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暫悅丘中賞,還希物外蹤。

    “暫悅丘中賞,還希物外蹤。”詩句出處:《夏晚九成宮呈同僚》;是唐朝詩人李嶠的作品。

    碣館分襄野,平臺架射峰。英藩信煒燁,勝地本從容。
    林引梧庭鳳,泉歸竹沼龍。小軒恒共處,長坂屬相從。
    野席蘭琴奏,山臺桂酒醲。一枰移晝景,六著盡宵鐘。
    枚藻清詞律,鄒談耀辯鋒。結歡良有裕,聯采愧無庸。
    暫悅丘中賞,還希物外蹤。風煙遠近至,魚鳥去來逢。
    月澗橫千丈,雲崖列萬重。樹紅山果熟,崖綠水苔濃。
    願以西園柳,長間北巖松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暫:

    ①短時間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暫勞永逸。”②副詞。表示時間。1. 表示權宜性的。相當於“暫且”、“姑且”。李白《對月獨酌》:“暫伴月將影,行樂須及春。”(將:與。)2. 表示不常有的。相當於“偶爾”或“突然”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如聽仙樂耳暫明。”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(李)廣詳(yáng)死,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,廣暫騰而上胡兒馬。”(詳:通“佯”。假裝。)3. 初;剛。庾信《春賦》:“玉管初調,鳴弦暫撫。”

    悅:

    ①高興;愉快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吳起不悅。”又使愉快。②悅服。《新唐書·柏耆傳》:“眾乃信悅。”③愛;愛慕。《新五代史·唐閔敬皇後劉氏傳》:“既笄(jī),甚有色,莊宗悅之。”(笄:女子成年。)

    丘:

    ①自然形成的小土山;土堆。《尚書· 禹貢》:“是降丘宅土。”(於是從山丘下到平地定居。)②墳墓。常“丘墓”、“丘隴”連用。《漢書·劉向傳》:“黃帝葬於橋山,堯葬濟陰,丘隴皆小。”③廢墟。《楚辭·九章·哀郢》:“曾不知夏之為丘兮。”④量詞。用土埂分隔成塊的水田,一塊叫一丘。⑤大。《孫子 ·作戰》:“丘牛大車,十去其六。”⑥空。《後漢書·龐參傳》:“故縣丘城,可居者多。”

    中:

    (一)①中間。《墨子·經上》:“中,同長也。”(同長:同樣長的半徑。)柳宗元《天說》:“渾然而中處者,世謂之元氣。”②內;在一定的范圍內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國中無偽。”《考工記·巨人》:“國中九經九緯。”③位置、等級在高下或兩端之間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塗遇東郭先生。”(塗:同“途”。)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黃金為上,白金為中,赤金為下。”④正;適中。《禮記·玉藻》:“頭頸必中。”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湯執中。”(湯:殷商國君。)⑤宜於;合於。《史記·外戚世傢》:“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,斥出歸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適合。《呂氏春秋·懷寵》:“必中理,然後說。”《荀子·賦篇》:“圓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②誣蔑;誣蔑別人使受損害。《漢書·何武傳》:“顯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顯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

    賞:

    ①獎勵;賞賜;獎賞。與“罰”相對。《墨子·尚同下》:“善人賞而暴人罰,則國必治。”②賞賜或獎賞的東西。《宋史·張浚傳》:“聞賊以重賞購吾首。”③贈送;贈予。《淮南子·說林》:“毋賞越人章甫,非其用也。”(章甫:帽子。)④褒揚;贊賞。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夫事君者諫過而賞善。”⑤欣賞;玩賞;遊賞。陶潛《移居》:“奇文共欣賞,疑義相與析。”

    還:

    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復原位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還,入於鄭,鄭伯將享之。”(鄭伯:指鄭文公。享:設宴招待。)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還軍霸上。”②恢復。《魏書·顯祖紀》:“諸非勞超遷者,亦各還初。”(勞:功勞。遷:晉升。)③交還;歸還。《荀子·堯問》:“然而吾所執贄而見者十人,還贄而見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納。杜甫《歲晏行》:“割慈忍愛還租庸。”(庸:抵償勞役的佈帛。)④顧;回頭。潘嶽《傷弱子辭》:“還眺兮墳瘞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瘞:埋葬物。)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疾步數還顧。”⑤償還。江淹《恨賦》:“裂帛系書,誓還漢恩。”(系:綁。書:信。)⑥通“環”。環繞。陳亮《念奴嬌·登多景樓》:“危樓還望,嘆此意,今古幾人曾會。”⑦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還廬樹桑。”(廬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轉。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大夫種(zhǒng)勇而善謀,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種:指越大夫文種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則舜禹還至,王業還起。”③輕盈快捷的樣子。《詩經·齊風·還》:“子之還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間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詞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詩:“亂離還奏樂,漂泊且聽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: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嚴大夫》詩:“殊方又喜故人來,重鎮還須濟世才。”

    希:

    ①稀少。後作“稀”。韓愈《答李翊書》:“有志乎古者希矣。”②觀望。後作“睎”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知慧之人,希主好惡。”(知:同“智”。)③仰慕。左思《詠史》之三:“吾希段幹木,偃息藩魏君。”④企求;希望。《世說新語·假譎》:“何敢希汝比?”

