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徒憐野心曠,詎惻浮年小。”詩句出處:《早發古竹館》;是唐朝詩人李嶠的作品。
合沓巖嶂深,朦朧煙霧曉。荒阡下樵客,野猿驚山鳥。 開門聽潺湲,入徑尋窈窕。棲鼯抱寒木,流螢飛暗筱。 早霞稍霏霏,殘月猶皎皎。行看遠星稀,漸覺遊氛少。 我行撫軺傳,兼得傍林沼。貪玩水石奇,不知川路渺。 徒憐野心曠,詎惻浮年小。方解寵辱情,永托累塵表。
|
【註釋】:
徒:
①步行。袁宏道《滿井遊記》:“風力雖尚勁,然徒步則汗出浹背。”《周易·賁》:“舍車而徒。”②步兵。《書·武成》:“前徒倒戈。”(前:前面。)③服勞役的犯人。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今發徒隸而作之。”④服徭役的百姓。《新唐書·閻立德傳》:“領徒四萬治京城。”⑤弟子;門徒。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予未得為孔子徒也。”⑥同夥;同一類人。韓愈《師說》:“郯子之徒,其賢不及孔子。”⑦泛指某一類人(多指壞人)。白居易《紫藤》:“先柔後為害,有似諛佞徒。”⑧罪刑之一。即徒刑(使服勞役)。《新唐書·刑法志》:“用刑有五……三曰徒。”⑨空;一無所有。《爾雅 · 釋訓》:“暴虎,徒搏也。”⑩副詞。1.徒然;白白地。《清稗類鈔·馮婉貞》:“徒糜彈藥,無益吾事。”陸機《文賦》:“言徒靡而弗華。”(靡:美。華:光彩。)2. 隻;僅僅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王徒好其言,不能用其實。”憐:
①憐憫;同情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(漢王)身居項王掌握中數(shuò)矣,項王憐而活之。”②愛;憐愛。韓愈《履霜操》:“母生眾兒,有母憐之。獨無母憐,兒寧不悲!”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:“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?”野:
①郊外。《詩經 · 邶風 · 燕燕》:“之子於歸,遠送於野。”②田野;原野。杜甫《旅夜書懷》:“星垂平野闊,月湧大江流。”③朝廷之外;民間。與“朝”相對。指不在朝,不當政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。”④非人工畜養或培植的(動植物)。李白《訪戴天山道士不遇》詩:“野竹分青靄。”(青靄:山中雲氣。)⑤粗鄙;野蠻。《說苑·修文》:“小人失之野,救野莫如敬。”⑥質樸;缺乏文采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質勝文則野。”野心:
①放縱的心性。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“諺曰:狼子~~。”②非分的欲望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故有~~者,不可借便勢,有愚質者,不可與利器。”③隱逸閑散的心念。白居易《詔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》:“~~常怕鬧,傢口莫愁饑。”心:
①心臟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心者,五臟之主也。”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心之官則思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夫民慮之於心,而宣之於口。”③掛懷;關心。唐順之《與呂沃洲巡按書》:“兩公者,一日居乎其位,一日心乎其民者也。”(乎:於。)④中央;中心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湖月生湖心。”⑤星宿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《呂氏春秋·季夏》:“季夏之月,日在柳,昏心中,旦尾中。”[心腹]1.要害之處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龐統法正傳》:“而敵傢數道並進,已入心腹。”2. 親信的人。曠:
①明朗;光明。《易林·明夷之恒》:“曠然大通,復更生活。”②空闊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其下平曠,有泉側出。”袁枚《祭妹文》:“羊山曠渺,南望原隰,西望棲霞,風雨晨昏,羈魂有伴,當不孤寂。”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。”(儼然:整齊。)特指寬闊之處。張說《嶽州山城》:“東曠迎朝邑,西樓引夕陰。”③開朗;曠達。《後漢書· 竇融傳》:“曠若發矇。”(發矇:使瞎子睜開眼。)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登斯樓也,則有心曠神怡,寵辱偕忘。”(偕:一並。)④間隔。孟浩然《傢園臥疾畢太祝曜見尋》:“伏枕舊遊曠,笙簧勞夢思。”⑤荒廢。《呂氏春秋·無義》:“以義動,則無壙事矣。”《續資治通鑒·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》:“川陜長吏、監押、巡檢有曠弛者代之。”(長吏:縣吏中的位尊者。)又耽擱。昭梿《嘯亭雜錄·佟襄毅伯》:“自公故後,日漸廢弛,至有侍衛曠班,累日不至。”⑥空缺。黃宗羲《原君》:“許由、務光所以曠後世而不聞也。”⑦無配偶的成年男女。《三國志· 魏書·杜畿傳附杜恕》:“今者,外有伺隙之寇,內有貧曠之民。”⑧久遠;遙遠。《後漢書·朱雋傳》:“皆曠年歷載,乃能克敵。”薛福成《合肥蘇氏族譜·序》:“攀追先民於曠遠之世,於實無征,於義無取。”詎:
