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請君騎馬望西陵,為我殷勤吊魏武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劉方平》;是唐朝詩人李頎的作品。
綺紈遊上國,多作少年行。二十二詞賦,惟君著美名。 童顏且白皙,佩德如瑤瓊。荀氏風流盛,胡傢公子清。 有才不偶誰之過,肯即藏鋒事高臥。洛陽草色猶自春, 遊子東歸喜拜親。漳水橋頭值鳴雁,朝歌縣北少行人。 別離鬥酒心相許,落日青郊半微雨。請君騎馬望西陵, 為我殷勤吊魏武。
|
【註釋】:
請:
①謁見;拜見。《漢書·張湯傳》:“其造請諸公,不避寒暑。”②特指漢代諸侯朝見天子,春天叫朝,秋天叫請。這個意義舊讀qìng。《史記·魏其武安侯列傳》:“太後除竇嬰門籍,不得入朝請。”(門籍:出入宮門的名籍。)《漢書·吳王劉濞傳》:“及後使人為秋請,上復責問吳使者。”③問;請示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今在骨髓,臣是以無請也。”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。”④告訴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主人答,再拜,乃請。”⑤請求。1. 請人做某事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亟請於武公。”2.請人允許自己做某事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”⑥邀請。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於是公子請朱亥。”⑦副詞。表敬意,無實義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臣請完璧歸趙。”⑧通“情”。1.實情。《墨子·非命下》:“察眾之耳目之請。”《荀子·成相》:“聽之經,明其請。”(聽:指聽獄。)2. 確實;的確。《墨子·明鬼下》:“若使鬼神請亡,是乃費其所為酒醴粢盛之財耳。”(亡:無。粢盛:祭品。)君:
①君主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。”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大哉堯之為君也!”(大:偉大。)②封號。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樂毅奔趙,趙封以望諾君。”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為佈衣時,相與為刎頸之交。”《史記·信陵君列傳》:“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為信陵君。”③對人的尊稱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(陽關:地名。)特指妻妾稱夫,子孫稱父祖輩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傢君作宰。”(宰:指縣令。)[君子]與“小人”相對。1.指在高位的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無君子莫治野人,無野人莫養君子。”(野人:百姓。)2.指有道德的人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聖人吾不得而見矣,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(斯可矣:這就可以瞭。)騎:
(一)①騎馬。《戰國策·趙策二》:“今吾將胡服騎射,以教百姓。”(胡:古代北方種族名。)②跨坐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騎箕尾。”(二)jì①乘坐的馬。《戰國策·趙策二》:“車千乘,騎萬匹。”②騎兵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。”③一人一馬。班固《東都賦》:“千乘雷起,萬騎紛紜。”望:
①遠望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吾視其轍亂,望其旗靡。”(轍:車轍。靡:倒。)②盼望;期望。曹操《收田租令》:“欲望百姓親附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如知此,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。”③聲望;名望。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:“令聞令望。”④有聲望的人或物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吾子,楚國之望也。”⑤怨恨;責怪。《新唐書·劉漢宏傳》:“漢宏恨賞薄,有望言。”⑥祭名。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、日月、星辰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望於山川。”⑦農歷每月十五。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予猶記周公之被逮,在丁卯三月之望。”[望洋]亦作“望羊”、“望陽”。仰視;遠視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嘆。”(若:海神名。)西:
①鳥類止息。《敦煌曲子詞集·西江月》:“棹歌驚起亂西禽,女伴各歸南浦。”②方位名,日落處,與“東”相對。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:“東至於海,西至於河。”③副詞。向西;往西。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陵:
①大土山。《詩經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山如皋,如岡如陵。”②越過;逾越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喪事雖遽不陵節。”(遽:匆忙。節:規矩。)《後漢書·馮衍傳》:“不求茍得,常有陵雲之志。”③升;登。郭璞《遊仙詩十四首》之一:“臨源挹(yì)清波,陵岡掇(duō)丹荑。”(挹:舀取。掇:拾取。丹荑:草的紅色嫩芽。)④乘;凌駕。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乘雲陵霄。”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陵波微步。”⑤欺凌;侵犯。《管子·治國》:“民貧則危鄉輕傢,危鄉輕傢則敢陵上犯禁。”(危:危害。)⑥磨礪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兵刃不待陵而勁。”(勁:堅強有力。)⑦帝王陵墓。《國語·齊語》:“定民之居,成民之事,陵為之終。”[陵夷]衰微。《漢書·成帝紀》:“帝王之道,日以陵夷。”為:
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殷:
(一)①盛大;眾多。《周易·豫》:“先王以作樂崇德,殷薦之上帝。”(殷薦:奏盛大樂歌,祭祀天地鬼神。)《詩經·鄭風·溱洧》:“士與女,殷其盈矣。”引申為深。阮籍《詠懷》:“感物懷殷憂,悄悄令人悲。”②富足。《史記·蘇秦列傳》:“傢殷不足,志高氣揚。”③正當;正值。《尚書·堯典》:“日中星鳥,以殷仲春。”《史記·天官書》:“衡殷南鬥。”(衡:北鬥七星的第五星。南鬥:星名。)[殷殷]1.憂傷的樣子。《詩經·邶風·北門》:“出自北門,憂心殷殷。”2.眾多的樣子。《呂氏春秋·慎人》:“丈夫女子,振振殷殷,無不戴說。”(戴:愛戴;擁護。說yuè:喜歡。) (二)yān 黑紅色。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左輪朱殷。” (三)yǐn 雷聲。《詩經· 召南·殷其雷》:“殷其雷,在南山之陽。”引申為震動。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車騎雷起,殷天動地。”杜甫《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》:“君臣留歡娛,樂動殷膠葛。”(膠葛:曠遠的樣子。)殷勤:
①懇切,誠懇。《搜神記》卷四:“河伯乃大設酒食,詞旨~~。”②熱情;周到。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遂教方士~~覓。”③辛苦,辛勤。《李雲卿》折二:“自從俺學出傢偶然把明師遇,受~~十餘載,無明夜下功夫。”④煩請,多承。蘇軾《鷓鴣天》:“~~昨夜三更雨,又得浮生一日涼。”勤:
①勤勞;辛苦;勞苦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。”王建《賽神曲》:“新婦上酒勿辭勤,使爾舅姑有所苦!”②使之勞苦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佈令陳辭而又不至,則增修德而無勤民於遠。”③名詞,勤勞的事。張衡《思玄賦》:“幽獨守此仄陋兮,敢怠遑而舍勤!”(仄陋:出身卑微。遑:暇,偷閑。)④功績;功勞。《周書·賀拔勝傳》:“將軍首舉義兵,共除奸道,功勤未立,逆有此謀,可謂速禍,未見其福。”(逆:反。速禍:招禍。)⑤努力幹;積極用;做事盡力。《尚書·蔡仲之命》:“克勤無怠。”⑥幫助;援助。《左傳·僖公三年》:“齊方勤我,棄德不祥。”⑦慰問;慰勞。韓愈《送楊支使序》:“夫樂道人之善,以勤其歸者,乃吾之心也。”⑧殷切;殷勤。孫復《答張浻書》:“兩辱手書,辭意勤至。”⑨憂愁;憂慮。韋應物《送宣州周錄事》:“惟當存令德,可以解悁(juān)勤。”(悁:憂愁。)⑩經常;頻繁地;次數多。劉開《問說》:“好學而不勤問,非真能好學者也。”吊:
①追悼。《戰國策·燕策一》:“燕王吊死 問生,與百姓同其甘苦。”②慰問。《左傳·莊公十一年》:“秋,宋大水,公使吊焉。”③憑吊。韓翃《送(桂)客遊江南》:“遙想汨羅上,吊屈秋風初。”④善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師群不吊之人以行亂於王室。”⑤傷痛。《詩經·檜風·匪風》:“顧瞻周道,中心吊兮。”⑥憂慮。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有君不吊,有臣不敏。”(敏:敏達於禮。)⑦提取。吳自牧《夢粱錄上·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闈》:“卻於謄錄所吊取真卷點對,批取定奪。”(謄錄所:將試卷謄錄後保存原卷之所。點對:檢查核對。)魏:
(一)①戰國七雄之一。原是晉國的一部分。初建都於安邑(今山西省夏縣西北),後遷都於大梁(今河南開封市地),故又稱梁。②朝代名。1.三國之一。第一代君主是曹丕,後為司馬炎的晉所代替。2. 南北朝時的北朝之一。又稱“北魏”。第一代君主是拓跋珪,後分為東魏,西魏。③宮門的臺觀。班固《典引》:“是以來儀,集羽族於觀魏。” (二)wéi 獨立不動的樣子。《莊子·天下》:“不師知慮,不知前後,魏然而己矣。”武:
①軍事;與軍事有關的事。《尚書·武成》:“乃偃武修文,歸馬於華山之陽,放牛於桃林之野。”《孫子·行軍》:“故令之以文,齊之以武。”②關於技擊的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二回:“(史進)半夜三更起來演習武藝。”③勇猛;威武。《詩經·鄭風·羔裘》:“羔裘豹飾,孔武有力。”④足跡;足印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履帝武敏。”⑤古時以六尺為步,半步為武。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夫目之察度也,不過步武尺寸之間。”⑥繼承。《詩經·大雅·下武》:“下武維周,世有哲王。”⑦周代樂曲名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子謂韶,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謂武,盡美矣,未盡善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