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憶昔公為會昌宰,我時入謁虛懷待。”詩句出處:《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沛國東風吹大澤,蒲青柳碧春一色。我來不見隆準人, 瀝酒空餘廟中客。征東同舍鴛與鸞,酒酣勸我懸征鞍。 藍山寶肆不可入,玉中仍是青瑯玕。武威將軍使中俠, 少年箭道驚楊葉。戰功高後數文章,憐我秋齋夢蝴蝶。 詰旦九門傳奏章,高車大馬來煌煌。路逢鄒枚不暇揖, 臘月大雪過大梁。憶昔公為會昌宰,我時入謁虛懷待。 眾中賞我賦高唐,回看屈宋由年輩。公事武皇為鐵冠, 歷廳請我相所難。我時憔悴在書閣,臥枕蕓香春夜闌。 明年赴辟下昭桂,東郊慟哭辭兄弟。韓公堆上跋馬時, 回望秦川樹如薺。依稀南指陽臺雲,鯉魚食鉤猿失群。 湘妃廟下已春盡,虞帝城前初日曛。謝遊橋上澄江館, 下望山城如一彈。鷓鴣聲苦曉驚眠,朱槿花嬌晚相伴。 頃之失職辭南風,破帆壞槳荊江中。斬蛟斷璧不無意, 平生自許非匆匆。歸來寂寞靈臺下,著破藍衫出無馬。 天官補吏府中趨,玉骨瘦來無一把。手封狴牢屯制囚, 直廳印鎖黃昏愁。平明赤帖使修表,上賀嫖姚收賊州。 舊山萬仞青霞外,望見扶桑出東海。愛君憂國去未能, 白道青松瞭然在。此時聞有燕昭臺,挺身東望心眼開。 且吟王粲從軍樂,不賦淵明歸去來。彭門十萬皆雄勇, 首戴公恩若山重。廷評日下握靈蛇,書記眠時吞彩鳳。 之子夫君鄭與裴,何甥謝舅當世才。青袍白簡風流極, 碧沼紅蓮傾倒開。我生粗疏不足數,梁父哀吟鴝鵒舞。 橫行闊視倚公憐,狂來筆力如牛弩。借酒祝公千萬年, 吾徒禮分常周旋。收旗臥鼓相天子,相門出相光青史。
|
【註釋】:
憶:
①思念;回想。《木蘭詩》:“問女何所思? 問女何所憶?”潘閬《憶餘杭五首》之一:“長憶錢塘,不是人寰是天上。”②記得;記住不忘。《梁書·昭明太子傳》:“讀書數行並下,過目皆憶。”元稹《連昌宮詞》:“弄權宰相不記名,依稀憶得楊與李。”(楊與李:指楊國忠、李林甫。)昔:
①同“臘”。幹肉。《逸周書·器服》:“焚菜膾五昔。”(膾:細切的肉。)②從前;往日。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昔商君相秦也。”③陳舊;久遠。錢謙益《渡河聞何三季穆之訃》:“清言酌昔酒。”④通“夕”。夜晚。《莊子·天運》:“蚊虻噆(zǎn)膚,則通昔不寐矣。”(噆:叮。)⑤通“錯(cuò)”。交錯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弓人》:“老牛之角紾(tiǎn)而昔。”(紾:紋理粗糙。)⑥末尾;終瞭。《呂氏春秋·任地》:“孟夏之昔,殺三葉而獲大麥。”[昔昔]夜夜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昔昔夢為國君。”公:
①公正;公平。《呂氏春秋·去私》:“外舉不避仇,內舉不避親,祈黃羊可謂公矣。”②公共的;公傢的。陳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三書》:“二聖北狩之痛,蓋國傢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。”③公然;公開地。賈誼《論積貯疏》:“殘賊公行,莫之或止。”(殘賊:害。)④公傢,與“私”相對。《詩經·豳風· 七月》:“獻豜於公。”⑤通“功”。功勞。《詩經·小雅·六月》:“薄伐玁狁,以奏膚公。”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天子一位,公一位,侯一位,伯一位,子、男同一位。”又為諸侯的通稱。《禮記·喪服大記》:“公之喪,大夫俟練,士卒哭而歸。”(練:喪服。)⑦古代朝廷官階的第一級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太師、太傅、太保,是為三公。”後泛指朝中職掌權者。李白《行路難》:“漢朝公卿忌賈生。”⑧對男子的敬稱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公等遇雨,皆以失期,失期當斬。”⑨舊稱親屬中的尊長。1.稱祖父。《呂氏春秋·異用》:“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,孔子荷(hè)杖而問之曰:‘子之公不有恙乎?’搏杖而揖之,問曰:‘子之父母不有恙乎?’”(搏杖:扶杖。)2. 稱父親。《戰國策·魏策一》:“將行,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。”3.稱丈夫之父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奉事循公姥,進止敢自專?”(循:順從。姥:婆婆。)⑩稱雄性的禽獸。《齊民要術·作醬法》:“母蟹臍大,圓,竟服下,公蟹狹而長。”為:
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會:
