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日高春睡足,帖馬賞年華。”詩句出處:《雜曲歌辭·長安少年行十首》;是唐朝詩人李廓的作品。
金紫少年郎,繞街鞍馬光。身從左中尉,官屬右春坊。 剷戴揚州帽,重熏異國香。垂鞭踏青草,來去杏園芳。 追逐輕薄伴,閑遊不著緋。長攏出獵馬,數換打球衣。 曉日尋花去,春風帶酒歸。青樓無晝夜,歌舞歇時稀。 日高春睡足,帖馬賞年華。倒插銀魚袋,行隨金犢車。 還攜新市酒,遠醉曲江花。幾度歸侵黑,金吾送到傢。 好勝耽長行,天明燭滿樓。留人看獨腳,賭馬換偏頭。 樂奏曾無歇,杯巡不暫休。時時遙冷笑,怪客有春愁。 遨遊攜艷妓,裝束似男兒。杯酒逢花住,笙歌簇馬吹。 鶯聲催曲急,春色訝歸遲。不以聞街鼓,華筵待月移。 賞春惟逐勝,大宅可曾歸。不樂還逃席,多狂慣衩衣。 歌人踏月起,語燕卷簾飛。好婦惟相妒,倡樓不醉稀。 戟門連日閉,苦飲惜殘春。開瑣通新客,教姬屈醉人。 請歌牽白馬,自舞踏紅茵。時輩皆相許,平生不負身。 新年高殿上,始見有光輝。玉雁排方帶,金鵝立仗衣。 酒深和碗賜,馬疾打珂飛。朝下人爭看,香街意氣歸。 遊市慵騎馬,隨姬入坐車。樓邊聽歌吹,簾外市釵花。 樂眼從人鬧,歸心畏日斜。蒼頭來去報,飲伴到倡傢。 小婦教鸚鵡,頭邊喚醉醒。犬嬌眠玉簟,鷹掣撼金鈴。 碧地攢花障,紅泥待客亭。雖然長按曲,不飲不曾聽。
|
【註釋】:
高:
①高。與“低”相對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厚也。”杜荀鶴《春宮怨》:“風暖鳥聲碎,日高花影重。”(重:重疊。)②指高度。杜甫《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》之四:“新松恨不高千尺,惡竹應須斬萬竿。”③高級;上等;優良。《對楚王問》:“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。”④歲數大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五年》:“且昔而高祖孫伯黶,司晉之典籍。”⑤高超;高明的。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對策者百餘人,唯錯為高第。”(對策: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。)⑥尊崇。《莊子· 盜蹠》:“世之所高,莫若黃帝。”⑦高尚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輕辭天子,非高也,勢薄也。”春:
①春天,春季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四者不失時,故五谷不絕。”②年;歲。高適《人日寄杜二拾遺》詩:“一臥東山三十春。”③生機;生命。歐陽修《奉使道中寄垣師》:“塞垣春枯積雪溜,沙礫威怒黃雲愁。”(塞垣:指長城。溜:流水。)④指年輕女子的形態。崔玨(jué)《有贈》:“兩臉夭桃從鏡發,一眸春水照人寒。”(春水:指女子的眼睛。)⑤春色;喜色。田汝成《西湖遊覽志餘·熙朝樂事》:“諺雲:‘蓬開先百草,戴瞭春不老。’”⑥春情;情欲。《詩經·召南·野有死麕》:“有女懷春,吉士誘之。”⑦指酒。司空圖《詩品·典雅》:“玉壺買春,賞雨茅屋。”睡:
①坐著打瞌睡。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孝公時時睡,弗聽。”②睡著;睡覺。白居易《認春戲呈馮少尹李郎中陳主簿》:“暗助醉歡尋綠酒,潛添睡興著紅樓。”(著:到。紅樓:華麗的樓房。)足:
(一)①腳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苑子刜(fú)林雍,斷其足。”(苑子、林雍:均人名。刜:刀砍。)古樂府《木蘭辭》:“願借明駝千裡足,送兒還故鄉。”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手足胼胝,面目黧黑,勞有功者也。”②器物的腳。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夏後氏之鼓足。”《三國志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如此則荊、吳之勢強,鼎足之形成矣。”③足夠;充足。《老子》:“損有餘而補不足。”④滿足。杜甫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:“嗚呼!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,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。”(突兀:高聳的樣子。)⑤夠得上;配;值得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百發失一,不足謂善射。” (二)jù ①過分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巧言,令色,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”(丘:孔子名。)②補足。《列子·楊朱》:“[公孫穆]逃於後庭,以晝足夜。”(逃:躲避。)帖:
(一)①安定。《隋書·河間王弘傳》:“時河東多盜賊,民不得安,弘奏為盜者百餘人,投之邊裔,州境帖然。”(邊裔:邊遠荒涼之地。)②順從。王安石《彰武軍節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狀》:“遂貼服,皆為用。”③通“貼”。粘貼。王讜《唐語林》卷七:“目為風掠,不堪其苦……裂紅巾方寸帖臉,以障風掠。”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對鏡貼花黃。”④貼近;靠近。蘇軾《復官北歸再次前韻》:“已出網羅羽毛在,卻尋雲跡帖天飛。”⑤貼補;增添。白居易《和東川楊慕巢尚書〈府中獨坐感戚在懷〉見寄十四韻》:“老將榮補帖,愁用道銷磨。”⑥典當。《新唐書·李嶠傳》:“有賣舍、帖田供王役者。” (二)tiě ①官府文告。古樂府《木蘭詩》:“昨夜見軍帖,可汗大點兵。”②試帖。科舉時代明經科以帖經取士,即從經文中帖出數字作為試題,稱“帖”。王讜《唐語林》卷八:“唐初時,明經取通兩經,先帖文,乃案章疏,試墨策十道。”③證券;單據。《南史·循吏傳·范述曾》:“後有吳興丘師施亦廉潔稱,罷臨安縣還,唯有二十籠簿書,並是倉庫券帖。”(三)tiè供臨摹的范本。亦指石刻、木刻的拓本。陸遊《獨意》:“偶讀書終卷,閑臨帖數行。”龔自珍《跋某帖後》:“於塾中日展此帖臨之。”賞:
①獎勵;賞賜;獎賞。與“罰”相對。《墨子·尚同下》:“善人賞而暴人罰,則國必治。”②賞賜或獎賞的東西。《宋史·張浚傳》:“聞賊以重賞購吾首。”③贈送;贈予。《淮南子·說林》:“毋賞越人章甫,非其用也。”(章甫:帽子。)④褒揚;贊賞。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夫事君者諫過而賞善。”⑤欣賞;玩賞;遊賞。陶潛《移居》:“奇文共欣賞,疑義相與析。”年:
①收成;年景。《谷梁傳·桓公三年》:“五谷皆熟為有年也。”蘇軾《喜雨亭記》:“雨麥於岐山之陽,其占為有年。”②十二個月為一年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湯之時,八年七旱。”③年紀;年歲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是時賈生年二十餘,最為少。”④帝王的年號。改年叫改元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吳主傳》:“改年為延康。”年華:
指青春的歲月。庾信《竹杖賦》:“~~未暮,容貌先秋。”華:
(一)①草木所開的花。後作“花”。《詩經·召南·何彼穠矣》:“華如桃李。”《詩經· 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華。”又指開花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桃始華。”②從中間剖開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為天子削瓜者副之,巾以絺;為國君者華之,巾以绤。”(二)huá ①光彩;光輝。謝莊《月賦》:“增華臺室,揚采軒宮。”(臺室、軒宮:皆星座名。)又輝映。何遜《秋夕仰贈從兄寘南》:“高樹北風響,空庭秋月華。”②出現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彩色光環,古人以為吉兆。李程《日五色賦》:“祥開日華。”(祥:吉祥。)③華麗;華美。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華容婀娜,令我忘餐。”又指人物美麗有風采。陸機《贈紀士》:“華顏婉如玉。”④精華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物華天寶,龍光射牛鬥之墟。”⑤才學。韓愈《送鄭十校理得洛字》:“才子富文華。”又指文采。杜甫《贈比部蕭郎中十兄》:“詞華傾後輩。”(傾:使欽佩。)⑥聲譽;名聲。張九齡《和許給事中直夜簡諸公》:“聲華大國寶。”⑦繁盛。劉得仁《樂遊原春望》:“始覺繁華地,應無不醉人。”⑧顯貴。王績《策杖尋隱士》:“歲歲長如此,方知輕世華。”⑨浮華。《後漢書·周舉傳》:“但務其華,不求其實。”⑩歲月;時光。沈佺期《春閨》:“歲華空自擲。”又年輕;年少。李商隱《錦瑟》:“錦瑟無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華年。”(11)(頭發)花白。蘇軾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:“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發。”(12)中國古稱華夏,省稱“華”。亦專指漢族。《左傳·定公十年》:“夷不亂華。”(夷:古稱少數民族名。)(13)通“嘩”。喧嘩。《晏子春秋·內篇問上二十》:“不掩君過,諫乎前,不華乎外。”(乎:於。) (三)huà 通“樺”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華楓枰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