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開貫瀉蚨母,買冰防夏蠅。”詩句出處:《出城別張又新,酬李漢》;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作品。
李子別上國,南山崆峒春。不聞今夕鼓,差慰煎情人。 趙壹賦命薄,馬卿傢業貧。鄉書何所報,紫蕨生石雲。 長安玉桂國,戟帶披侯門。慘陰地自光,寶馬踏曉昏。 臘春戲草苑,玉輓鳴轔。綠p網縋金鈴,霞卷清池漘。 開貫瀉蚨母,買冰防夏蠅。時宜裂大袂,劍客車盤茵。 小人如死灰,心切生秋榛。皇圖跨四海,百姓拖長紳。 光明靄不發,腰龜徒甃銀。吾將噪禮樂,聲調摩清新。 欲使十千歲,帝道如飛神。華實自蒼老,流采長傾湓。 沒沒暗齰舌,涕血不敢論。今將下東道,祭酒而別秦。 六郡無剿兒,長刀誰拭塵。地理陽無正,快馬逐服轅。 二子美年少,調道講清渾。譏笑斷冬夜,傢庭疏筱穿。 曙風起四方,秋月當東懸。賦詩面投擲,悲哉不遇人。 此別定沾臆,越佈先裁巾。
|
【註釋】:
開:
①開門。《呂氏春秋·愛類》:“昔上古龍門未開。”《老子》第二十七章:“善閉,無關楗而不可開。”(關楗:門閂。)②打開;張開。孟浩然《過故人莊》:“開軒面場圃,把酒話桑麻。”(軒:窗。)③舒展;開放。岑參《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》:“忽如一夜春風來,千樹萬樹梨花開。”引申為舒展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。”④伸展。杜甫《往在》:“京都不再火,涇渭開愁容。”(火:戰火。)崔玨《哭李商隱》:“一生襟抱未曾開。”(襟抱:抱負。)⑤分開;分離。《呂氏春秋·貴信》:“地不剛,則凍閉不開。”阮籍《大人先生歌》:“天地解兮六合開。”(六合:天地四方。)引申為散開。杜甫《梅雨》:“雲霧密難開。”杜甫《雨》:“蛟龍鬥不開。”⑥切;割。⑦開辟;開發。《韓非子·初見秦》:“開地數千裡,此其大功也。”《晉書· 羊祜傳》:“辟土開疆。”又為開通。《漢書·張騫傳》:“騫開外國道。”李白《望天門山》:“天門中斷楚江開。”引申為擴大,擴展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節其流,開其源。”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武皇開邊意未已。”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開地千裡。”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十一》:“南逾山脊,為新開道。”⑧開創。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為後世開業。”⑨開始。《詩經·周頌· 武》:“允文文王,克開厥後。”(允文:確實有文德。克:能夠。厥:其。)《論衡·書解》:“商鞅相孝公,為秦開帝業。”《後漢書·馮衍傳下》:“開歲發春兮,百卉含英。”⑩發動或操縱。杜甫《登白馬潭》:“水生春纜沒,日出野船開。”魏源《道光洋艘征撫記上》:“關天培開炮應之,擊斷洋船頭鼻,西兵多落海死。”(11)消散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若夫淫雨霏霏,連月不開。”貫:
(一)①穿錢的繩索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京師之錢累巨萬,貫朽而不可校。”(校:計算。)②引申為量詞。古代銅錢用繩子穿,一千個為一貫。《封氏聞見記· 道祭》:“大者費千餘貫,小者猶三四百貫。”③貫通;通曉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矢貫餘手及肘。”(及:達到。)《論語·裡仁》:“吾道一以貫之。”④穿;穿連。《楚辭·離騷》:“貫薜荔之落蕊。”(薜荔:蔓生的香草。)⑤條理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百王之無變,足以為道貫。”⑥侍奉;服事。《詩經 ·魏風·碩鼠》:“三歲貫女。”(女:你。)⑦祖籍;籍貫。白居易《新豐折臂翁》:“翁雲貫屬新豐縣,生逢聖代無征戰。”⑧學習;復習。《國語·魯語下》:“晝而講貫,夕而習復。”⑨習慣。後作“慣”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我不貫與小人乘。” (二)wān 通“彎”。《鹽鐵論·論功》:“一旦有急,貫弓上馬而已。”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士不敢貫弓而報怨。”蚨:
[青蚨]1. 一種水蟲,會飛,母子不相離。幹寶《搜神記》卷十三:“南方有蟲,名,一名蠋,又名青蚨。”2. 錢的別稱。華嶽《秋宵有感》:“楮皮無計換青蚨。”母:
①母親。《詩經·小雅·蓼莪》:“無母何恃?”②老年婦女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吾必有以重報母。”③雌性的(動植物)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五母雞”。④根本,本源。《老子》第一章:“有名,萬物之母。”防:
①堤壩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匠人》:“凡溝必因水勢,防必因地勢。”②堵塞。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防民之口,甚於防川。”③防備;防守。《周易·既濟》:“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”④界限;邊防。《谷梁傳·昭公八年》:“艾蘭以為防,置旃以為轅門。”⑤抵擋。《詩經·秦風·黃鳥》:“維此仲行,百夫之防。”(仲行:人名。百夫之防:一人可抵擋百人。)⑥地名。1.春秋陳邑。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北。2.春秋魯地。在今山東省費縣東北。3. 春秋宗地。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南。夏:
(一)①華夏;諸夏。最初的中原古部族名。又指中原地區,後指中國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吾聞用夏變夷者,未聞變於夷者也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居楚而楚,居越而越,居夏而夏,是非天性也,積靡使然也。”(靡:順服。)②大。景差《大招》:“夏屋廣大。”③大的房屋。後作“廈(shà)。”《楚辭·九章·哀郢》:“曾不知夏之為丘兮。”④古朝代名,相傳為夏後氏部落領袖禹所建立。建都安邑(今山西省夏縣北)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夏禮,吾能言之。”⑤一年四季的第二季。農歷四月至六月。《詩經·小雅· 四月》:“四月惟夏。”⑥五彩。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》:“孤乘夏篆,卿乘夏縵。” (二)jiǎ [陽夏]古縣名。秦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