(一) ①會合;匯合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謂之地中,天地之所合也,四時之所交也,風雨之所會也。”(地中:中心地帶。四時:四季。)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遷客騷人,多會於此。”②盟;盟會。特指古代諸侯國君聚會訂立盟約。《左傳·隱公八年》:“齊侯將平宋、衛,有會期。”(平:媾和。)③集會;聚會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暮春之初,會於會(kuài)稽山陰之蘭亭,修禊(xì)事也。”(禊:祭祀名。)李群玉《寄長沙許侍禦》:“三年文會許追隨。”④時機;機會。《論衡·命祿》:“適時遇會”。⑤領悟;理解。辛棄疾《水龍吟·登建康賞心亭》:“無人會,登臨意。”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其智深則其會遠。”⑥應當;應該;總歸要。李白《行路難》: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雲帆濟滄海。”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吾已失恩義,會不相從許。”⑦副詞。恰逢;適逢。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亦會楚、魏救至,秦兵遂罷,邯鄲復存。”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會天大雨,道不通。”(二)kuài [會計]1.年終結賬,泛指一般的結賬。《周禮·地官·舍人》:“歲終則會計其政。”(政:指財物出入。)2. 泛指管理、計算財物出入的工作。《孟子·萬章下》:“孔子嘗為委吏矣,曰:‘會計當而已矣。’”(嘗:曾經。委吏:管理倉庫的小官。當:出入數字相符。)昌:
①美善。嵇康《太師箴》:“治亂之源,豈無昌教!”②盛壯。《詩經·齊風·猗嗟》:“猗(yī)嗟昌兮,頎而長兮。”③興盛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君謹守之,下皆平正,國乃昌。”④通“菖”。菖蒲。皮日休《郢州孟亭記》:“蓋仲尼思文王,則嗜昌歜(chù)。”(歜:菖蒲根。)宰:
①古代官名。1. 百官之長。《禮記·表記》:“宰正百官。”2. 主掌某一專職的官員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乃命宰祝,循行犧牲。”(宰祝:主祭祀的官。)3.縣邑的長官。《左傳·定公五年》:“子泄為費宰。”②治理;主持。《晉書·苻堅載記》:“宰寧國以禮,治亂邦以法。”③屠殺牲畜。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烹羊宰牛且為樂,會須一飲三百杯。”④社宰。裡中社祭主持分配胙肉者。《史記·陳平世傢》:“平為宰,分肉食甚均。”⑤墳墓。《公羊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宰上之木拱矣。”時:
①季節;指四季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四時行焉。”②特指農時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。”③光陰;時光;時候。《呂氏春秋·首時》:“天不再與,時不久留。”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。南卓《羯(jié)鼓錄》:“黃幡繟亦知音,上嘗使人召之,不時至,上怒,絡繹遣使尋捕。”⑤時辰;時候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時。”⑥其時;當時。魏禧《大鐵椎傳》:“時座上有健啖者,貌甚寢。”(健啖:食量過人。寢:醜陋。)⑦機會;時機;時運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好從事而亟失時,可謂知乎?”《新唐書·武平一傳》:“時不再來,榮難人借。”(榮:榮華富貴。)⑧合時;應時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秋水時至,百川灌河。”⑨時代;時世。《呂氏春秋· 察今》:“世易時移,變法宜矣。”⑩時勢;時尚。朱慶餘《近試上張籍水部》:“妝罷低聲問夫婿:畫眉深淺入時無?”(11)副詞。用以表示時間。1.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,相當於“常常”、“經常”。韓愈《行難》:“聖人不世出,賢人不時出。”(不世:罕有。)2.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,相當於“有時”、“時而”。杜甫《自閬(làng)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》之三:“行色遞隱見,人煙時有無。”(12)通“伺(sì)”。等候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孔子時其亡也,而往拜之。”入:
①進入;由外面到裡面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入太廟,每事問。”②泛指進入某種境界。李白《王右軍》:“筆精妙入神。”③特指入朝為官。傅亮《為宋公求加贈劉前軍表》:“出征入輔,幸不辱命。”④接受;收入。《左傳·宣公元年》:“驟諫而不入。”(驟:屢次。)《新五代史·楚世傢》:“歲入萬計。”⑤上交;交納。《墨子·貴義》:“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。”⑥參加;加入。《戰國策·魏策一》:“入子之事者,吾為子殺之亡之。”⑦合於;相合;符合。朱慶餘《近試上張籍水部》:“畫眉深淺入時無?”(時:時髦。)⑧入聲。古漢語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種聲調。謁:
①告訴;陳述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臣請謁其故。”②告發;報告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楚之有直躬,其父竊羊而謁之吏。”(直躬:正直的人。)③請求。《左傳·昭公十六年》:“宣子謁諸鄭伯,子產弗與。”(諸:於。)④進見;拜見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欲謁上,恐見禽。”(見:被。禽:擒。)⑤名帖。把自己的姓名、籍貫、官爵和要說的事項寫成名片,進見時用。《史記·酈食其列傳》:“使者懼而失謁,跪拾謁。”⑥古代官名。掌管引進拜見者。杜佑《通典·禮七十四》:“謁者引司徒。”虛:
①大土山。《詩經·鄘風·定之方中》:“升彼虛矣,以望楚矣。”②廢墟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凡十三歲,社稷為虛。”③集市。柳宗元《童區(ōu)寄傳》:“去逾四十裡之虛所賣之。”④空虛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,拘於虛也。”⑤空著。《戰國策·齊策四》:“梁王虛上位。”⑥虛假。《楚辭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聽讒人之虛辭。”⑦副詞。徒然,白白地。李商隱《安定城樓》:“賈生年少虛垂涕。”(賈生:漢代賈誼。)⑧指清靜無欲的內心境界。《老子》第十五章:“致虛極,守靜篤。”懷:
①胸前;胸懷。《論語·陽貨》:“子生三年,然後免於父母之懷。”曹植《七哀詩》:“原為西南風,長逝入君懷。”②抱或揣在胸前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於是懷石遂自沉汨羅以死。”③懷孕。左延年《苦哉篇》:“五子遠鬥去,五婦皆懷身。”④包藏;隱藏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吾意久懷忿,汝豈得自由。”(自由:由自己。)《戰國策·魏策四》:“懷怒未發。”⑤思念。《詩經·周南·卷耳》:“嗟我懷人,寘彼周行。”(寘:放置。周行:大路。)⑥心意;心情。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:“所以遊目騁懷,足以極視聽之娛,信可樂也。”(信:確實。)⑦安撫。《淮南子·泰族》:“大足以容眾,德足以懷遠。”《左傳·僖公七年》:“懷遠以德。”⑧歸向;歸附。《舊唐書·賈敦頤傳》:“政化清靜,老幼懷之。”⑨賜予;贈送。《詩經·檜風·匪風》:“誰將西歸,懷之好音。”(好音:好消息。)待:
①等;等候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子姑待之。”②對待。《三國志· 吳書·吳主傳》:“吾待蜀不薄。”③依賴;倚仗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,不待爵祿而民從事,不待刑罰而民致死。”(上:君主。致死:效命。)④防禦;防備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今城郭不完,兵甲不備,不可以待不虞。”⑤須;需要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傳其人,不待告。”[待年]1.等待年長。陳壽《三國志·魏書·武帝紀》:“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,少者待年於國。”2.指女子待嫁。顏延年《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》:“爰自待年,金聲夙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