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夜杵鳴江練,春刀解若榴。”詩句出處:《擬意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悵望逢張女,遲回送阿侯。空看小垂手,忍問大刀頭。 妙選茱萸帳,平居翡翠樓。雲屏不取暖,月扇未遮羞。 上掌真何有,傾城豈自由。楚妃交薦枕,漢後共藏鬮。 夫向羊車覓,男從鳳穴求。書成祓禊帖,唱殺畔牢愁。 夜杵鳴江練,春刀解若榴。象床穿幰網,犀帖釘窗油。 仁壽遺明鏡,陳倉拂彩球。真防舞如意,佯蓋臥箜篌。 濯錦桃花水,濺裙杜若洲。魚兒懸寶劍,燕子合金甌。 銀箭催搖落,華筵慘去留。幾時銷薄怒,從此抱離憂。 帆落啼猿峽,樽開畫鷁舟。急弦腸對斷,翦蠟淚爭流。 璧馬誰能帶,金蟲不復收。銀河撲醉眼,珠串咽歌喉。 去夢隨川後,來風貯石郵。蘭叢銜露重,榆莢點星稠。 解佩無遺跡,凌波有舊遊。曾來十九首,私讖詠牽牛。
|
【註釋】:
杵:
①舂米、築土、搗衣用的棒槌。杜甫《暫往白帝復還東屯》詩:“落杵光輝白,除芒籽粒紅。”張籍《築城詞》:“築城處,千人萬人齊把杵。”儲光羲《田傢雜興》:“百草被霜露,秋山響砧(zhēn)杵。”(砧:搗衣石。)②捅;撞。龔自珍《能令公少年行》:“東僧西僧一杵鐘。”③兵器名。形為杵。《宋史·呼延贊傳》:“及作破陣刀、降魔杵,鐵折上巾,兩旁有刃,皆重十數斤。”鳴:
①[動]鳥叫。吳均《與朱元思書》:“好鳥相~,嚶嚶成韻。”②[動]泛指獸、蟲等叫。《詩經·小雅·鹿鳴》:“呦呦鹿~,食野之蘋。”③[動]物體發出聲音。《楚辭·卜居》:“黃鐘毀棄,瓦釜雷~。”④[動]表達,抒發己見。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莊周以其荒唐之言~。”⑤[動]聞名。侯方域《馬伶傳》:“梨園以技~者,無慮數十輩。”江:
①長江的專稱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江漢朝宗於海。”《論衡·書虛》:“且投於江中,何江也?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臨浙江,水波惡。”②江河的通稱。柳宗元《江雪》:“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”錢起《省試湘靈鼓瑟》:“曲終人不見,江上數峰青。”③指隱士的居處。陶潛《與殷晉安別》:“良才不隱世,江湖多賤貧。”王安石《和王勝之雪霽借馬人省》:“超然遂有江湖意。”練:
①把生絲或生絲織品煮得柔軟潔白。《淮南子·說林》:“墨子見練絲而泣之。”《墨子·節葬下》:“丈繡素練。”②白色熟絹。《鹽鐵論·散不足》:“繭紬(chóu)縑(jiān)練者,婚姻之嘉飾也。”(紬:綢。縑:細絹。)王充《論衡》:“青蠅所污,常在練素。”③訓練。杜甫《新安吏》:“就糧近故壘,練卒依舊京。”(就糧:就食。舊京:指洛陽。)《戰國策·楚策》:“練士厲兵,在大王之所用之。”④熟練;純熟。《漢書·薛宣傳》:“薦宣明習文法,練國制度。”《南史·王淮之傳》:“彪之博聞多識,練悉朝儀。”⑤挑選;選擇。《呂氏春秋·簡選》:“選練角材,欲其精也。”春:
①春天,春季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四者不失時,故五谷不絕。”②年;歲。高適《人日寄杜二拾遺》詩:“一臥東山三十春。”③生機;生命。歐陽修《奉使道中寄垣師》:“塞垣春枯積雪溜,沙礫威怒黃雲愁。”(塞垣:指長城。溜:流水。)④指年輕女子的形態。崔玨(jué)《有贈》:“兩臉夭桃從鏡發,一眸春水照人寒。”(春水:指女子的眼睛。)⑤春色;喜色。田汝成《西湖遊覽志餘·熙朝樂事》:“諺雲:‘蓬開先百草,戴瞭春不老。’”⑥春情;情欲。《詩經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有女懷春,吉士誘之。”⑦指酒。司空圖《詩品·典雅》:“玉壺買春,賞雨茅屋。”刀:
①兵器名。《三國志· 吳書·吳主傳》:“於安平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。”②用來切、割、砍、削的工具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割雞焉用牛刀。”③古錢幣名。形狀像刀。《荀子· 富國》:“厚刀佈之斂以奪之財。”④小船。《詩經·衛風·河廣》:“誰謂河廣? 曾不容刀。”⑤量詞。紙張計算單位。通常以一百張為一刀。沈榜《宛署雜記·鄉試》:“包裹紙十刀。”解:
(一)①分解牛或其他動物的肢體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時,所見無非全牛者,三年之後,未嘗見全牛也。”②分開;破裂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論》:“秦之積衰,天下土崩瓦解。”③解圍;撤圍。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秦軍解去,遂救邯鄲,存趙。”④消融。《呂氏春秋·孟春紀》:“東風解凍。”(東風:春風。)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:“於時冰皮始解。”引申為消散。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太後之色少解。”(少:稍稍。)⑤調解;和解。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所貴於天下之士者,為人排患、釋難、解紛亂而無所取也。”⑥解除。《戰國策·燕策三》:“今有一言,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,何如?”⑦解釋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先主解之曰:‘孤之有孔明,猶魚之有水也。’”韓愈《師說》:“師者,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。”⑧理解;懂得。《論衡·問孔》:“茍有不曉解之問,造難孔子,何傷於義?”杜甫《月夜》:“遙憐小兒女,未解憶長安。”⑨分割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。”⑩能夠;會。李白《月下獨酌》:“月既不解飲,影徒隨我身。”羅隱《西施》:“西施若解傾吳國,越國亡來又是誰。”(二)jiè 押送財物或犯人。《晉書·樂廣傳》:“廣即便解遣。” (三)xiè ① 明白;懂得。②通“懈”。懈怠;松懈。《禮記·雜記下》:“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。”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,殺數人,胡虜益解。”③解池。湖名,在山西省。若:
①從;順從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邦國若否,仲山甫明之。”②選擇。《詩經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天子是若。”(是:指仲山甫。)③好像;如同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其翼若垂天之雲。”④代詞。1. 人稱代詞。相當於“你”、“你的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2.指示代詞。相當於“此”、“這”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君子哉若人!”⑤連詞。1. 表示假設關系,相當於“如果”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若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2. 表示選擇關系,相當於“或者”。《漢書·惠帝紀》:“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十歲有罪當刑者,皆免之。”⑥詞尾。用在形容詞後,表示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桑之未落,其葉沃若。”(沃若:潤澤的樣子。)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於是二子愀然改容,超若自失。”(愀qiǎo然:容色變動的樣子。超若:悵惘的樣子。)[若夫]至於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若夫霪雨霏霏,連月不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