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吾傢令弟才不羈,五言破的人共推。

    “吾傢令弟才不羈,五言破的人共推。”詩句出處:《放歌行答從弟墨卿》;是唐朝詩人李頎的作品。

    小來好文恥學武,世上功名不解取。雖沾寸祿已後時,
    徒欲出身事明主。柏梁賦詩不及宴,長楸走馬誰相數。
    斂跡俯眉心自甘,高歌擊節聲半苦。由是蹉跎一老夫,
    養雞牧豕東城隅。空歌漢代蕭相國,肯事霍傢馮子都。
    徒爾當年聲籍籍,濫作詞林兩京客。故人鬥酒安陵橋,
    黃鳥春風洛陽陌。吾傢令弟才不羈,五言破的人共推。
    興來逸氣如濤湧,千裡長江歸海時。別離短景何蕭索,
    佳句相思能間作。舉頭遙望魯陽山,木葉紛紛向人落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吾:

    ①代詞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禦)”。抵禦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則厚吾,薄攻則薄吾。”③[吾子]對人的尊稱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

    傢:

    ①傢;傢庭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克勤於邦,克儉於傢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數口之傢可以無饑矣。”②傢庭的住所。杜甫《苦雨》:“群木水光下,萬傢雲氣中。”③卿大夫的采邑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丘也聞有國有傢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。”④學術流派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今諸侯異政,百傢異說,則必或是或非,或治或亂。”

    令:

    (一)①發令;下命令。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”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即三令五申之。”(申:告誡。)②命令;法令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王使屈平為令。”③美好。古樂府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:“年始十八九,便言多令才。”(便言:有口才。)④古代官名。指中央或地方的主管官員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宮門令欲縛之。”特指縣令。《漢書·蒯通傳》:“通說(shuì)范陽令徐公曰:‘……足下為令十餘年矣。’”⑤時節;季節。⑥詞牌、曲牌名。一般較為短小,稱為小令、令曲。⑦連詞。假使;如果。《史記·張耳陳馀列傳》:“令事成,歸王;事敗,獨身坐耳。”(身坐:自身定罪。) (二)líng [令狐]1.古地名。在今山西臨猗縣西。2.復姓。 (三)lǐng 量詞。紙張計量單位。原張紙五百張為一令。

    令弟:

    ①稱對方弟弟的敬詞。薛稷《餞許州宋司馬赴任》:“~~與名兄,高才振兩京。”②兄長對弟弟的敬稱。謝靈運《酬從弟惠連》:“末路值~~,開顏披心胸。”

    弟:

    (一)①次序;等第。後作“第”。《呂氏春秋·原亂》:“亂必有弟,大亂五,小亂三。”《漢書·朱博傳》:“以高弟入為長安令。”②同父母而比自己年齡小的男子。《荀子·君子》:“殺其兄而臣其弟。”③指妹妹。《史記·陳丞相世傢》:“樊噲(kuài),帝之故人也,功多,且又乃呂後弟呂媭(xū)之夫,有親且貴。”④副詞。表示不必考慮別的。相當於“盡管”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於是孫子謂田忌曰:‘君弟重射,臣能令君勝。’”(重射:下很大的賭註打賭;射:打賭。)⑤連詞。表示假設。相當於“假如”。《史記·吳王濞列傳》:“今大王與吳西鄉(xiàng),弟令事成,兩主分爭,患乃始結。”(鄉:通“向”。)(二)tì同“悌”。弟弟順從兄長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?”(與:語氣詞。)

    才:

    ①副詞。表示此前不久。晁錯《言守邊備塞疏》:“救之,少發則不足,多發,遠縣才至,則胡又已去。”(胡:指匈奴。)②僅僅;隻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初極狹,才通人。”③表示在某種條件下結果怎樣。《老殘遊記》第十二回:“問瞭鄉人,才尋著瞭關帝廟。”

    不:

    (一)①不。《後漢書·班超傳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詩經·魏風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(懸)特兮。”(特:三歲的獸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無;沒有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詞。無實義。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我不則寅哉寅哉!”[不祿]士死的諱稱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曰崩,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祿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後作“柎”。《詩經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華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樹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    羈:

    ①馬籠頭。《莊子·馬蹄》:“連之以羈馽。”(馽:同“縶”。絆馬足的繩子。)②系住。賈誼《吊屈原賦》:“使騏驥可系而羈兮,豈雲異夫犬羊!”③拘束;束縛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仆少負不羈之才。”④寄居。也指寄居在外的人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單獻公棄親用羈。”⑤女孩的發髻。《禮記·內則》:“剪發為髻,男角女羈。”