    物:

    ①雜毛牛。《詩經·小雅·無羊》:“三十維物,爾牲則具。”②客觀存在的物體。《莊子·天地》:“天地雖大,其化均也;萬物雖多,其治一也。”③特指物產。《晉書·顧榮傳》:“故國安物阜,以義成俗。”(阜:豐富。)④與“我”相對的物和人;眾人。《水經註·洛水》:“既神遊自得,不與物之”。江淹《雜體詩·雜述》:“物我俱忘懷。”⑤指外界環境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⑥辨識,察看。《周禮·地官·艸人》:“則物其地,圖而授之。”[物議]眾人的議論,多指非議。《南史·謝靈運傳附謝幾卿》:“二人意相得……不屑物議。”

    物外:

    世外,超脫於世事之外。《晉書·單道開傳》:“獨處茅茨,蕭然~~。”

    外:

    ①疏遠。《周易·泰》:“內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長(zhǎng),小人道消也。”(內:親近。長:增長。消:減少。)《韓非子·愛臣》:“此君人者所外也。”(君人者:國君。)②外邊;外部。與“內”相對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則無法傢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恒亡。”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內惑於鄭袖,外欺於張儀。”③外表。《法言·修身》:“其為外也肅括。”④其他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外人稱夫子好辯,敢問何也?”⑤不正規的;非正式的。《論衡·案書》:“《國語》、《左氏》之外傳也。”⑥排除;除去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外此,其餘無足利矣。”⑦稱父系之外的親屬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母之考為外王父。”

    蹤:

    ①蹤跡。《漢書·揚雄傳》:“躡三皇之高蹤。”②痕跡;事跡。靈一《靜林精舍》:“靜林西路遠,蕭帝有遺蹤。”(靜林:寺名。)③追隨;跟蹤。《新唐書·桓彥范傳》:“如普思等方伎猥下,安足繼蹤前烈。”


    上一篇:南溟吞越绝,极望碧鸿濛。

    下一篇:徒怜野心旷,讵恻浮年小。
  • 暂悦丘中赏,还希物外踪。

    “暂悦丘中赏,还希物外踪。”诗句出处:《夏晚九成宫呈同僚》;是唐朝诗人李峤的作品。

    碣馆分襄野,平台架射峰。英藩信炜烨,胜地本从容。
    林引梧庭凤,泉归竹沼龙。小轩恒共处,长坂属相从。
    野席兰琴奏,山台桂酒醲。一枰移昼景,六著尽宵钟。
    枚藻清词律,邹谈耀辩锋。结欢良有裕,联采愧无庸。
    暂悦丘中赏,还希物外踪。风烟远近至,鱼鸟去来逢。
    月涧横千丈,云崖列万重。树红山果熟,崖绿水苔浓。
    愿以西园柳,长间北岩松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暂:

    ①短时间。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暂劳永逸。”②副词。表示时间。1. 表示权宜性的。相当于“暂且”、“姑且”。李白《对月独酌》:“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”(将:与。)2. 表示不常有的。相当于“偶尔”或“突然”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如听仙乐耳暂明。”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(李)广详(yáng)死,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,广暂腾而上胡儿马。”(详:通“佯”。假装。)3. 初;刚。庾信《春赋》:“玉管初调,鸣弦暂抚。”

    悦:

    ①高兴;愉快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吴起不悦。”又使愉快。②悦服。《新唐书·柏耆传》:“众乃信悦。”③爱;爱慕。《新五代史·唐闵敬皇后刘氏传》:“既笄(jī),甚有色,庄宗悦之。”(笄:女子成年。)

    丘:

    ①自然形成的小土山;土堆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“是降丘宅土。”(于是从山丘下到平地定居。)②坟墓。常“丘墓”、“丘陇”连用。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黄帝葬于桥山,尧葬济阴,丘陇皆小。”③废墟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曾不知夏之为丘兮。”④量词。用土埂分隔成块的水田,一块叫一丘。⑤大。《孙子 ·作战》:“丘牛大车,十去其六。”⑥空。《后汉书·庞参传》:“故县丘城,可居者多。”

    中:

    (一)①中间。《墨子·经上》:“中,同长也。”(同长:同样长的半径。)柳宗元《天说》:“浑然而中处者,世谓之元气。”②内;在一定的范围内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国中无伪。”《考工记·巨人》:“国中九经九纬。”③位置、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。《列子·力命》:“中涂遇东郭先生。”(涂:同“途”。)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金有三等,黄金为上,白金为中,赤金为下。”④正;适中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头颈必中。”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汤执中。”(汤:殷商国君。)⑤宜于;合于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,斥出归之。” (二)zhòng ①符合;适合。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:“必中理,然后说。”《荀子·赋篇》:“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。”②诬蔑;诬蔑别人使受损害。《汉书·何武传》:“显怒,欲以吏事中商。”(显、商:人名。)③遭受;感受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亦中病。”

