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樂道乾知退,當官蹇匪躬。”詩句出處:《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輒以詩一首四十韻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傢擅無雙譽,朝居第一功。四時當首夏,八節應條風。 滌濯臨清濟,巉巖倚碧嵩。鮑壺冰皎潔,王佩玉丁東。 處劇張京兆,通經戴侍中。將星臨迥夜,卿月麗層穹。 下令銷秦盜,高談破宋聾。含霜太山竹,拂霧嶧陽桐。 樂道乾知退,當官蹇匪躬。服箱青海馬,入兆渭川熊。 固是符真宰,徒勞讓化工。鳳池春瀲艷,雞樹曉曈曨。 願守三章約,還期九譯通。薰琴調大舜,寶瑟和神農。 慷慨資元老,周旋值狡童。仲尼羞問陣,魏絳喜和戎。 款款將除蠹,孜孜欲達聰。所求因渭濁,安肯與雷同。 物議將調鼎,君恩忽賜弓。開吳相上下,全蜀占西東。 銳卒魚懸餌,豪胥鳥在籠。疲民呼杜母,鄰國仰羊公。 置驛推東道,安禪合北宗。嘉賓增重價,上士悟真空。 扇舉遮王導,樽開見孔融。煙飛愁舞罷,塵定惜歌終。 岸柳兼池綠,園花映燭紅。未曾周顗醉,轉覺季心恭。 系滯喧人望,便蕃屬聖衷。天書何日降,庭燎幾時烘。 早歲乖投刺,今晨幸發蒙。遠途哀跛鱉,薄藝獎雕蟲。 故事曾尊隗,前修有薦雄。終須煩刻畫,聊擬更磨礱。 蠻嶺晴留雪,巴江晚帶楓。營巢憐越燕,裂帛待燕鴻。 自苦誠先檗,長飄不後蓬。容華雖少健,思緒即悲翁。 感激淮山館,優遊碣石宮。待公三入相,丕祚始無窮。
|
【註釋】:
樂:
(一)①音樂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樂崇德。”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故樂之所由來者尚矣,非獨為一世之所造也。”又為奏樂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歲兇,年谷不登……士飲酒不樂。”②樂工;演奏音樂的人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。”(歸:通“饋”。贈送。)③樂器。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故竽先則鐘瑟皆隨,竽唱則諸樂皆和。” (二)lè愉快;快樂。《左傳· 隱公元年》:“其樂也融融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此樂何極?” (三)yào 喜好;喜愛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知者樂山,仁者樂水。”(知:智。)《晉書·阮籍傳》:“籍平生曾遊東平,樂其風土。”道:
(一)①道路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②水流通行的途徑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三年》:“秋,晉侯會吳子於良,水道不可,吳子辭,乃還。”(會:約會。良:地名。)③取道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裡。”④方法;途徑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”⑤技藝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。”⑥宇宙萬物的本原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⑦規律;道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循道而不貳,則天不能禍。”(循:遵照。貳:不專一。)⑧政治主張或思想學說。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哉。”⑨好的政治局面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。”⑩道德;道義。徐階《送司封仲芳楊子赴留都》:“古道日淪替,群諛紛追隨。”(淪:淪亡。替:衰落。諛:阿諛,奉承。)(11)道傢。上古思想流派之一。(12)指道術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卷十二:“子若學道,即有仙分。”(13)行政區劃名。1. 唐初分天下為十道,開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。2. 清代和民國初年曾在省以下設若幹分守道。(14)說;講述。《鹽鐵論·遵道》:“飾虛言以亂實,道古以害今。”(15)量詞。用於命令、題目等。《新唐書·選舉志》:“進士試詩、賦及時務策五道。”(二)dǎo ①同“導”。1.疏通。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大決所犯,傷人必多,吾不克救也。不如小決使道。”(決:河流決口。克:能。)2. 引導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唯王使人道送我。”②治理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”(政:政令。齊:整頓。免:免於犯罪。)③介詞。從;由。《漢書·淮南王安傳》:“諸使者道長安來,為妄妖言。”乾:
(一)①八卦之一。代表天。《周易·說卦》:“乾,天也。”②男性的。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乾道成男。”③乾縣。在陜西省。 (二)gān “幹2”的繁體字。見“幹2”。知:
①知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論衡·知實》:“不學自知,不問自曉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沒有這樣的事。)②知覺;感覺。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手等有痛癢之知。”③見解;知識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有獨知之慮者。”(慮:思慮。)④知識。《列子· 湯問》:“兩小兒笑曰:‘孰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誰。為:通“謂”,說。)⑤瞭解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知我者鮑子也。”(鮑子:鮑叔牙。)⑥交好;相親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絕賓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鮑照《詠雙燕》:“悲歌辭舊愛,銜淚覓新知。”(銜淚:噙著淚。覓:找尋。)⑧主持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產其將知政矣。”退:
①向後移動;與“進”相對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九十五回:“大殺一陣,魏兵方退。”②使後退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十一回:“某有一計,可退曹操。”③離開。《韓非子· 亡征》:“親臣進而故人退,不肖用事而賢良伏。”(伏:退隱。)④使離去;擯斥。《新唐書·姚崇傳》:“由是進賢退不肖而天下治。”⑤辭去官職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是進亦憂,退亦憂。”⑥歸;返回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退而甘食其土之有,以盡吾齒。”(齒:年壽。)⑦謙讓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是以君子恭敬、撙節、退讓以明禮。”⑧衰減;減退。《南史·江淹傳》:“淹少以文章顯,晚節才思微退。”⑨遲緩;畏縮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求也退,故進之。”當:
(一)①面對;面向。王充《論衡·變動》:“盛夏之時,當風而立。”②正在某處。《墨子·兼愛下》:“然當今之時。”③相當於;抵得上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(張儀)乃曰:‘以一(張)儀而當漢中地,臣請往如楚。’”(如:到。)④抵擋;抵抗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必一而當十,十而當百,百而當千。”⑤遮擋;擋住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汝不知夫螳螂乎,怒其臂以當車轍。”⑥擔當;承受。《宋史·蕭註傳》:“敢當天下大事。”⑦擔任;充當。《晉書·熊遠傳》:“今當官者以理事為俗吏,奉法為苛刻。”⑧主管;掌管。《左傳·襄公二年》:“於是子罕當國。”⑨判決定罪。《史記·蒙恬列傳》:“當高罪死。”⑩適應;符合。《漢書·蓋寬饒傳》:“以言事不當意,而為文吏所詆挫。”(挫:屈辱。)(11)應該;應當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窮當益堅,老當益壯。”(12)介詞。引進時間或處所。相當於“就在”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當是時,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。”(是:此。) (二)dàng ①恰當;得當。《禮記· 樂記》:“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。”②當做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安步以當車。”③器物的底部或頂端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右上》:“今有千金之玉卮(zhī),通而無當,可以盛水乎?”(卮:酒杯。)官:
①官府;官署;辦公的地方。《禮記·玉藻》:“在官不俟(sì)屨(jù),在外不俟車。”(俟:等候。屨:以麻葛制成的鞋。)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:“賊二人得我,我幸皆殺之矣。願以聞於官。”②政府的;公有的。《漢書·蓋寬饒傳》:“五帝官天下,三王傢天下。”③官職;官位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君之所審者三:一曰德不當其位,二曰功不當其祿,三曰能不當其官。”④官吏。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百官以治,萬民以察。”《論語·憲問》:“百官總己,以聽於塚宰。”⑤為官;做官。《晉書 · 王允之傳》:“臣子尚少,不樂早官。”又使當官。曹操《論吏士行能令》:“君不官無功之臣,不賞不戰之士。”⑥感覺器官,指耳目口鼻心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官知止而神欲行。”蹇:
①跛腳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以秦卒之勇,車騎之多,以當諸侯,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。”(韓盧:古良犬名。)②困苦;不順利。庾信《擬詠懷》:“大道忽雲乖,生民隨事蹇。”③劣馬或跛驢。齊己《答無願上人》:“鄭生驅蹇峴山回,傳得安公好信來。”④言語不流利。庾信《謝滕王集序啟》:“言辭蹇吃,更甚揚雄。”(揚雄:人名。)⑤傲慢;不順服。《漢書· 淮南厲王劉長傳》:“自以為最親,驕蹇,數不奉法。”⑥助詞。用於句首。《楚辭· 九辯》:“時亹(wěi)亹而過中兮,蹇淹留而無成。”(亹亹:行進貌。淹留:停滯。)匪:
① 古代筐類竹器名,有蓋的竹筐。後作“篚”。《周禮·春官·肆師》:“共設匪甕之禮。”②非;不是。《詩經·邶風·柏舟》:“我心匪石,不可轉也。我心匪席,不可卷也。”③行為不正的人。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不幸見辱於匪人。”④代詞。相當於“彼”。《詩經·檜風·匪車》:“匪風發兮,匪車偈兮。”(發:形容風聲。偈:車疾馳貌。)⑤通“斐”。有文采的樣子。《詩經·衛風·淇奧》:“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”⑥車馬行進不止的樣子。《禮記·少儀》:“車馬之美,匪匪翼翼。”躬:
①身體。《漢書·元帝紀》:“百姓愁苦,靡所錯躬。”②自身;自己。《禮記· 樂記》:“好惡(wù)無節於內,知誘於外,不能反躬,天理滅矣。”(知:欲望。)③親自;親身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禹、稷躬稼而有天下。”④箭靶的上下幅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倍中以為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