    五:

    ①基數,五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五畝之宅。”②表序數第五。李白《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》:“黃鶴樓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”③隊伍行列。後來寫作“伍”。《呂氏春秋·必己》:“孟賁過於河,先其五。”④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。

    言:

    ①說話。《詩經 ·衛風·氓》:“載笑載言。”(載:助詞。)②議論;談論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國人莫敢言。”③言語;言論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無稽之言勿聽。”(稽:根據。)④表達;宣說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詩言志,歌永言。”(永:同“詠”。唱。)⑤誓言;約言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初既與餘成言兮,後悔遁而有他。”⑥一字稱一言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一言均賦,四韻俱成。”⑦一句稱一言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《詩經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無邪’。”⑧助詞。無義。《詩經·秦風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。”

    破:

    ①破碎;不完整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風至苕(tiáo)折,卵破子死。”(苕:蘆葦類草本植物。)②破壞;打破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皆沉船,破釜甑(zèng),燒廬舍,持三日糧,以示士卒必死,無一還心。”(釜:鍋。甑:蒸飯器具。)③打敗;攻克。蘇軾《前赤壁賦》:“方其破荊州,下江陵,順流而東也。”④揭露;拆穿。范仲淹《宋故衛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銘》:“在郡未幾,破奸發伏,有神明之號。”⑤破亡;殘破。杜甫《春望》:“國破山河在。”⑥剖開;分開。《莊子·天地》:“百年之木,破為犧尊。”⑦剖析;分析。黃庭堅《送吳彥歸番陰》:“摹書說偏旁,破義析名傢。”

    的:

    (一)副詞。①的確。白居易《送鶴與裴相臨別贈》:“穩上青雲勿回顧,的應勝在白傢時。”②究竟。蘇軾《光祿庵》:“城中太守的何人?” (二)dì ①鮮明。宋玉《神女賦》:“朱唇的其若丹。”②箭靶的中心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。”(質:箭靶。)③目的,標準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不以功用為的。”④古代婦女點在額上作裝飾的紅點。傅咸《鏡賦》:“點雙的以發姿。”

    共:

    (一)①拱璧。古代象征法權、法、法度。後作“珙”。《詩經·商頌·長發》:“受小共大共。”②拱手。兩手在胸前相合,表示恭敬。《論語· 鄉黨》:“子路共之。”③環繞。後作“拱”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之。” (二)gòng ①共同享有或使用。《史記·越世傢》:“可與共患難,不可與共樂。”②共計;總共。魏學洢《核舟記》:“旁開小窗,左右為四,共八扇。”③副詞。全;皆。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沛今共誅令,擇子弟可立者立之。”④介詞。引進動作涉及;和;跟;與;同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。”⑤連詞,表示並列關系。林逋《山園小梅》:“不須檀板共金尊。” (三)gōng ①供給;供應。後作“供”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貢之不入,寡君之罪也;敢不共給。”②通“恭”。恭敬。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我竭力耕田,共為子職而已矣。”

    推:

    ①用力移動物體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茍有險,餘必下推車。”《管子·禁藏》:“不推而往,不引而來,不煩不擾,而民自富。”②推移;移。《淮南子·脩務》:“倏忽變化,與物推移。”歐陽修《劉公墓志銘》:“推誠自信,不為防慮。”③借助工具向前移動進行工作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(孟春之月)天子親載耒耜……躬耕帝籍,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諸侯九推。”④排除;除去。《詩經·大雅·雲漢》:“旱既大甚,則不可推。”⑤推行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“推公法而求索奸人。”(求索:指搜捕。)⑥推廣。《史記·平津侯主父列傳》:“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無以保妻子。”⑦推求;探究。《舊唐書·韓休傳》:“大敏坐推反失情。”⑧推崇;贊許。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魏其之東朝,盛推灌夫之善。”(東朝:太後朝。)⑨推薦。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。”⑩辭;讓。吳兢《貞觀政要·任賢》:“徐勣(jī)感德推功,實純臣也。”(11)推諉;推托。辛棄疾《臨江仙·簪花屢墮戲作》:“一枝簪不住,推道帽簷長。”(12)推算。《淮南子·本經》:“星月之行,可以歷推得也。”