    赏:

    ①奖励;赏赐;奖赏。与“罚”相对。《墨子·尚同下》:“善人赏而暴人罚,则国必治。”②赏赐或奖赏的东西。《宋史·张浚传》:“闻贼以重赏购吾首。”③赠送;赠予。《淮南子·说林》:“毋赏越人章甫,非其用也。”(章甫:帽子。)④褒扬;赞赏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夫事君者谏过而赏善。”⑤欣赏;玩赏;游赏。陶潜《移居》:“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。”

    还:

    (一)①返回;回到原地或恢复原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成公如楚,还,入于郑,郑伯将享之。”(郑伯:指郑文公。享:设宴招待。)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还军霸上。”②恢复。《魏书·显祖纪》:“诸非劳超迁者,亦各还初。”(劳:功劳。迁:晋升。)③交还;归还。《荀子·尧问》:“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,还贽而见者三十人。”也指交纳。杜甫《岁晏行》:“割慈忍爱还租庸。”(庸:抵偿劳役的布帛。)④顾;回头。潘岳《伤弱子辞》:“还眺兮坟瘗(yì),草莽莽兮木森森。”(瘗:埋葬物。)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疾步数还顾。”⑤偿还。江淹《恨赋》:“裂帛系书,誓还汉恩。”(系:绑。书:信。)⑥通“环”。环绕。陈亮《念奴娇·登多景楼》:“危楼还望,叹此意,今古几人曾会。”⑦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还庐树桑。”(庐:房舍。) (二)xuán ①旋转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大夫种(zhǒng)勇而善谋,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,以得其志。”(种:指越大夫文种。玩:玩弄。)②立即;迅速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如是则舜禹还至,王业还起。”③轻盈快捷的样子。《诗经·齐风·还》:“子之还兮,遭我乎峱(náo)之间兮。”(峱:古山名。) (三)hái 副词。①仍;尚。杜甫《泛江》诗:“乱离还奏乐,漂泊且听歌。”②再;又。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: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③更。杜甫《奉待严大夫》诗:“殊方又喜故人来,重镇还须济世才。”

    希:

    ①稀少。后作“稀”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有志乎古者希矣。”②观望。后作“睎”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知慧之人,希主好恶。”(知:同“智”。)③仰慕。左思《咏史》之三:“吾希段干木,偃息藩魏君。”④企求;希望。《世说新语·假谲》:“何敢希汝比?”

    物:

    ①杂毛牛。《诗经·小雅·无羊》:“三十维物,尔牲则具。”②客观存在的物体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天地虽大,其化均也;万物虽多,其治一也。”③特指物产。《晋书·顾荣传》:“故国安物阜,以义成俗。”(阜:丰富。)④与“我”相对的物和人;众人。《水经注·洛水》:“既神游自得,不与物之”。江淹《杂体诗·杂述》:“物我俱忘怀。”⑤指外界环境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⑥辨识,察看。《周礼·地官·艸人》:“则物其地,图而授之。”[物议]众人的议论,多指非议。《南史·谢灵运传附谢几卿》:“二人意相得……不屑物议。”

    物外:

    世外,超脱于世事之外。《晋书·单道开传》:“独处茅茨,萧然~~。”

    外:

    ①疏远。《周易·泰》:“内君子而外小人,君子道长(zhǎng),小人道消也。”(内:亲近。长:增长。消:减少。)《韩非子·爱臣》:“此君人者所外也。”(君人者:国君。)②外边;外部。与“内”相对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,故内惑于郑袖,外欺于张仪。”③外表。《法言·修身》:“其为外也肃括。”④其他的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外人称夫子好辩,敢问何也?”⑤不正规的;非正式的。《论衡·案书》:“《国语》、《左氏》之外传也。”⑥排除;除去。《淮南子·精神》:“外此,其余无足利矣。”⑦称父系之外的亲属。《尔雅·释亲》:“母之考为外王父。”

    踪:

    ①踪迹。《汉书·扬雄传》:“蹑三皇之高踪。”②痕迹;事迹。灵一《静林精舍》:“静林西路远,萧帝有遗踪。”(静林:寺名。)③追随;跟踪。《新唐书·桓彦范传》:“如普思等方伎猥下,安足继踪前烈。”


    上一篇:南溟吞越绝,极望碧鸿濛。

    下一篇:徒怜野心旷,讵恻浮年小。

  • 上一篇:南溟吞越绝,极望碧鸿濛。

    下一篇:徒怜野心旷,讵恻浮年小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