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舞妙從兼楚,歌能莫雜巴。”詩句出處:《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口占寄上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聞駐行春旆,中途賞物華。緣憂武昌柳,遂憶洛陽花。 嵇鶴元無對,荀龍不在誇。隻將滄海月,長壓赤城霞。 興欲傾燕館,歡終到習傢。風長應側帽,路隘豈容車。 樓迥波窺錦,窗虛日弄紗。鎖門金瞭鳥,展障玉鴉叉。 舞妙從兼楚,歌能莫雜巴。必投潘嶽果,誰摻禰衡撾。 刻燭當時忝,傳杯此夕賒。可憐漳浦臥,愁緒獨如麻。
|
【註釋】:
舞:
①舞蹈。《呂氏春秋·孟春》:“命樂正入學習舞。”②跳舞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季氏八佾(yì)舞於庭。”(佾:八人一行為一佾。)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長袖善舞,多錢善賈(gǔ)。”(賈:經商。)③揮動;擺動。《山海經·海外西經》:“操幹戚以舞。”(操:持。幹、戚:均武器名。)葉夢得《賀新郎》:“吹盡殘花無人見,惟垂楊自舞。”④飛翔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瓠(hù)巴鼓琴而鳥舞魚躍。”(瓠巴:人名。)⑤玩弄;舞弄(文字、權術等)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舞智以禦人。”妙:
①好;美好。《論衡·定賢》:“曲妙人不能盡和。”②奇巧;奇妙。江淹《別賦》:“術即妙而猶學。”③精微;微妙。《申鑒·雜言下》:“幽深謂之玄,理微謂之妙。”④幼小;細小。錢起《送傅管記赴蜀軍》:“才略縱橫年且妙。”(才略:才幹謀略。縱橫: 奔放 自 如。) ⑤通 “眇(miǎo)”。遙遠。《韓非子· 難言》:“閎大廣博,妙遠不測。”從:
(一)[從容]1.逍遙自在。歐陽修《浪淘沙》:“把酒祝東風,且共從容。”2.鎮靜安詳。黃溍《日損齋筆記·文獻黃公神道碑》:“俯仰從容,不大聲色。” (二)cóng ①相隨;跟隨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子路從而後。”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。”②追逐;追趕。《孫子兵法· 軍爭》:“佯北勿從。”③聽從;依從。《左傳· 莊公十年》:“小惠未遍,民弗從也。”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從天而頌之,孰與制天命而用之。”④聽任;任憑。杜甫《屏跡》:“失學從兒懶,長貧任婦愁。”⑤做;參與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及使之從政,則茫然不知其方……”⑥指跟隨的人。《後漢書·單超傳》:“其仆從皆乘牛車……”⑦副的。與“正”相對。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、從之分。《唐六典》:“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,凡有九等。一曰王,正一品,食邑一萬戶;二曰郡王,從一品,食邑五千戶。”⑧次要的;附屬的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四回:“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。”⑨舊指堂房,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許靖傳》:“(靖)少(shào)與從弟劭俱知名。”⑩介詞。自;由。1.表示起點。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記》:“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。”2. 表示對象,相當於“向”。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:“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。”(三) sǒng [從容(yǒng)]同“慫恿”。鼓動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日夜從容(衡山)王密謀反事。”(反:反叛。)(四)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“從”,東西方向稱“衡(橫)”。《詩經·齊風·南山》:“衡從其畝。”(畝:田壟。)②特指“合縱”。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,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,稱“合從”,省稱“從”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:“遂散六國之從。”③放縱。晁錯《賢良文學對策》:“其行罰也,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。”兼:
①同時具有或得到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皇帝並宇,兼聽萬事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魚我所欲也,熊掌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。”《儀禮·聘禮》:“其實棗蒸栗擇,兼執之以進。”(擇:挑選。)②兩倍;加倍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鬻(yù)者兼贏,求者不匱。”(鬻:賣。贏:贏利。)③吞並;兼並。曹操《置屯田令》:“秦人以急農兼天下。”(急農:把農業生產放在重要地位。)《三國志·魏書·郭嘉傳》:“輕兵兼道而出,掩其不意。”(兼道:指加倍趕路。)④盡;竭盡。曾鞏《謝章學士書》:“兼收並采,不遺偏才一曲之人。”楚:
①木名。牡荊。落葉灌木或小喬木。枝幹堅勁,可以作杖。《韓非子·十過》:“公宮之垣,皆以荻蒿楛楚墻之。”②打人的荊條。《禮記·學記》:“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。”(夏:通“檟”。木名。)③用荊條打。《後漢書·史弼傳》:“命左右引出,楚捶數百。”④痛苦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何其楚痛而不得也。”⑤整齊。《詩經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籩豆有楚。”(籩豆:食器。)⑥周朝諸侯國,戰國時為七雄之一。原來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帶,後來擴展到今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和四川。後為秦所滅。[楚楚]1. 繁茂的樣子。《詩經·小雅·楚茨》:“楚楚者茨。”(茨:茨藜。)2. 鮮明的樣子。《詩經·曹風·蜉蝣》:“蜉蝣之羽,衣裳楚楚。”歌:
①唱歌;歌唱。《詩經·魏風·園有桃》:“心之憂矣,我歌且謠。”②歌曲;歌謠以及能唱的詩。許渾《夜泊永樂有懷》:“吳娃齊唱采蓮歌。”③贊頌;歌詠。班固《兩都賦·序》:“故皋陶歌虞,奚斯頌魯。”能:
①能力;才能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無能不官,無功不賞。”②有能力;有才能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先帝稱之曰能。”③能夠;勝任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非曰能之,願學焉。”④擅長;善於。蔡元培《圖畫》:“善畫者多工書而能詩。”(書:書法。)⑤和睦,親善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令尹之不能,爾所知也。”⑥如此;這般。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,忍能對面為盜賊。”(忍:忍心。)⑦及,達到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蓋餘所至,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。”⑧副詞。約同“乃”、“於是”。《管子·權修》:“二者不失,則民能可得而官也。”⑨通“耐”。忍耐,禁得起。《淮南子·地形》:“食水者善遊能寒。”(食水:指魚鱉囧鶩等。)莫:
①(mu)[名]日落的時候。《禮記·聘義》:“日~人倦。”(“暮”的本字。)②[代]沒有什麼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天下之水,~大於海。”③[副]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殺臣,宋~能守,乃可攻也。”雜:
①多種顏色相配合。《周禮 · 考工記·畫繢(huì)》:“畫繢之事雜五色。”(繢:同“繪”。)②混合;攙雜。《國語·鄭語》:“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。”③交錯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堅甲利刃,長短相雜。”④混雜;不純。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貂裘而雜,不若狐裘而粹。”⑤副詞。都;共。《新唐書·顏師古傳》:“詔公卿博士雜定其儀。”巴:
①蛇名。傳說中的一種大蛇,可以吃象。《山海經·海內南經》:“巴蛇食象,三歲而出其骨。”(三歲:三年。出:吐出。)②貼近;挨近。《水滸傳》第二回:“前不巴村,後不巴店。”③急切盼望。吳潛《水調歌頭》詞:“巴得西風起,吾亦問前程。”④古地名。周代為巴國,在今四川省東部。秦滅巴國,改置巴郡。東漢末又置巴郡、巴東、巴西三郡,稱三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