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香露團百草,紫梨分萬株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裴騰》;是唐朝詩人李頎的作品。
養德為眾許,森然此丈夫。放情白雲外,爽氣連虯須。 衡鏡合知子,公心誰謂無。還令不得意,單馬遂長驅。 桑野蠶忙時,憐君久踟躊。新晴荷卷葉,孟夏雉將雛。 令弟為縣尹,高城汾水隅。相將簿領閑,倚望恒峰孤。 香露團百草,紫梨分萬株。歸來授衣假,莫使故園蕪。 |
【註釋】:
香:
①氣味芳美。與“臭”相對。辛棄疾《西江月》:“稻花香裡說豐年。”②香美;香甜。曹松《鐘陵寒食日郊外閑遊》:“杏子粥香如冷餳(xíng)。”(餳:糖稀。)③香料。李清照《風凰臺上憶吹簫》:“香冷金猊,被翻紅浪。”④特指用香料制成的細條。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三回:“早有仆婦送上兩束香來。張老上瞭香,磕瞭頭。”⑤對人和事物的美稱。李嘉祐《廣陵送林宰》:“清政過前哲,香名達至尊。”(前哲:前賢。至尊:天子。)⑥指與女性有關的事物。也代指少女。李清照《永遇樂》:“來相召,香車寶馬,謝他酒朋詩侶。”露:
①露水。《詩經·召南·行露》:“畏行多露。”白居易《暮江吟》:“露似真珠月似弓。”引申為潤澤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覆露萬民。”②露天;在屋外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太倉之粟,陳陳相因,充溢露積於外,至腐敗不可食。”(太倉:京都谷倉。陳:指陳舊的谷物。因:積壓。)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草行露宿,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。”③顯露;泄露。《論衡·對作》:“文露而旨直。”《後漢書·蔡邕傳》:“事遂漏露。”④敗壞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入其境,其田疇穢,都邑露。”⑤羸弱;疲憊。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於是乎節宣其氣,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。”(湫底:閉塞不通。)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諸侯見齊之罷露,君臣之不親,舉兵而伐之。”⑥通“輅”。車子。《史記·楚世傢》:“昔我先王熊繹,辟在荊山,蓽露藍蔞,以處草莽。”(辟:避。藍蔞:衣服破舊。)團:
①圓;圓的。《墨子·經下》:“鑒團景(yǐng)一。”(鑒:同“鏡”。景:古“影”字。一:指光聚於一。)②圓形的東西;球形的物品。許渾《送惟素上人歸新安》:“尋雲策藤杖,向日依蒲團。”《東京夢華錄 ·端午》:“粽子,白團……”③團弄;搓揉(泥、面等)。李白《上雲樂》:“女媧(wā)戲黃土,團作愚下人。”《齊民要術·造神曲並酒》:“團曲之人,皆是童子小兒。”④圍繞;環繞。陸遊《小集》:“兒曹娛老子,團坐說豐穰。”⑤聚集;會合。顏延之《應詔觀北湖田收》:“陽陸團精氣,陰谷曳寒煙。”⑥軍隊的編制單位。歷代兵制,設團的情況不一,隸屬不同,人數多少有別。《隋書 · 禮儀志三》:“又步卒八十隊分為四團,團有偏將一人。”《新唐書·兵志》:“士以三百人為團,團有校尉。”⑦猜測;估計。晁元禮《少年遊》:“眼來眼去又無言,教我怎生團。”⑧量詞。用於成團的東西。《宋史·外國傳·回鶻(hú)》:“回鶻本匈奴之別裔……乾德二年,遣使貢玉百團,琥珀四十斤。”⑨宋代對集中的商肆的稱呼。耐得翁《都城紀勝·諸行》:“又有名為團者,如城南之花團,泥路之青果團,江幹之鯗團,後市街之柑子團是也。”百:
①數詞。十的十倍。《漢書·律歷志上》:“紀於一,協於十,長於百。”(紀:記數。協:合。長:增多。)②指虛數,眾多的。曹操《步出夏門行·觀滄海》:“樹木叢生,百草豐茂。”草:
①草本植物的總稱。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狀》:“是歲大旱,野無草。”(是歲:這年。)②未開墾過的荒地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。”(厚民產:增加人民的財產。)③粗劣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傢》:“以惡草具進楚使。”④創始;起稿。《南史·蔡景歷傳》:“召令草檄,景歷援筆立成。”⑤底稿;稿子。杜甫《晚出左掖》:“避人焚諫草,騎馬欲雞棲。”⑥漢字形體的一種。陸遊《作字》詩:“書成半行草,眼倦正昏花。”⑦雌性的(傢畜)。《三國志·魏書·杜畿傳》:“漸課民畜牸牛,草馬,下逮雞豚犬豕。”[草草]憂慮勞神貌。《詩經·小雅·巷伯》:“勞人草草。”(勞:憂。)分:
(一)①分開;劃分。與“合”相對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分國以為五鄉,鄉為之師;分鄉以為五州,州為之長。”(國:都城。)②從主體分出的部分;分支。《元史·順宗紀五》:“立中書分省於濟寧。”(中書省:中央總管國傢政事的機關。濟寧:在山東省。)③分成;分出。《韓非子·顯學》:“故孔墨之後,儒分為八,墨離為三,取舍相反不同。”④離開;分散。《莊子·漁父》:“嗚呼!遠哉,其分於道也。”⑤分配;給與。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廣廉,得賞賜輒(zhé)分其麾(huī)下,飲食與士共之。”(輒:總是。麾下:部下。)⑥分擔;分享。揚雄《解嘲》:“分人之祿。”《三國志·吳書·陸瑁傳》:“陳國陳融……等皆單貧有志,就瑁遊處,瑁割少分甘,與同豐約。”(割:分給。約:節儉。)⑦區分;辨別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周與蝴蝶必有分矣。”⑧量詞。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大禹聖者,乃惜寸陰,至於眾人,當惜分陰。” (二)fèn ①名分;職分。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故禮達而名定。”②資質;資歷。況周頤《蕙風詞話》卷一:“性靈關天分,書卷關學歷。”③福分;緣分。劉禹錫《寄樂天》:“幸免如斯分非淺,祝君長詠夢熊詩。”④情分;關系或感情。《北齊書·封孝琬傳》:“晚相逢遇,分好遂深。”⑤料想。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附蘇武》:“自分已死久矣。”⑥甘心;服氣。李肩吾《清平樂》:“燕子可憐人去,海棠不分春寒。”萬:
[萬俟(qí)]復姓。株:
①露出地面的樹根。《韓非子·五蠹(dù)》:“田中有株,兔走觸株,折頸而死。”(五蠹:五害。走:跑。)②泛指草木。《易林·觀之巽》:“澤枯無魚,山童無株。”(童:禿。)③牽連;連累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,不敢復有株治。”(治:懲處。)④量詞。用於樹木,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成都有桑八百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