俱去。”(馳:縱馬疾行。之:往。)⑧副詞。表示范圍。相當於“都”、“皆”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。”(政通:政事順利。人和:上下和協。百廢:各種廢弛的事業。)⑨量詞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旃席千具。”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:“鞍勒一具。”陳:
①[動]陳列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:“以~肆辨物而平市。”②[動]陳述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跪敷衽以~辭兮。”③[動]公佈,宣告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政令已~,雖睹利敗,不欺其民。”④[形]舊。與“新”相對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年谷復熟,而~積有餘。”⑤[名]春秋時諸侯國名。故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安徽的一部分地區。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又娶於~,曰厲媯。”⑥ (zhen)[名]交戰時的隊列。《孫子兵法·軍爭》:“勿擊堂堂之~。”⑦[名]佈陣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衛靈公問~於孔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