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風怒邊沙迸鐵衣,胡兒胡馬正驕肥。”詩句出處:《兵後尋邊三首》;是唐朝詩人李山甫的作品。
千裡煙沙盡日昏,戰餘燒罷閉重門。新成劍戟皆農器, 舊著衣裳盡血痕。卷地朔風吹白骨,柱天青氣泣幽魂。 自憐長策無人問,羞戴儒冠傍塞垣。 旗頭指處見黃埃,萬馬橫馳鶻翅回。劍戟遠腥凝血在, 山河先暗陣雲來。角聲惡殺悲於哭,鼓勢爭強怒若雷。 日暮卻登寒壘望,飽鴟清嘯伏屍堆。 風怒邊沙迸鐵衣,胡兒胡馬正驕肥。將軍對陣誰教入, 戰士辭營不道歸。新血濺紅黏蔓草,舊骸堆白映寒暉。 胸中縱有銷兵術,欲向何門說是非?
|
【註釋】:
風:
(一)①空氣流通的現象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風》:“北風其涼。”②吹風;讓風吹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有寒疾,不可以風。”③比喻快速如風。《資治通鑒·晉成帝咸和五年》:“俟足下軍到,風發相赴。”④氣勢;勢頭。《晉書·劉毅傳》:“好臧否人物,王公貴人望風憚之。”⑤教化;教育。《周書·齊煬王憲傳》:“宣風導禮。”⑥風氣;風俗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故為之說,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。”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衣冠簡樸古風存。”⑦景象;景色。楊萬裡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》之一:“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光不與四時同。”⑧風度;風格。杜甫《詠懷古跡五首》:“搖落深知宋玉悲,風流儒雅亦吾師。”⑨歌謠;民歌。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吾驟歌北風,又歌南風。”(驟:屢次。)⑩走失;散失。《尚書·費誓》:“馬牛其風。”(11)病名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王粲傳》註引《典略》:“太祖先苦頭風,是日疾發臥。”(12)諷誦。嚴羽《滄浪詩話·詩辯》:“先須讀《楚辭》,朝夕諷詠,以為之本。” (二)fěng 通“諷(fěng)”。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誡。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:“廣漢聞之,先風告(杜)建不改,於是收案致法。”(收案:收審。)[風騷]《詩經》的《國風》和《楚辭》的《離騷》的合稱。《宋書·謝靈運傳論》:“莫不同祖風騷。”(祖:效法。)也泛指詩文。高適《同崔員外綦毋拾遺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》:“晚晴催翰墨,秋興引風騷。”(翰:筆。)怒:
①生氣;憤怒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將子無怒,秋以為期。”②形容氣勢強盛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怒而飛,其翼若垂天之雲。”邊:
①側畔;旁邊。陶潛《五柳先生傳》:“先生不知何許人也,亦不詳其姓字,宅邊有五柳樹,因以為號焉。”②邊緣。蘇渙《毒蜂成一窠》詩:“長安大道邊,挾彈誰傢兒?”③邊境。《鹽鐵論·利議》:“思念北邊之未安。”④指邊防。《宋書·裴松之傳》:“裴松之廊廟之才,不宜久屍邊務。”(廊廟:指朝廷。屍:主管。)⑤靠近;接壤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齊邊楚。”迸:
①散走;奔散;四散。《後漢書·樊準傳》:“時饑荒之餘,人庶流迸,傢戶且盡。”②爆開;濺射。姚合《題崔駙馬林亭》詩:“迸泉清勝雨,深洞暖如春。”③冒出;長出。張祜《題靈隱寺師一上人十韻》:“迸筍斜穿塢,飛泉下噴崖。”李頎《籬筍》詩:“迸出依青障,攢生伴綠池。”鐵:
①一種金屬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。”②鐵制的兵器。李陵《答蘇武書》:“兵盡矢窮,人無尺鐵。”③像鐵一樣的顏色。《呂氏春秋·孟冬》:“乘玄輅,駕鐵驪。”④確定;堅固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祝盟》:“劉琨鐵誓,精貫霏霜。”⑤強勁;強暴。陸遊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》:“夜闌臥聽風吹雨,鐵馬冰河入夢來。”(闌:盡;晚。)鐵衣:
征戰穿的鐵甲。《樂府詩集·木蘭詩》:“朔氣傳金柝,寒光照~~。”衣:
(一)①上衣。《詩經·邶風·綠衣》:“綠衣黃裳。”(裳:裙子;下衣。)②泛指衣服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無衣無褐,何以卒歲?”(褐:用粗毛做的短衣。卒:終。)③遮蔽身體局部的東西。《晉書·惠帝紀》:“帝墜馬傷足,尚書高光進面衣,帝嘉之。”④器物的外罩。歐陽修《六一居士詩話》:“蘇子瞻學士,蜀人也,嘗於淯井監得西南夷人所賣蠻佈弓衣,其文織成梅聖俞春雪詩。”⑤指果實的皮、膜。齊丘《陪遊鳳皇臺獻詩》:“金桃帶葉摘,綠李和衣嚼。”⑥指覆在地皮表面上的某些東西。白居易《營閑事》:“暖變墻衣色。”⑦鳥羽蟲翅。陸遊《小園獨立》:“新泥添燕戶,細雨濕鶯衣。”張耒《夏日》:“蝶衣曬粉花枝舞。”[衣缽]亦作“衣缽”。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盂,後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、學術、技能等。楊萬裡《贈王婿時可》:“兩傢不是無傢法,何須外人問衣缽。” (二)yì①穿(衣服)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許子必織佈然後衣乎?”(許子:許行。)②給人衣服穿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寒者衣之,饑者食之。”③覆蓋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。”(薪:柴草。)④包裹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裂裳衣瘡,手註善藥。”胡:
①獸頷下下垂的肉。《詩經·豳風·狼跋》:“狼跋其胡。”(跋:踩。)②大。《儀禮·少牢饋食禮》:“主人受祭之福,胡壽保健傢室。”③代詞。1.何;什麼。《漢書·蕭何傳》:“相國胡大罪?”2. 為什麼;何故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上胡不法先王之法。”④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統稱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垂餌虎口,橫挑強胡。”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。”⑤古國名。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。春秋時為楚所滅。《左傳·定公十五年》:“二月,楚滅胡。”[胡考]長壽。《詩經·周頌·絲衣》:“胡考之休。”(休:美。)兒:
①小孩子;兒童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聞秦人愛小兒,即為小兒醫。”②兒子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。”也用作父母對兒女的稱呼。湯顯祖《牡丹亭·訓女》:“兒啊,爹三分說話你自心模。”(模:摸。自心模:自己體會。)也用於兒女在父母面前自稱。韓愈《琴操·履霜操》:“父兮兒寒,母兮兒饑,兒罪當笞,逐兒何為?”③年輕人,尤指青年男子。曹植《白馬篇》:“借問誰傢子?幽並遊俠兒。”李益《江南曲》:“早知潮有信,嫁與弄潮兒。”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願借明駝千裡足,送兒還故鄉。”④助詞。名詞後綴。沈約《領邊繡》:“結縷坐花兒。”李清照《永遇樂·落日熔金》:“不如向,簾兒底下,聽人笑語。”胡:
①獸頷下下垂的肉。《詩經·豳風·狼跋》:“狼跋其胡。”(跋:踩。)②大。《儀禮·少牢饋食禮》:“主人受祭之福,胡壽保健傢室。”③代詞。1.何;什麼。《漢書·蕭何傳》:“相國胡大罪?”2. 為什麼;何故。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上胡不法先王之法。”④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統稱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垂餌虎口,橫挑強胡。”賈誼《過秦論》:“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。”⑤古國名。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。春秋時為楚所滅。《左傳·定公十五年》:“二月,楚滅胡。”[胡考]長壽。《詩經·周頌·絲衣》:“胡考之休。”(休:美。)正:
(一)①不偏斜。《尚書·說命上》:“惟木從繩則正。”(繩:指木工取直的墨線。)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儀正而景(yǐng影)正。”(儀:用來測定時刻的日規。景:影子。)②人的行為正派;正直;公正。《新書·道術》:“方直不曲謂之正,反正為邪。”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子瑕,佞(nìng濘)臣也,夫子因之,非正也。”③合規范;合標準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割不正不食。”(割:切肉。)④純正不雜。《荀子·樂論》:“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。”⑤作為主體,與“副”相對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:“補續殘缺正副二本,藏於宮中。”⑥正面,與“反”相對。《天工開物·造皮紙》:“紙以逼簾者為正面。”(逼:靠近。簾:竹簾。)⑦大於零的,與“負”相對。《九章算術·方程》:“如方程,各置所取,以正負術入之。”⑧長官。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(少康)為仍牧正,……逃奔有虞,為之庖正。”⑨正當;合適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。”⑩糾正;使……正。《左傳·隱公十一年》:“政以治民,刑以正邪。”使端正。《論語·子路》:“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!”(11)副詞。表示動作在進行中;狀態的持續。《漢書·燕刺王旦傳》:“正讙不可止。” (二)zhēng ①陰歷每年的第一個月。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三年春正月,行幸甘泉宮。”(幸:指帝王到某處。)②箭靶中心。《詩經·齊風·猗嗟》:“終日射侯,不出正兮。”驕:
①馬高大健壯。《詩經·衛風·碩人》:“四牡有驕。”(牡:雄馬。有:形容詞前綴。)高適《贈別王十七管記》:“星高漢將驕。”②高傲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。”③放縱。《史記·晉世傢》:“齊桓公益驕,不務德而務遠略。”④寵愛。李商隱《驕兒》:“袞(gǔn)師我驕兒,美秀乃無匹。”(無匹:無比。)《漢書·匈奴傳》:“胡者,天之驕子也。”⑤高傲;傲慢。《商君書·戰法》:“王者之兵,勝而不驕,敗而不怨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園有桃》:“不知我者,謂我士也驕。”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獨夫之心,日益驕固。”⑥對……傲慢無禮。《史記· 魏公子列傳》:“不敢以其富貴驕士。”⑦強烈;旺盛。王安石《孤桐》:“歲老根彌壯,陽驕葉更陰。”肥:
①肥胖。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今虜馬肥,糧食方饒,擊之恐不能傷害。”②茁壯;粗大。韓愈《山石》:“芭蕉葉大支子肥。”③肥沃;富饒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下》:“爭肥饒之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