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屢斷呼韓頸,曾然董卓臍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秦光祿北征》;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作品。
北虜膠堪折,秋沙亂曉鼙。 髯胡頻犯塞,驕氣似橫霓。 灞水樓船渡,營門細柳開。 將軍馳白馬,豪彥騁雄材。 箭射(攙左換木)槍落,旗懸日月低。 榆稀山易見,甲重馬頻嘶。 天遠星光沒,沙平草葉齊。 風吹雲路火,雪污玉關泥。 屢斷呼韓頸,曾然董卓臍。 太長猶舊寵,光祿是新階。 寶(決左換王)麒麟起,銀壺狒(犭穴)啼。 桃花連馬發,彩絮撲鞍來。 呵臂懸金鬥,當唇註玉(上三個田下缶)。 清蘇和碎蟻,紫膩卷浮杯。 虎(革郭)先蒙馬。魚腸且斷犀。 (走參)(走覃)西旅狗,蹙額北方奚。 守帳然香暮,看鷹永夜棲。 黃龍就別鏡,青塚念陽臺。 周處長橋役,侯調短弄哀。 錢塘階鳳羽,正室掰鸞釵。 內子攀琪樹,羌兒奏落梅。 今朝擎劍去,何日刺蛟回。
|
【註釋】:
屢:
①多次;屢次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屢憎於人。”②每次。李白《贈嵩山焦煉師》:“屢讀青苔篇,八極恣遊憩。”③急速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臨事而屢斷,勇也。”斷:
①斷開;截斷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刑至斷肢體,刻肌膚。”②斷絕;隔開。喬宇《秋風亭下泛舟》:“山分秦晉群峰斷,水入河汾兩派通。”李白《大堤曲》:“天長音信斷。”③盡;極。張羽《清口》:“行行重行行,目斷雙飛鴻。”④禁止;戒除;禁絕。王羲之《雜帖》:“此郡斷酒一年,所省百餘萬斛米,乃過於租。”⑤判斷;決定;決斷。《國語·晉語九》:“及斷獄之日,叔魚抑邢侯。”⑥副詞。絕對。柳宗元《封建論》:“周之事跡,斷可見矣。”李商隱《無題》:“斷無消息石榴紅。”呼:
①吐氣;往外出氣。跟“吸”相對。《莊子·刻意》:“吹呴(xū)呼吸,吐故納新。”②高聲叫喊。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城上不呼。”《荀子·天問》:“順風而呼,聲非加疾也,而聞者彰。”③呼喚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(項伯)欲呼張良與俱去。”④稱道;稱呼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。”白居易《寄明州於駙馬使君三絕句》:“何郎小妓歌喉好,嚴老呼為一串珠。”⑤通“籲”。吹氣聲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曾子聞之,瞿然曰:‘呼!’”韓:
古國名。1.周代諸侯國。其地在今山西河津東北。後為晉所滅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邗、晉、應、韓,武之穆也。”2.戰國時諸侯國。其地在今河南中部和山西東南部。後為秦所滅。《韓非子·定法》:“韓者,晉之別國也。”曾:
(一)①副詞。竟;乃。《詩經·大雅·板》:“喪亂蔑資,曾不惠我師。”(蔑資:沒有貨財。師:眾人。)②重。指隔兩代以上的親屬。《詩經·周頌·維天之命》:“駿惠我文王,曾孫篤之。”(駿jùn:大。惠:順。)③通“增”。增加。《鹽鐵論·詔聖》:“雖曾而累之,其亡(wú)益乎?” (二)céng ①曾經。《呂氏春秋·順民》:“失民心而立功名者,未之曾有也。”②通“層”。重疊。劉禹錫《洞庭秋月行》:“洞庭秋月生湖心,曾波萬頃如熔金。”然:
①燃燒。後來寫作“燃”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達。”②代詞。如此;這樣。《呂氏春秋·用眾》:“物固莫不有長,莫不有短,人亦然。”③對;贊同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雍之言然。’”④副詞。1.表示出乎意料,相當於“乃”、“竟”。《漢書·丙吉傳》:“君侯為漢相,奸吏成其私,然無所懲艾(yì)。”(艾:治。)2. 表示順承關系。相當於“便”、“就”。《莊子·外物》:“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。”⑤連詞。1.表示轉折關系,相當於“然而”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:“然鄭亡,子亦有不利焉!”2.表示讓步關系,相當於“雖然”。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七:“然憔悴,尚天真,纖腰細褪羅裙。”⑥助詞。1.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,表示狀態,“……的樣子”。《詩經· 小雅·南有嘉魚》:“南有嘉魚,烝然罩罩。”2. 用於句末,表示比擬。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道則高矣,美矣,宜若登天然。”3. 用於句末,表示斷定,相當於“焉”、“也”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若由也,不得其死然。”卓:
①高;高超。《後漢書·祭遵傳》:“卓如日月。”王充《論衡·程材》:“文辭卓詭。”②遠。《楚辭·九思·逢尤》:“世既卓兮遠眇眇。”(世:指前代。)《漢書·霍去病傳》:“卓行殊遠而糧不絕。”③直立。王禹偁《對雪》:“城上卓旌旗,樓上望烽燧。”(烽燧:烽火。)④幾案;桌子。《金史·禮志六》:“俟有司置香案酒卓訖。”(有司:專職官吏。訖: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