    上一篇:开贯泻蚨母,买冰防夏蝇。

    下一篇:昔年至吴郡,常隐临江楼。
  • 吾家令弟才不羁,五言破的人共推。

    “吾家令弟才不羁,五言破的人共推。”诗句出处:《放歌行答从弟墨卿》;是唐朝诗人李颀的作品。

    小来好文耻学武,世上功名不解取。虽沾寸禄已后时,
    徒欲出身事明主。柏梁赋诗不及宴,长楸走马谁相数。
    敛迹俯眉心自甘,高歌击节声半苦。由是蹉跎一老夫,
    养鸡牧豕东城隅。空歌汉代萧相国,肯事霍家冯子都。
    徒尔当年声籍籍,滥作词林两京客。故人斗酒安陵桥,
    黄鸟春风洛阳陌。吾家令弟才不羁,五言破的人共推。
    兴来逸气如涛涌,千里长江归海时。别离短景何萧索,
    佳句相思能间作。举头遥望鲁阳山,木叶纷纷向人落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吾:

    ①代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②通“禦(御)”。抵御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厚攻则厚吾,薄攻则薄吾。”③[吾子]对人的尊称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病未及死,吾子勉之。”

    家:

    ①家;家庭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克勤于邦,克俭于家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。”②家庭的住所。杜甫《苦雨》:“群木水光下,万家云气中。”③卿大夫的采邑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。”④学术流派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今诸侯异政,百家异说,则必或是或非,或治或乱。”

    令:

    (一)①发令;下命令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”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即三令五申之。”(申:告诫。)②命令;法令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王使屈平为令。”③美好。古乐府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:“年始十八九,便言多令才。”(便言:有口才。)④古代官名。指中央或地方的主管官员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宫门令欲缚之。”特指县令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通说(shuì)范阳令徐公曰:‘……足下为令十余年矣。’”⑤时节;季节。⑥词牌、曲牌名。一般较为短小,称为小令、令曲。⑦连词。假使;如果。《史记·张耳陈馀列传》:“令事成,归王;事败,独身坐耳。”(身坐:自身定罪。) (二)líng [令狐]1.古地名。在今山西临猗县西。2.复姓。 (三)lǐng 量词。纸张计量单位。原张纸五百张为一令。

    令弟:

    ①称对方弟弟的敬词。薛稷《饯许州宋司马赴任》:“~~与名兄,高才振两京。”②兄长对弟弟的敬称。谢灵运《酬从弟惠连》:“末路值~~,开颜披心胸。”

    弟:

    (一)①次序;等第。后作“第”。《吕氏春秋·原乱》:“乱必有弟,大乱五,小乱三。”《汉书·朱博传》:“以高弟入为长安令。”②同父母而比自己年龄小的男子。《荀子·君子》:“杀其兄而臣其弟。”③指妹妹。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樊哙(kuài),帝之故人也,功多,且又乃吕后弟吕媭(xū)之夫,有亲且贵。”④副词。表示不必考虑别的。相当于“尽管”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于是孙子谓田忌曰:‘君弟重射,臣能令君胜。’”(重射:下很大的赌注打赌;射:打赌。)⑤连词。表示假设。相当于“假如”。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今大王与吴西乡(xiàng),弟令事成,两主分争,患乃始结。”(乡:通“向”。)(二)tì同“悌”。弟弟顺从兄长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?”(与:语气词。)

    才:

    ①副词。表示此前不久。晁错《言守边备塞疏》:“救之,少发则不足,多发,远县才至,则胡又已去。”(胡:指匈奴。)②仅仅;只。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初极狭,才通人。”③表示在某种条件下结果怎样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二回:“问了乡人,才寻着了关帝庙。”

    不:

    (一)①不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”《诗经·魏风·伐檀》:“不狩不猎,胡瞻尔庭有县(悬)特兮。”(特:三岁的兽。)②非;不是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能中是者取之,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?”③无;没有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不德而有功。”④未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”⑤句中助词。无实义。《逸周书·皇门》:“我不则寅哉寅哉!”[不禄]士死的讳称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曰崩,诸侯曰薨,大夫曰卒,士曰不禄。” (二)fū花萼。后作“柎”。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(wěi)。”(常棣:即棠梨树。 鄂:同“萼”。 :有光采。)

    羁:

    ①马笼头。《庄子·马蹄》:“连之以羁馽。”(馽:同“絷”。绊马足的绳子。)②系住。贾谊《吊屈原赋》:“使骐骥可系而羁兮,岂云异夫犬羊!”③拘束;束缚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仆少负不羁之才。”④寄居。也指寄居在外的人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单献公弃亲用羁。”⑤女孩的发髻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剪发为髻,男角女羁。”

    五:

    ①基数,五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五亩之宅。”②表序数第五。李白《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》:“黄鹤楼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。”③队伍行列。后来写作“伍”。《吕氏春秋·必己》:“孟贲过于河,先其五。”④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。

    言:

    ①说话。《诗经 ·卫风·氓》:“载笑载言。”(载:助词。)②议论;谈论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国人莫敢言。”③言语;言论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无稽之言勿听。”(稽:根据。)④表达;宣说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(永:同“咏”。唱。)⑤誓言;约言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初既与余成言兮,后悔遁而有他。”⑥一字称一言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一言均赋,四韵俱成。”⑦一句称一言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《诗经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无邪’。”⑧助词。无义。《诗经·秦风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。”

    破:

    ①破碎;不完整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风至苕(tiáo)折,卵破子死。”(苕:芦苇类草本植物。)②破坏;打破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皆沉船,破釜甑(zèng),烧庐舍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。”(釜:锅。甑:蒸饭器具。)③打败;攻克。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方其破荆州,下江陵,顺流而东也。”④揭露;拆穿。范仲淹《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》:“在郡未几,破奸发伏,有神明之号。”⑤破亡;残破。杜甫《春望》:“国破山河在。”⑥剖开;分开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百年之木,破为牺尊。”⑦剖析;分析。黄庭坚《送吴彦归番阴》:“摹书说偏旁,破义析名家。”

    的:

    (一)副词。①的确。白居易《送鹤与裴相临别赠》:“稳上青云勿回顾,的应胜在白家时。”②究竟。苏轼《光禄庵》:“城中太守的何人?” (二)dì ①鲜明。宋玉《神女赋》:“朱唇的其若丹。”②箭靶的中心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。”(质:箭靶。)③目的,标准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不以功用为的。”④古代妇女点在额上作装饰的红点。傅咸《镜赋》:“点双的以发姿。”

    共:

    (一)①拱璧。古代象征法权、法、法度。后作“珙”。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:“受小共大共。”②拱手。两手在胸前相合,表示恭敬。《论语· 乡党》:“子路共之。”③环绕。后作“拱”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 (二)gòng ①共同享有或使用。《史记·越世家》:“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”②共计;总共。魏学洢《核舟记》:“旁开小窗,左右为四,共八扇。”③副词。全;皆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沛今共诛令,择子弟可立者立之。”④介词。引进动作涉及;和;跟;与;同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⑤连词,表示并列关系。林逋《山园小梅》:“不须檀板共金尊。” (三)gōng ①供给;供应。后作“供”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贡之不入,寡君之罪也;敢不共给。”②通“恭”。恭敬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我竭力耕田,共为子职而已矣。”

    推:

    ①用力移动物体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苟有险,余必下推车。”《管子·禁藏》:“不推而往,不引而来,不烦不扰,而民自富。”②推移;移。《淮南子·脩务》:“倏忽变化,与物推移。”欧阳修《刘公墓志铭》:“推诚自信,不为防虑。”③借助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孟春之月)天子亲载耒耜……躬耕帝籍,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诸侯九推。”④排除;除去。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:“旱既大甚,则不可推。”⑤推行。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推公法而求索奸人。”(求索:指搜捕。)⑥推广。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故推恩足以保四海,不推恩无以保妻子。”⑦推求;探究。《旧唐书·韩休传》:“大敏坐推反失情。”⑧推崇;赞许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魏其之东朝,盛推灌夫之善。”(东朝:太后朝。)⑨推荐。王安石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。”⑩辞;让。吴兢《贞观政要·任贤》:“徐勣(jī)感德推功,实纯臣也。”(11)推诿;推托。辛弃疾《临江仙·簪花屡堕戏作》:“一枝簪不住,推道帽檐长。”(12)推算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星月之行,可以历推得也。”


    上一篇:开贯泻蚨母,买冰防夏蝇。

    下一篇:昔年至吴郡,常隐临江楼。

  • 上一篇:开贯泻蚨母,买冰防夏蝇。

    下一篇:昔年至吴郡,常隐临江楼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