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始若畏人問,及門還具陳。

    “始若畏人問,及門還具陳。”詩句出處:《行次西郊作一百韻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
    蛇年建午月,我自梁還秦。南下大散關,北濟渭之濱。
    草木半舒坼,不類冰雪晨。又若夏苦熱,燋卷無芳津。
    高田長檞櫪,下田長荊榛。農具棄道旁,饑牛死空墩。
    依依過村落,十室無一存。存者皆面啼,無衣可迎賓。
    始若畏人問,及門還具陳。右輔田疇薄,斯民常苦貧。
    伊昔稱樂土,所賴牧伯仁。官清若冰玉,吏善如六親。
    生兒不遠征,生女事四鄰。濁酒盈瓦缶,爛谷堆荊囷。
    健兒庇旁婦,衰翁舐童孫。況自貞觀後,命官多儒臣。
    例以賢牧伯,徵入司陶鈞。降及開元中,奸邪撓經綸。
    晉公忌此事,多錄邊將勛。因令猛毅輩,雜牧升平民。
    中原遂多故,除授非至尊。或出幸臣輩,或由帝戚恩。
    中原困屠解,奴隸厭肥豚。皇子棄不乳,椒房抱羌渾。
    重賜竭中國,強兵臨北邊。控弦二十萬,長臂皆如猿。
    皇都三千裡,來往同雕鳶。五裡一換馬,十裡一開筵。
    指顧動白日,暖熱回蒼旻。公卿辱嘲叱,唾棄如糞丸。
    大朝會萬方,天子正臨軒。采旂轉初旭,玉座當祥煙。
    金障既特設,珠簾亦高褰。捋須蹇不顧,坐在禦榻前。
    忤者死艱屨,附之升頂顛。華侈矜遞衒,豪俊相並吞。
    因失生惠養,漸見征求頻。奚寇西北來,揮霍如天翻。
    是時正忘戰,重兵多在邊。列城繞長河,平明插旗幡。
    但聞虜騎入,不見漢兵屯。大婦抱兒哭,小婦攀車轓。
    生小太平年,不識夜閉門。少壯盡點行,疲老守空村。
    生分作死誓,揮淚連秋雲。廷臣例獐怯,諸將如羸奔。
    為賊掃上陽,捉人送潼關。玉輦望南鬥,未知何日旋。
    誠知開辟久,遘此雲雷屯。送者問鼎大,存者要高官。
    搶攘互間諜,孰辨梟與鸞。千馬無返轡,萬車無還轅。
    城空鼠雀死,人去豺狼喧。南資竭吳越,西費失河源。
    因今左藏庫,摧毀惟空垣。如人當一身,有左無右邊。
    筋體半痿痺,肘腋生臊膻。列聖蒙此恥,含懷不能宣。
    謀臣拱手立,相戒無敢先。萬國困杼軸,內庫無金錢。
    健兒立霜雪,腹歉衣裳單。饋餉多過時,高估銅與鉛。
    山東望河北,爨煙猶相聯。朝廷不暇給,辛苦無半年。
    行人搉行資,居者稅屋椽。中間遂作梗,狼藉用戈鋋。
    臨門送節制,以錫通天班。破者以族滅,存者尚遷延。
    禮數異君父,羈縻如羌零。直求輸赤誠,所望大體全。
    巍巍政事堂,宰相厭八珍。敢問下執事,今誰掌其權。
    瘡疽幾十載,不敢扶其根。國蹙賦更重,人稀役彌繁。
    近年牛醫兒,城社更扳援。盲目把大旆,處此京西藩。
    樂禍忘怨敵,樹黨多狂狷。生為人所憚,死非人所憐。
    快刀斷其頭,列若豬牛懸。鳳翔三百裡,兵馬如黃巾。
    夜半軍牒來,屯兵萬五千。鄉裡駭供億,老少相扳牽。
    兒孫生未孩,棄之無慘顏。不復議所適,但欲死山間。
    爾來又三歲,甘澤不及春。盜賊亭午起,問誰多窮民。
    節使殺亭吏,捕之恐無因。咫尺不相見,旱久多黃塵。
    官健腰佩弓,自言為官巡。常恐值荒迥,此輩還射人。
    愧客問本末,願客無因循。郿塢抵陳倉,此地忌黃昏。
    我聽此言罷,冤憤如相焚。昔聞舉一會,群盜為之奔。
    又聞理與亂,在人不在天。我願為此事,君前剖心肝。
    叩頭出鮮血,滂沱污紫宸。九重黯已隔,涕泗空沾唇。
    使典作尚書,廝養為將軍。慎勿道此言,此言未忍聞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始:

