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南溟吞越絕,極望碧鴻濛。”詩句出處:《登蒲澗寺後二巖三首》;是唐朝詩人李群玉的作品。
五仙騎五羊,何代降茲鄉。澗有堯年韭,山餘禹日糧。 樓臺籠海色,草樹發天香。浩嘯波光裡,浮溟興甚長。 行盡崎嶇路,驚從汗漫遊。青天豁眼快,碧海醒心秋。 便欲尋河漢,因之犯鬥牛。九霄身自致,何必遇浮丘。 南溟吞越絕,極望碧鴻濛。龍渡潮聲裡,雷喧雨氣中。 趙佗丘壟滅,馬援鼓鼙空。遐想魚鵬化,開襟九萬風。 |
【註釋】:
溟:
①細雨迷蒙。常疊用。張泌《春江雨》:“雨溟溟,風零零,老松瘦竹臨煙汀。”(汀:水邊平灘。)②海。元稹《俠客行》:“此客此心師海鯨,海鯨露背橫滄溟。”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山崩溟海竭。”③幽深。《柏子潭》:“絕壑溟沉古隧長。”[溟濛]1.小雨的樣子。張昱《船過臨平湖》:“隻因一霎溟閈雨,不得分明看好山。”2.迷茫不清;昏暗。蘇曼殊《斷鴻零雁記》第十六章:“餘在月色溟閈之下,凝神靜觀其臉,橫雲斜月,殊勝端麗。”吞:
①整個咽下。《楚辭·天問》:“一蛇吞象,厥大何如?”(厥:其。)②隱忍。《後漢書·曹節傳》:“群公卿士,杜口吞聲,莫敢有言。”《南史·王藻傳》:“其人雖眾,然皆患彰遐邇,事隔天朝,故吞言咽理,無敢論訴。”(彰遐邇:遠近都知道。)③消滅;侵占。賈誼《過秦論上》:“吞二周而亡諸侯。”④容納;包容。司馬相如《子虛賦》:“吞若雲夢者八九。”(雲夢:古藪澤名。)薛能《黃河》:“九曲終柔勝,常流可暗吞。”(柔勝:以柔獲勝。指雖然曲折,終能向前。)越:
(一)①度過;經過。《韓非子·定法》:“穰侯越韓魏而東攻齊。”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俱興。”(明年:第二年。)②超過;超越。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越職逾法,以取名譽。”③遠;遠離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聞君不撫社稷而越在他竟。”(撫:撫治。社稷:指國傢。竟:同“境”。)④迂闊;不切實際。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越哉,臧孫之為政也!”⑤昂揚。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扣而聆之,南聲函胡,北音清越。”(函胡:含糊;模糊。)⑥宣揚。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宣其德行,順其憲則,使越於諸侯。”(憲:法。)⑦離散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精神勞則越。”⑧墜落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射其左,越於車下。”⑨搶奪;劫奪。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七:“而內地敚攘越貨、亡命鬥狠之事,無一不出於花門。”(敚:同“奪”,劫奪。花門:指妓院。)⑩周代諸侯國。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。”(11)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名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南撫夷越。”因其部落眾多,也稱“百越”(或“百粵”)。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:“南定百越。” (二)huó 瑟底的小孔。《呂氏春秋·適音》:“清廟之瑟,朱弦而疏越。”絕:
①斷;截斷。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:“楚發兵絕吳兵之後,不得歸。”②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今滕絕長補短,將五十裡也。”引申為斷絕。《論語·堯曰》:“繼絕世,舉逸民。”《抱樸子·交際》:“乃發憤著論,杜門絕交。”又特指氣絕身亡。《呂氏春秋·知接》:“蒙衣袂而絕乎壽宮。”③橫度;穿過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絕江河。”(假:借助。楫:槳。)《呂氏春秋·悔過》:“今行數千裡,又絕諸侯之地以襲國,臣不知其可也。”④極;非常。《史記·呂不韋列傳》:“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。”又特指極遙遠的。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因前使絕國功,封騫博望侯。”(騫:張騫。)又指極好的,獨一無二的。《漢書·敘傳上》:“逢蒙絕技於弧矢。”(逢蒙:古代善於射箭的人。弧:弓。)《後漢書·班彪傳附班固》:“此六子者,皆有殊行絕才。”[絕頂]1. 山的最高峰。杜甫《望嶽》: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。”(會當:定當。)2. 非常的。極:
①正梁;脊檁。《莊子·則陽》:“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。”②頂點;終極。李賀《秦王飲酒》:“秦王騎虎遊八極。”又達到頂點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感極而悲者矣。”《呂氏春秋·制樂》:“聖人所獨見,眾人焉知其極。”③窮盡;到極點。《徐霞客遊記·黔遊日記一》:“各極其趣。”④最高的;最終的。曾鞏《荔枝錄》:“一品紅,言於荔枝為極品也。”⑤標準。葉適《上寧宗皇帝札子》:“臣聞治國以和為體,外事以和為極。”(和:和諧。)⑥副詞。最;非常。《史記·遊俠列傳》:“自是之後,為俠者極眾。”《論衡·本性》:“徒謂中人,不能極善極惡也。”⑦通“亟”。急。《荀子·賦》:“出入甚極,莫知其門。”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隨其天資而安之不極。”望:
①遠望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。”(轍:車轍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親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”③聲望;名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聞令望。”④有聲望的人或物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國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責怪。《新唐書·劉漢宏傳》:“漢宏恨賞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望於山川。”⑦農歷每月十五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予猶記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陽”。仰視;遠視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嘆。”(若:海神名。)碧:
①青綠色的玉石。《莊子·外物》:“萇弘死於蜀,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。”②青綠色。宋·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。”鴻:
(一)①鴻鵠;即天鵝。《管子·戒》:“今夫鴻鵠春北而秋南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。”②鴻雁;大雁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於泰山,或輕於鴻毛。”③借指書信。許自昌《水滸記·感憤》:“望風懷想,引領臨歧,喜接鴻鱗。”④大。張居正《辛未會試程策》之二:“大小相維,鴻纖具備。”(維:連結。纖:細小。)劉禹錫《陋室銘》:“談笑有鴻儒。”⑤洪水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禹有功,抑下鴻,辟除民害逐共工。”(禹、共工:皆上古人名。抑:遏止。辟:摒除。)⑥強盛。《呂氏春秋·執一》:“五帝以昭,神農以鴻。” (二)hòng [鴻蒙]渾沌未開之時。《莊子·在宥》:“雲將東遊,過扶搖之枝,而適遭鴻蒙。”[鴻洞]空幻無邊的樣子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古未有天地之時,惟象無形……澒濛鴻洞,未知其門。”鰲:
傳說中海裡能負山的大龜或大鱉。杜甫《送重表侄王殊評事使南海》:“安能陷糞土,有志乘鯨鰲。”[鰲頭]巨鰲的頭。唐宋時代,皇帝殿前的臺階上刻有一隻鰲,眾官朝見皇帝時,要立在臺階正中,所以稱入翰林院為“上鰲頭”。後也稱在科舉考試中狀元及第者為“獨占鰲頭。”葉適《蔡尚書挽詞》之一:“總角都鰲頭,老生甘伏膺。”(總角:少年。伏:通“服”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