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焦寢忻無患,梁園去有因。”詩句出處:《四年冬以退居蒲之永樂,渴然有農夫》;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。
旭日開晴色,寒空失素塵。繞墻全剝粉,傍井漸消銀。 刻獸摧鹽虎,為山倒玉人。珠還猶照魏,璧碎尚留秦。 落日驚侵晝,餘光誤惜春。簷冰滴鵝管,屋瓦鏤魚鱗。 嶺霽嵐光坼,松暄翠粒新。擁林愁拂盡,著砌恐行頻。 焦寢忻無患,梁園去有因。莫能知帝力,空此荷平均。
|
【註釋】:
焦:
①物體燒焦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大旱,金石流,土山焦而不熱。”②酥;脆。周紫芝《五禽言·婆餅焦》:“婆餅欲焦新麥香。”③燒焦。《左傳·哀公二年》:“卜戰,龜焦。”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楚人一炬,可憐焦土。”④幹燥;幹枯。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寒暑雜至,五谷焦死。”《荀子·富國》:“既以伐其木,竭其原,而焦天下矣。”王維《苦熱》:“草木盡焦卷,川澤皆竭涸。”⑤焦急;煩躁。阮籍《詠懷》之六十三:“終身履薄冰,誰知我心焦。”葛洪《抱樸子·內篇·勤求》:“空自焦愁,無益於事。”⑥中醫指人體內的某些部位。《難經·三十一難》:“三焦者,水谷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”⑦西周初年國名,故治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附近。⑧春秋時晉邑名。故治在今河南省陜縣附近。寢:
①躺著休息。《論語·鄉黨》:“食不言,寢不語。”②睡覺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宰予晝寢。”③寢室;臥室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九十(歲)飲食不離寢。”④古代帝王的宗廟中,前殿供祭祀,稱“廟”;後殿藏先人衣冠,稱“寢”。合稱“寢廟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:“奕奕寢廟,君子作之。”⑤帝王陵墓上的正殿。《漢書·韋玄成傳》:“又園中各有寢、便殿。”⑥止;息。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三代之盛,至於刑錯兵寢者,其本末有序,帝王之極功也。”(錯:同“措”。放置不用。)⑦擱置。《漢書·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霍光寢其奏。”⑧相貌醜陋。《新唐書·鄭註傳》:“貌寢陋,不能遠視。”忻:
①啟發。《司馬法》:“善者,忻民之善,閉民之惡。”②喜悅;高興。用同“欣”。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薑原出野,見巨人跡,心忻然說,欲踐之。”無:
①沒有。跟“有”相對。陸遊《遊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。”②副詞。表示否定,相當於“不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民以此為教,則粟焉得無少,而兵焉得弱也?”③連詞。表示條件,相當於“無論”、“不論”。《詩經·魯頌·灃水》:“不小不大,從公於邁。”④通“毋”。不要。《古詩源·箜篌引》: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⑤非;不是。《管子·形勢》:“則國非其國,而民無其民也。”⑥語氣詞。用於疑問句末,表示疑問,相當於“否”。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:“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患:
①憂慮;擔憂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”②禍患;禍害。王粲《七哀詩》:“西京亂無象,豺虎方遘患。”(無象:無道。遘:同“構”。造成。)③疾病。柳宗元《愈膏肓賦》:“愈膏肓之患難。”又弊病。《商君書·算地》:“凡世主之患,用兵者不量力,治草萊者不度(duó)地。”(度:量長短。)④生病。《晉書·桓石虔傳》:“時有患瘧疾者。”梁:
①[名]橋。《詩經·大雅·大明》:“造舟為~。”②[名]魚梁。形似橋的捕魚小堤。柳宗元《鈷潭西小丘記》:“為魚~。”③[名]屋梁。杜甫《江村》:“自來自去~上燕,相親相近水中鷗。”④[名]古代國名。在陜西韓城南面。《左傳·僖公十九年》:“秦遂取~。”園:
①種植果樹的地方。《墨子·非攻上》:“今有一人,入人園圃,竊其桃李。”又泛指種植樹木蔬菜的地方。《詩經·鄭風·將仲子》:“將仲子兮,無逾我園。”(將qiāng:希望。)《淮南子·說山》:“園有螫蟲,藜藿為之不采。”②帝王貴族遊樂休息的地方。《呂氏春秋·重已》:“昔先聖王之為苑囿園池也,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。”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》卷四:“於是帝族王侯、外戚公主……爭修園宅,互相誇競。”③帝王之傢的墓地。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追尊淮南王為厲王,置園復如諸侯儀。”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捷悟》:“方欲共獎王室,修復園陵。”去:
(一)①離開。《詩經·魏風·碩鼠》:“逝將去女,適彼樂土。”②距離。《谷梁傳·莊公三十二年》:“梁丘在曹邾之間,去齊八百裡。”③失去;失掉。孟雲卿《悲哉行》:“孤兒去慈親,遠客喪主人。”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一:“郡縣守巡各至,問所失,吏部曰:‘吾傢無一物,獨去破氈具一床耳。’”④除去;舍棄;丟棄。《左傳·隱公六年》:“見惡,如農夫之務去草焉。”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何有去聖人之道,舍先王之法,而從夷狄之教,以求福利也。”⑤婉稱去世;死亡。古詩《孤兒行》:“居生不樂,不如早去,下從地下黃泉。”⑥往;到。辛棄疾《摸魚兒》:“休去倚危欄,斜陽正在、煙柳斷腸處。”⑦過去的;從前的。《新語·至德》:“斯乃去事之戒,來事之師也。”⑧助詞。用於形容詞後,相當於“啊”、“瞭”。白居易《鹽商婦》:“綠鬟富去金釵多,皓腕肥來銀釧窄。”(綠鬟: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。)⑨去聲。漢語四聲之一。⑩往;到……去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卿可去成婚。”李白《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一為遷客去長沙,西望長安不見傢。”(遷客: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。)(11)通“驅”。驅逐。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三去之馀,獲其雄狐。” (二)jǔ 收藏。《左傳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紡焉以度而去之。”(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。)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龍亡而漦在,櫝而去之。”(漦lí:涎沫。櫝dú:放在木匣中。)這個意義後來寫作“弆”。有:
(一)①與“無”相對。1. 表示占有、具有、領有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陳文子有馬十乘(shèng)。”(乘:四匹。)諸葛亮《草廬對》:“孫權據有江東。”2.表示存在。曹丕《雜詩》:“西北有浮雲,亭亭如車蓋。”3. 表示發生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天下有變,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、洛。”②豐收。儲光羲《觀競渡》:“能令秋大有,鼓吹遠相催。”③表示不定指。跟“某”相近。李白《菩薩蠻》:“暝色入高樓,有人樓上愁。”④助詞。1. 多用於朝代名稱的前面。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有周不顯,帝命不時。”2. 用於形容詞前面。《詩經·鄭風·女曰雞鳴》:“明星有爛。”(爛:燦爛。) (二)yòu 通“又”。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。”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三十有七年,親巡天下。”因:
①憑借;依靠。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為高必因丘陵,為下必因川澤。”《國語·鄭語》:“(謝西)其民沓貪而忍,不可因也。”②繼續;沿襲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千乘(shèng)之國,攝乎大國之間,加之以師旅,因之以饑饉(jǐn),由也為之,比(bì)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”(乘:一車四馬。攝:夾處。饑饉:荒年。比:等到。方:義方。)《漢書·循吏傳》:“光因循守職,無所改作。”(光:霍光。循:遵循。)③原因;緣由。鄒陽《獄中上梁王書》:“無因而至前也。”④因緣。寒山《詩三百五首》之二百三十八:“唯作地獄滓,不修正直因,忽然無常到,定知亂紛紛。”(無常:傳說為陰曹索命的鬼。)⑤介詞。1. 表示事情發生的原因。相當於“因為”、“由於”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因前使絕國功,封騫博望侯。”2. 表示行為的條件。相當於“通過”。《鹽鐵論·論儒》:“孔子適衛,因嬖(bì)臣彌子瑕以見衛夫人,子路不悅。”(嬖:被寵愛。)3.表示行為的根據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。”4. 表示順應情勢。《警世通言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》:“因風吹火,用力不多。”⑥連詞。連接短語或句子,表示順承。“於是”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秦軍解,因大破之。”(解:松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