    ①開頭;指事情的開端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②當初。與“今”相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。”③首先。與“後”相對。韓愈《贈張童子序》:“始自縣考試,定其可舉者,然後升於州若府。”(若:或者。)④副詞。1.剛剛;方才。《呂氏春秋·別類》:“室之始成也善,其後果敗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。”2.曾(céng)。與“未”連用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有有者,有無者,有未始有有無者。”

    若:

    ①從;順從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國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選擇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雲。”④代詞。1. 人稱代詞。相當於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連詞。1. 表示假設關系,相當於“如果”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選擇關系,相當於“或者”。《漢書·惠帝紀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詞尾。用在形容詞後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葉沃若。”(沃若:潤澤的樣子。)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於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變動的樣子。超若:悵惘的樣子。)[若夫]至於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。”

    畏:

    ①恐懼;害怕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趙王畏秦,欲毋行。”②憂慮;擔心。《史記 ·項羽本紀》:“今卒少惰矣,秦兵日益,臣為君畏之!”③嚇唬;使害怕。《韓非子·忠孝》:“又且畏之以罰,然後不敢退。”④敬服。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後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?”⑤通“隈”。弓的彎曲處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 弓人》:“夫角之中,恒當弓之畏。”⑥通“威(wēi)”。威嚴。《韓非子·主道》:“其行罰也,畏乎如雷霆。”

    問:

    ①詢問;與“答”相對。《史記 · 管晏列傳》:“晏子怪而問之。”②責問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昭王南征而不復,寡人是問。”(復:返。)③管;幹預。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:“恣所為不問。”(恣:放任。)④慰問;問候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伯牛有疾,子問之。”⑤贈送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雜佩以問之。”⑥通“聞”。1. 音訊。《晉書·陸機傳》:“既而羈寓京師,久無傢問。”(羈寓:寄居。)2. 名聲;聲譽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宣昭義問。”(宣昭:宣揚昭示。)

    及:

    ①趕上;追上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故不能推車而及。”《呂氏春秋·聽言》:“往者不可及,來者不可待。”②至;到達。《左傳·宜公十五年》:“雖鞭之長,不及馬腹。”③如;比得上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也。”④趁著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眾我寡,及其未既濟也,請擊之。”(濟:渡河。)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雖少,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。”⑤介詞。和;與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女心傷悲,殆及公子同歸。”(殆:隻怕。公子:指貴族之子。)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及父偕老,老使我怨。”

    門:

    ①建築物的進出口。《詩經·小雅 ·何人斯》:“不入我門。”《木蘭詩》:“開我東閣門。”②關鍵。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玄之又玄,眾妙之門。”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臣聞道民之門,在上所先。”③傢;傢族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先主傳》:“汝勿妄語,滅吾門也。”④門類;類別。《舊唐書·杜佑傳》:“凡書九門,計二百卷。”⑤派別;學派。《後漢書·鄭玄傳》:“仲尼之門,考以四科。”⑥門第。《北史·劉昶傳》:“唯能是寄,不必拘門。”

    還:

    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還,入於鄭,鄭伯將享之。”(鄭伯:指鄭文公。享:設宴招待。)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還軍霸上。”②恢復。《魏書·顯祖紀》:“諸非勞超遷者,亦各還初。”(勞:功勞。遷:晉升。)③交還;歸還。《荀子·堯問》:“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,還贄而見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納。杜甫《歲晏行》:“割慈忍愛還租庸。”(庸:抵償勞役的佈帛。)④顧;回頭。潘嶽《傷弱子辭》:“還眺兮墳瘞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瘞:埋葬物。)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疾步數還顧。”⑤償還。江淹《恨賦》:“裂帛系書,誓還漢恩。”(系:綁。書:信。)⑥通“環”。環繞。陳亮《念奴嬌·登多景樓》:“危樓還望,嘆此意,今古幾人曾會。”⑦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還廬樹桑。”(廬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轉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大夫種(zhǒng)勇而善謀,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種:指越大夫文種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則舜禹還至,王業還起。”③輕盈快捷的樣子。《詩經·齊風·還》:“子之還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間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詞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詩:“亂離還奏樂,漂泊且聽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: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嚴大夫》詩:“殊方又喜故人來,重鎮還須濟世才。”

    具:

    ①食物;酒肴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若未食,則佐長者視具。”《禮儀·士冠禮》:“具饌(zhuàn)於西塾。”(饌:飯食。塾:兩側的房屋。)又飯食;酒肴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食以草具。”(食sì:使……吃。草具:粗劣的食物。)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范雎大供具,盡請諸侯使。”②準備;置辦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大叔完聚,繕甲兵,具卒乘(shèng)。”③具有。魏學洢(yī)《核舟記》:“為宮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鳥獸木石,罔不因勢象形,各具情態。”④器具;用具。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修戰守之具,外連衡而鬥諸侯。”(鬥:使……鬥爭。)王安石《傷仲永》:“仲永生五年,未嘗識書具。”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船糧戰具俱辦。”⑤才能;才幹。劉基《賣柑者言》:“今夫佩虎符,坐皋比者,洸洸(guāng)乎幹城之具也。”(虎符:刻成虎形的兵符。皋比:虎皮,將軍所坐。洸洸:堅決勇敢的樣子。幹城:盾牌和城池,借指捍衛者或將領。)李陵《答蘇武書》:“抱將相之具。”⑥陳述;開列。蘇軾《試館職策題三首》:“願深所以然之故,而條具所當行之事。”周密《齊東野語·紹興禦府書畫式》:“餘偶得其書,稍加考正,具列於後。”⑦全部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,私見張良,具告以事,欲呼張良與俱去。”(馳:縱馬疾行。之:往。)⑧副詞。表示范圍。相當於“都”、“皆”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政通人和,百廢具興。”(政通:政事順利。人和:上下和協。百廢:各種廢弛的事業。)⑨量詞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旃席千具。”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:“鞍勒一具。”

    陳:

    ①[動]陳列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:“以~肆辨物而平市。”②[動]陳述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跪敷衽以~辭兮。”③[動]公佈,宣告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政令已~,雖睹利敗,不欺其民。”④[形]舊。與“新”相對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年谷復熟,而~積有餘。”⑤[名]春秋時諸侯國名。故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安徽的一部分地區。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又娶於~,曰厲媯。”⑥ (zhen)[名]交戰時的隊列。《孫子兵法·軍爭》:“勿擊堂堂之~。”⑦[名]佈陣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衛靈公問~於孔子。”


    上一篇:莫验昭华琯,虚传甲帐神。

    下一篇:莫学啼成血,从教梦寄魂。
  • 始若畏人问,及门还具陈。

    “始若畏人问,及门还具陈。”诗句出处:《行次西郊作一百韵》;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。

