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痛飲龍鄰下,燈青月復寒。”詩句出處:《送殷淑三首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海水不可解,連江夜為潮。俄然浦嶼闊,岸去酒船遙。 惜別耐取醉,鳴榔且長謠。天明爾當去,應便有風飄。
白鷺洲前月,天明送客回。青龍山後日,早出海雲來。 流水無情去,征帆逐吹開。相看不忍別,更進手中杯。
痛飲龍鄰下,燈青月復寒。醉歌驚白鷺,半夜起沙灘。
|
【註釋】:
痛:
①疼痛。王充《論衡·訂鬼》:“病者困劇,身體痛”。《漢書·灌夫傳》:“蚡疾,一身盡痛,若有擊者。”②悲傷;悲痛。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寡人思念先君之意,常痛於心。”③恨;痛恨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“神怒民痛。”④極;盡情地;徹底地。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“奸臣痛言人情以驚主。”⑤憐愛。孟郊《古興》:“痛玉不痛身,抱璞求所歸。”痛飲:
謂盡情飲酒。李白《送殷淑》:“~~龍筇下,燈青月復寒。”飲:
(一)①喝。《詩經·鄭風·叔於田》:“巷無飲酒。”②飲料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衣服食飲與繚同。”③飲食。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張樂設飲,郊迎三十裡。”④含;忍。江淹《恨賦》:“自古皆有死,莫不飲恨而吞聲。”⑤沒入;隱沒。《呂氏春秋·精通》:“養由基射,中石,矢乃飲羽。”(養由基:春秋時楚國大夫,以善射著稱。sì:同“兕”,獨角犀。) (二)yìn 給人或畜喝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晉侯飲趙盾酒。”龍:
(一)①我國傳說中的神異動物,頭有角,身有鱗。有腳可走,無翼能飛。《周易·乾》:“見龍在田,利見大人。”(田:指地上。)②帝王的象征。杜甫《哀王孫》:“高帝子孫盡隆準,龍種自與常人殊。”(高帝:漢高祖。隆準:高鼻梁。)白居易《長恨歌》:“天旋日轉回龍馭。”③八尺以上的馬;駿馬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龍輅充庭,雲旗拂霓。”(輅:天子的車。雲旗:很高的旗。霓:副虹,借指空中。)④指傑出的人才。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:“諸葛孔明者,臥龍也。”⑤二十八宿中東方七星(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)的合稱。⑥十二生肖之一。[龍鐘]1. 衰老、疲憊的樣子。王維《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》:“龍鐘一老翁,徐步謁禪宮。”2. 潦倒、不得意的樣子。白居易《別微之於澧上》:“莫問龍鐘惡官職,且聽清脆好文篇。”3. 淚流縱橫的樣子。蔡邕《琴操》下:“空山歔欷,涕龍鐘兮。”(歔欷xū xī:哀嘆抽泣聲。)4.躑躅難行的樣子。 蘇頲《曉發方騫驛》:“傳置遠山蹊,龍鐘蹴澗泥。”(蹴cù:踐踏。)(二)lǒng 同“壟(lǒng)”。①岡壟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有賤丈夫焉,必求龍斷而登之。”(賤丈夫:指貪利可鄙的男子。龍斷:斷而高的岡壟。)②獨占利益。《藝林伐山》:“私富貴之龍斷。” (三)chǒng 通“寵”。榮耀。《詩經》:“何天之龍。”鄰:
①古代居民組織。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:“五傢為鄰,五鄰為裡。”②鄰近的;接近的。《莊子·天運》:“死生相與鄰。”《荀子·大略》:“禍與福鄰。”下:
①位置在低處的。與“上”相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。”②等級低的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謗議於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。”③謙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聽瞭,心中暗喜:如此發放,正中下懷。”④質量低的。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時間在後的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奮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後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。”⑦低於;少於。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、情況、條件等。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;時下。⑩由高處往低處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東,由北往南,由上遊往下遊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兩城下。”(13)退讓。(14)頒佈;下達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習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蘇軾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幾變,個中下語千難。”(16)動作的次數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。”青:
①深綠色。劉禹錫《陋室銘》:“草色入簾青。”②藍色。《荀子·勸學》:“青,取之於藍而青於藍。”③黑色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厥土青黎。”④青色的東西。《漢書·成帝紀》:“青綠,民所常服。”⑤青州,古州名。先秦為九州之一。在今山東境內。月:
(一)①月球;月亮。《詩經·陳風·月出》:“月出皎兮。”②月光;月色。陶潛《歸田園居》之三:“晨興理荒穢,帶月荷鋤歸。”③月份。一年的十二分之一。從朔至晦為一月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(火:星名。)④形狀或顏色像月亮的。李賀《昌谷》:“泉樽陶宰酒,月眉謝郎妓。”⑤指婦人的月經。王建《宮詞》:“密奏君王知入月,喚人相伴洗裙裾。”⑥指婦女懷胎的月份。《詩經·大雅·生民》:“誕彌厥月,先生如達。”(誕:助詞。彌:滿。厥:其。先生:初生。達:通“羍”,小羊。)[月氏(zhī)]我國古代西域國名。 (二)ròu 同“肉”。古樂府《孤兒行》:“拔斷蒺藜腸月中,愴欲悲。”(腸:指小腿肚子。)復:
①返回;回歸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宣子未出山而復。”崔顥《黃鶴樓》:“黃鶴一去不復返。”②恢復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。”③報復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為匹夫匹婦復仇也。”④回報;回復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有復於王者曰。”⑤副詞。再;又。曹植《送應氏》:“側足無行徑,荒疇不復田。”⑥免除賦稅徭役。《漢書·五行志下之下》:“裁什一之稅,復三日之役。”寒:
①冷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寒熱不節,民多虐疾。”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見瓶水之冰,而知天下之寒。”②貧窮;貧寒。杜甫《自京赴奉先縣詠懷》:“彤庭所分帛,本自寒女出。”(彤庭:指富貴人傢。)《晉書·劉毅傳》:“是以上品無寒門,下品無士族。”③害怕;畏懼。《聊齋志異·辛十四娘》:“誤入澗谷,狼奔鴟(chī)叫,豎毛寒心。”(鴟:貓頭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