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向君發皓齒,顧我莫相違。”詩句出處:《贈裴司馬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翡翠黃金縷,繡成歌舞衣。若無雲間月,誰可比光輝。 秀色一如此,多為眾女譏。君恩移昔愛,失寵秋風歸。 愁苦不窺鄰,泣上流黃機。天寒素手冷,夜長燭復微。 十日不滿匹,鬢蓬亂若絲。猶是可憐人,容華世中稀。 向君發皓齒,顧我莫相違。
|
【註釋】:
向:
①朝北的窗戶。《說文》:“向,北出牖也。”②對著;朝向。《孫子·軍爭》:“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。”③趨向;奔向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下》:“(西伯)修義而人向之,卒為天下患。”④方向;目標。柳宗元《送兄序》:“進不知向,退不知守。”⑤將近;接近。陶潛《歲暮和張常侍》:“向夕長風起,寒雲沒西山。”⑥仰慕;歸向。沈作喆《寓簡》卷二:“朝者君子所會,市者小人所集,義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。”⑦偏愛;偏袒。《西遊記》第三十八回:“行者道:‘八戒生得夯,你有些偏向他。’”⑧原先;從前。《莊子· 山木》:“向也不怒,而今也怒。”⑨原來的;舊的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太守即遣人隨其往,尋向所志。”(志:記。)⑩副詞。相當於“剛才”。《莊子·達生》:“向者休來,吾告之以至人之德。”(休:人名。至人:有至德之人。)(11)介詞。表示方向、對象。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。”(12)連詞“假使”。相當於“如果”。《論衡·定賢》:“向令韓信用權變之才,為芳叔通之事,安得謀反誅死之禍哉?”君:
①君主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。”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大哉堯之為君也!”(大:偉大。)②封號。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樂毅奔趙,趙封以望諾君。”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為佈衣時,相與為刎頸之交。”《史記·信陵君列傳》:“安釐王即位,封公子為信陵君。”③對人的尊稱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徐公不若君之美也。”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”(陽關:地名。)特指妻妾稱夫,子孫稱父祖輩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傢君作宰。”(宰:指縣令。)[君子]與“小人”相對。1.指在高位的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無君子莫治野人,無野人莫養君子。”(野人:百姓。)2.指有道德的人。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聖人吾不得而見矣,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。”(斯可矣:這就可以瞭。)發:
①頭發。《詩經·小雅·采綠》:“予發曲局。”(曲局:卷曲。)②古代長度單位。《新書·六術》:“十毫為發。”皓:
①光明;明亮。《詩經·陳風·月出》:“月出皓兮。”引申為潔白,白。《呂氏春秋·本生》:“靡曼皓齒。”②指白發老人。李白《金陵歌送別范宣》:“他年來訪南山皓。”③通“昊”。廣大。左思《詠史》:“皓天舒白日。”[皓(hàn)]潔白的樣子。謝惠連《雪賦》:“皓皦絜之儀。”皓齒:
潔白的牙齒。杜甫《哀江頭》:“明眸~~今何在?血污遊魂歸不得。”齒:
①門牙。後泛指牙齒。《韓非子·存韓》:“唇亡則齒寒。”蘇轍《橄欖》:“待得微甘回齒頰,已輸巖蜜十分甜。”(輸:不及,趕不上。)②物體的齒形部分。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耕田》:“耕荒畢,以鐵齒楱(lòuzòu)再遍杷(pá)之。”③年歲。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臣位至上卿……犬馬之齒七十六。”④並列;同列;排列。《莊子·天下》:“百官以此相齒。”⑤說到;提起。⑥錄用;選用。《三國志· 蜀書·諸葛亮傳》:“循名責實,虛偽不齒。”[齒冷]久笑牙齒感到冷。謂貽笑於人而招致譏嘲。《南齊書·樂頤傳》:“人笑褚公,至今齒冷。”[齒錄]1.收錄;敘用。《魏書·劉文曄傳》:“以臣年小,不及齒錄。”2.科舉時代,凡同年登科者,各具姓名、年齡、籍貫、三代,匯刻成帙,稱作“齒錄”。也稱“同年錄”。顧:
①轉過頭看。辛棄疾《永遇樂 · 京口北固亭懷古》:“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贏得倉皇北顧。”②看。《新五代史·秦王從榮傳》:“君臣相顧。”③看望;拜訪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三顧臣於草廬之中。”④照顧。司馬光《資治通鑒》卷六十五:“子佈、元表諸人各顧妻子,挾持私慮,深失所望。”⑤副詞。1.相當於“反而”、“卻”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足反居上,首顧居下。”2.不過;隻是。范曄《後漢書·王昌傳》:“光武曰:‘顧得全身可矣。’”3.難道。彭端淑《為學》:“人之立志,顧不如蜀鄙之僧哉。”⑥連詞。相當於“但是”。諸葛亮《後出師表》:“臣非不自惜也,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。”莫:
①(mu)[名]日落的時候。《禮記·聘義》:“日~人倦。”(“暮”的本字。)②[代]沒有什麼。《莊子·秋水》:“天下之水,~大於海。”③[副]不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殺臣,宋~能守,乃可攻也。”相:
(一)①互相;相互。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:“不及黃泉,無相見也。”②遞相;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。《呂氏春秋·疑似》:“為高葆禱於璐,置鼓其上,遠近相聞。”③質地;實質。劉峻《辯命論》:“昔之玉質金相,英髦秀達,皆擯斥於當年,韞(yùn)奇才而莫用。”(髦:俊傑。韞:藏。)[相對]相向。元稹《與李十二夜飲》:“寒夜燈前賴酒壺,與君相對興(xìng)猶孤。”(二)xiàng ①察看;仔細看。《詩經·大雅·公劉》:“相其陰陽,觀其流泉。”②占視。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相人之形狀顏色,而知其吉兇妖祥。”③相貌;形貌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形相雖善而心術惡。”④輔佐;扶助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。”⑤官名。1.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。《史記·魏世傢》:“傢貧則思良妻,國亂則思賢相。”2.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,地位相當於郡太守。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永和初,出為河間相。”又使為相。《續資治通鑒長編·宋仁宗至和二年》:“帝新相文彥博、富弼,意甚自得。”⑥司儀贊禮者。《淮南子·主術》:“口能言而行人稱辭,足能行而相者先導。”(行人:古時的外交官。)⑦選擇。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五本第四折:“自古相女配夫,新狀元花生滿路。”違:
①離開。《左傳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違榖七裡,榖人不知。”(榖:地名。)《論語 · 裡仁》:“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”(造次:倉猝。是:此。)②避開。王充《論衡·知實》:“當早易道,以違其害。”③違背;背離。《論衡·問孔》:“案聖賢之言,上下多相違。”(案:考察。)④過失。葛洪《抱樸子·外篇·良規》:“君有違謬,據理正諫。”⑤邪惡;違禮的行為。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昭德塞違。”(昭:發揚。塞:杜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