    蛇年建午月,我自梁还秦。南下大散关,北济渭之滨。
    草木半舒坼,不类冰雪晨。又若夏苦热,燋卷无芳津。
    高田长檞枥,下田长荆榛。农具弃道旁,饥牛死空墩。
    依依过村落,十室无一存。存者皆面啼,无衣可迎宾。
    始若畏人问,及门还具陈。右辅田畴薄,斯民常苦贫。
    伊昔称乐土,所赖牧伯仁。官清若冰玉,吏善如六亲。
    生儿不远征,生女事四邻。浊酒盈瓦缶,烂谷堆荆囷。
    健儿庇旁妇,衰翁舐童孙。况自贞观后,命官多儒臣。
    例以贤牧伯,徵入司陶钧。降及开元中,奸邪挠经纶。
    晋公忌此事,多录边将勋。因令猛毅辈,杂牧升平民。
    中原遂多故,除授非至尊。或出幸臣辈,或由帝戚恩。
    中原困屠解,奴隶厌肥豚。皇子弃不乳,椒房抱羌浑。
    重赐竭中国,强兵临北边。控弦二十万,长臂皆如猿。
    皇都三千里,来往同雕鸢。五里一换马,十里一开筵。
    指顾动白日,暖热回苍旻。公卿辱嘲叱,唾弃如粪丸。
    大朝会万方,天子正临轩。采旂转初旭,玉座当祥烟。
    金障既特设,珠帘亦高褰。捋须蹇不顾,坐在御榻前。
    忤者死艰屦,附之升顶颠。华侈矜递衒,豪俊相并吞。
    因失生惠养,渐见征求频。奚寇西北来,挥霍如天翻。
    是时正忘战,重兵多在边。列城绕长河,平明插旗幡。
    但闻虏骑入,不见汉兵屯。大妇抱儿哭,小妇攀车轓。
    生小太平年,不识夜闭门。少壮尽点行,疲老守空村。
    生分作死誓,挥泪连秋云。廷臣例獐怯,诸将如羸奔。
    为贼扫上阳,捉人送潼关。玉辇望南斗,未知何日旋。
    诚知开辟久,遘此云雷屯。送者问鼎大,存者要高官。
    抢攘互间谍,孰辨枭与鸾。千马无返辔,万车无还辕。
    城空鼠雀死,人去豺狼喧。南资竭吴越,西费失河源。
    因今左藏库,摧毁惟空垣。如人当一身,有左无右边。
    筋体半痿痺,肘腋生臊膻。列圣蒙此耻,含怀不能宣。
    谋臣拱手立,相戒无敢先。万国困杼轴,内库无金钱。
    健儿立霜雪,腹歉衣裳单。馈饷多过时,高估铜与铅。
    山东望河北,爨烟犹相联。朝廷不暇给,辛苦无半年。
    行人搉行资,居者税屋椽。中间遂作梗,狼藉用戈鋋。
    临门送节制,以锡通天班。破者以族灭,存者尚迁延。
    礼数异君父,羁縻如羌零。直求输赤诚,所望大体全。
    巍巍政事堂,宰相厌八珍。敢问下执事,今谁掌其权。
    疮疽几十载,不敢扶其根。国蹙赋更重,人稀役弥繁。
    近年牛医儿,城社更扳援。盲目把大旆,处此京西藩。
    乐祸忘怨敌,树党多狂狷。生为人所惮,死非人所怜。
    快刀断其头,列若猪牛悬。凤翔三百里,兵马如黄巾。
    夜半军牒来,屯兵万五千。乡里骇供亿,老少相扳牵。
    儿孙生未孩,弃之无惨颜。不复议所适,但欲死山间。
    尔来又三岁,甘泽不及春。盗贼亭午起,问谁多穷民。
    节使杀亭吏,捕之恐无因。咫尺不相见,旱久多黄尘。
    官健腰佩弓,自言为官巡。常恐值荒迥,此辈还射人。
    愧客问本末,愿客无因循。郿坞抵陈仓,此地忌黄昏。
    我听此言罢,冤愤如相焚。昔闻举一会,群盗为之奔。
    又闻理与乱,在人不在天。我愿为此事,君前剖心肝。
    叩头出鲜血,滂沱污紫宸。九重黯已隔,涕泗空沾唇。
    使典作尚书,厮养为将军。慎勿道此言,此言未忍闻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始:

    ①开头;指事情的开端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②当初。与“今”相对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。”③首先。与“后”相对。韩愈《赠张童子序》:“始自县考试,定其可举者,然后升于州若府。”(若:或者。)④副词。1.刚刚;方才。《吕氏春秋·别类》:“室之始成也善,其后果败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”2.曾(céng)。与“未”连用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有有者,有无者,有未始有有无者。”

    若:

    ①从;顺从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国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选择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④代词。1. 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此”、“这”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连词。1. 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“如果”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选择关系,相当于“或者”。《汉书·惠帝纪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词尾。用在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。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”(沃若:润泽的样子。)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于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变动的样子。超若:怅惘的样子。)[若夫]至于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”

    畏:

    ①恐惧;害怕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赵王畏秦,欲毋行。”②忧虑;担心。《史记 ·项羽本纪》:“今卒少惰矣,秦兵日益,臣为君畏之!”③吓唬;使害怕。《韩非子·忠孝》:“又且畏之以罚,然后不敢退。”④敬服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”⑤通“隈”。弓的弯曲处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 弓人》:“夫角之中,恒当弓之畏。”⑥通“威(wēi)”。威严。《韩非子·主道》:“其行罚也,畏乎如雷霆。”

    问:

    ①询问;与“答”相对。《史记 · 管晏列传》:“晏子怪而问之。”②责问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昭王南征而不复,寡人是问。”(复:返。)③管;干预。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:“恣所为不问。”(恣:放任。)④慰问;问候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伯牛有疾,子问之。”⑤赠送。《诗经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杂佩以问之。”⑥通“闻”。1. 音讯。《晋书·陆机传》:“既而羁寓京师,久无家问。”(羁寓:寄居。)2. 名声;声誉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》:“宣昭义问。”(宣昭:宣扬昭示。)

    及:

    ①赶上;追上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故不能推车而及。”《吕氏春秋·听言》:“往者不可及,来者不可待。”②至;到达。《左传·宜公十五年》:“虽鞭之长,不及马腹。”③如;比得上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君美甚,徐公何能及也。”④趁着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彼众我寡,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”(济:渡河。)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虽少,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。”⑤介词。和;与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女心伤悲,殆及公子同归。”(殆:只怕。公子:指贵族之子。)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“及父偕老,老使我怨。”

    门:

    ①建筑物的进出口。《诗经·小雅 ·何人斯》:“不入我门。”《木兰诗》:“开我东阁门。”②关键。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《商君书·君臣》:“臣闻道民之门,在上所先。”③家;家族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:“汝勿妄语,灭吾门也。”④门类;类别。《旧唐书·杜佑传》:“凡书九门,计二百卷。”⑤派别;学派。《后汉书·郑玄传》:“仲尼之门,考以四科。”⑥门第。《北史·刘昶传》:“唯能是寄,不必拘门。”

    还:

    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复原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还,入于郑,郑伯将享之。”(郑伯:指郑文公。享:设宴招待。)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还军霸上。”②恢复。《魏书·显祖纪》:“诸非劳超迁者,亦各还初。”(劳:功劳。迁:晋升。)③交还;归还。《荀子·尧问》:“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,还贽而见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纳。杜甫《岁晏行》:“割慈忍爱还租庸。”(庸:抵偿劳役的布帛。)④顾;回头。潘岳《伤弱子辞》:“还眺兮坟瘗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瘗:埋葬物。)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疾步数还顾。”⑤偿还。江淹《恨赋》:“裂帛系书,誓还汉恩。”(系:绑。书:信。)⑥通“环”。环绕。陈亮《念奴娇·登多景楼》:“危楼还望,叹此意,今古几人曾会。”⑦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还庐树桑。”(庐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转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大夫种(zhǒng)勇而善谋,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种:指越大夫文种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则舜禹还至,王业还起。”③轻盈快捷的样子。《诗经·齐风·还》:“子之还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间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词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诗:“乱离还奏乐,漂泊且听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: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严大夫》诗:“殊方又喜故人来,重镇还须济世才。”

    具:

    ①食物;酒肴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若未食,则佐长者视具。”《礼仪·士冠礼》:“具馔(zhuàn)于西塾。”(馔:饭食。塾:两侧的房屋。)又饭食;酒肴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食以草具。”(食sì:使……吃。草具:粗劣的食物。)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范雎大供具,尽请诸侯使。”②准备;置办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大叔完聚,缮甲兵,具卒乘(shèng)。”③具有。魏学洢(yī)《核舟记》:“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”④器具;用具。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修战守之具,外连衡而斗诸侯。”(斗:使……斗争。)王安石《伤仲永》:“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十三年》:“船粮战具俱办。”⑤才能;才干。刘基《卖柑者言》:“今夫佩虎符,坐皋比者,洸洸(guāng)乎干城之具也。”(虎符:刻成虎形的兵符。皋比:虎皮,将军所坐。洸洸:坚决勇敢的样子。干城:盾牌和城池,借指捍卫者或将领。)李陵《答苏武书》:“抱将相之具。”⑥陈述;开列。苏轼《试馆职策题三首》:“愿深所以然之故,而条具所当行之事。”周密《齐东野语·绍兴御府书画式》:“余偶得其书,稍加考正,具列于后。”⑦全部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,私见张良,具告以事,欲呼张良与俱去。”(驰:纵马疾行。之:往。)⑧副词。表示范围。相当于“都”、“皆”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。”(政通:政事顺利。人和:上下和协。百废:各种废弛的事业。)⑨量词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旃席千具。”《汉书·匈奴传下》:“鞍勒一具。”

    陈:

    ①[动]陈列。《周礼·地官·司市》:“以~肆辨物而平市。”②[动]陈述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跪敷衽以~辞兮。”③[动]公布,宣告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政令已~,虽睹利败,不欺其民。”④[形]旧。与“新”相对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年谷复熟,而~积有余。”⑤[名]春秋时诸侯国名。故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的一部分地区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又娶于~,曰厉妫。”⑥ (zhen)[名]交战时的队列。《孙子兵法·军争》:“勿击堂堂之~。”⑦[名]布阵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卫灵公问~于孔子。”


    上一篇:莫验昭华琯,虚传甲帐神。

    下一篇:莫学啼成血,从教梦寄魂。

  • 上一篇:莫验昭华琯,虚传甲帐神。

    下一篇:莫学啼成血,从教梦寄魂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