①表示反問。相當於“難道”、“怎麼”。《資治通鑒·梁武帝太清元年》:“今忽受景地,詎是事宜?”(景:侯景,人名。)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天所不宜,詎足以化物哉?”②表示時間。相當於“曾經”。韓愈《送侯參謀赴河中幕》:“一別詎幾何,忽如隔晨興。”③假如;假設。《國語·晉語六》:“詎非聖人,不有外患,必有內憂。”惻:
①悲傷。《漢書·成帝紀》:“未聞在位有惻然者,孰當助朕憂之。”杜甫《京兆杜氏墓志》:“中內痛兮鬼神惻。”②誠懇。常“懇惻”連用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以吾至誠懇惻之心,力行而為之倡。”(倡:帶頭。)[惻隱]同情;憐憫。《警世通言·旌陽宮鐵樹鎮妖》:“既放其生而又追戮之,是心無惻隱也。”浮:
①漂在水面。與“沉”相對。《詩經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:“泛泛楊舟,載沉載浮。”(載:則。)②行船。宋玉《高唐賦》:“若浮海而望碣石。”(碣石:山名。)③表面上的;空虛不實。《東周列國志》第四十七回:“乃於要道,深掘陷坑,將草蓐掩蓋,上用浮土。”④虛浮;浮華。魏征《十漸不克終疏》:“必先淳樸而抑浮華。”⑤浮躁。《國語·楚語上》:“教之樂,以疏其穢而鎮其浮。”⑥超過;多餘。曾鞏《故朝散大夫孫公行狀》:“天下所以大困者,在浮費。”⑦罰人飲酒。《說苑·善說》:“飲不釂者,浮以大百。”[浮生]舊稱短促虛空的人生。李涉《題鶴林寺僧舍》:“因過竹院逢僧話,又得浮生半日閑。”[浮圖][浮屠]梵語譯音。1.佛;佛陀。《後漢書·西域傳·天竺》:“後桓帝好神,數祀浮圖、老子。”2.和尚。韓愈《送浮屠文暢師序》:“夫文暢,浮屠也。”3.佛塔。蘇軾《薦誠禪院五百羅漢記》:“且造鐵浮屠十有三級,高百二十尺。”年:
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傳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為有年也。”蘇軾《喜雨亭記》:“雨麥於岐山之陽,其占為有年。”②十二個月為一年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湯之時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紀;年歲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是時賈生年二十餘,最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號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改年為延康。”小:
①微小;細小。與“大”相對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此小大之辯也。”②低;低微。古樂府《陌上桑》:“十五府小史,二十朝大夫。”(府:太守官府。小史:小吏。朝:朝廷。)③狹小;狹隘。④輕視。《左傳·桓公四年》:“秦師侵芮,敗焉,小之也。”⑤年幼。《晉書·郗鑒傳》:“時兄子(郗)邁、外甥周翼並小,常攜之就食。”也指年幼的人。李白《長幹行》:“同居長幹裡,兩小無嫌猜。”(嫌猜:嫌疑。)又指排行最末的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小弟聞姊來,磨刀霍霍向豬羊。”(霍霍:磨刀聲。)⑥稍微;略微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今病小愈。”⑦舊時特指妾。⑧謙詞。1. 指與自己有關的事物。2. 自稱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小小有母,皆嘗小小之食矣。”⑨表示時間短暫。楊萬裡《夏夜追涼》:“開門小立月明中。”⑩副詞。表示程度淺。相當於“稍微”。《後漢書 ·應劭傳》:“制禦小緩,則陸掠殘害。”(制禦:統治。陸掠:擄掠。)[小人]1. 平民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”2. 指沒有道德修養的人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君子在野,小人在位。”3.自稱的謙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