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可诗词网

这个世界除了苟且,
还有诗和远方!
  • 繁体
  • 简体
  • 拼音
  • 惜此林下興,愴為山陽別。

    “惜此林下興,愴為山陽別。”詩句出處:《題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賁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
    齊公鑿新河,萬古流不絕。豐功利生人,天地同朽滅。
    兩橋對雙閣,芳樹有行列。愛此如甘棠,誰雲敢攀折。
    吳關倚此固,天險自茲設。海水落鬥門,湖平見沙汭。
    我行送季父,弭棹徒流悅。楊花滿江來,疑是龍山雪。
    惜此林下興,愴為山陽別。瞻望清路塵,歸來空寂滅。

    【註釋】:

    惜:

    ①痛惜;哀傷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惜也,越竟乃免。”②愛惜。《韓非子·難二》:“夫惜草茅者耗禾穗。”③吝惜;舍不得。《呂氏春秋·長利》:“我國土也,為天下惜死。”

    此:

    ①代詞。這;這個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”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此之謂大同。”②這樣;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天何為而此醉。”③副詞。乃;則。《後漢書·黃瓊傳》:“必待堯舜之君,此為志士終無時矣。”

    下:

    ①位置在低處的。與“上”相對。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龐涓死於此樹之下。”②等級低的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能謗議於市朝,聞寡人之耳者,受下賞。”③謙詞。《水滸全傳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聽瞭,心中暗喜:如此發放,正中下懷。”④質量低的。陸羽《茶經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時間在後的。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奮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後的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上稱帝嚳,下道齊桓。”⑦低於;少於。《呂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、情況、條件等。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;時下。⑩由高處往低處。《論語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東,由北往南,由上遊往下遊。彭端淑《為學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兩城下。”(13)退讓。(14)頒佈;下達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習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蘇軾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幾變,個中下語千難。”(16)動作的次數。林嗣環《口技》:“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。”

    興:

    ①[動]起身,起 來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從者病,莫能~。”②[動]興起,建立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:“漢~,至孝文四十有餘載。”③[動]發動。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漢大~兵伐匈奴。”④[形]興盛。與“廢”相對。《論語· 子路》:“事不成,則禮樂不~。”⑤(xing)[名]興致,興趣(後起意義)。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“吾本乘~而行,~盡而返。”

    愴:

    悲傷。曹操《讓縣自明本志令》:“孤每讀此二人書,未嘗不愴然流涕也。”

    為:

    (一)①做。《詩經·周頌·豐年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進獻。畀:給予。)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其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愛。)②制作;創作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為宮室,不斬於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樹。)《漢書·枚乘傳》:“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。”(遲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書·農戰》:“善為國者,倉廩雖滿,不偷於農。”(偷:怠惰;忽視。)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為政以德。”④行為。范仲淹《嶽陽樓記》:“予嘗求古仁人之心,或異二者之為。”(嘗:曾經。)⑤充當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(溫:溫習。故:舊的知識。)⑥當作。李白《夢遊天姥吟留別》:“霓為衣兮風為馬。”⑦變為;成為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蘭芷變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為茅。”(蘭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認為。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而子為我願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餘為伯儵,餘而祖也。”⑩介詞。1. 表被動。被。《三國志 · 吳書· 呂蒙傳》:“為張遼等所襲。”2.表對象。對;向。《戰國策·韓策二》:“(嚴仲子)因為聶政語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連詞。如果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“秦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語氣詞。1. 與“何”相配,表疑問語氣。《論語·季氏》:“何以伐為?”(伐:進攻。)2. 多用於句未,表示反問語氣。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趙皇後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幫助。《詩經·大雅·鳧鷖》:“公屍燕飲,福祿來為。”②介詞。1. 表對象。替。《論語·學而》: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為。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為瞭。《孔雀東南飛》:“慎勿為婦死。”③通“偽”。假裝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。”

    陽:

   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。《尚書·禹貢》:“岷山之陽,至於衡山。”《詩經·秦風·渭陽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陽。”(曰:句首助詞。無義。)地名第二個字為“陽”的,一般都來自這個意義。②太陽;陽光。《詩經·小雅 ·湛露》:“匪陽不晞。”(匪:非。晞:曬幹。)《孟子 · 滕文公上》:“秋陽以暴(pù)之。”(暴:曬。)③溫暖。《管子 ·地數》:“陽春農事方作。”④鮮明;明亮。《詩經·豳風·七月》:“我朱孔陽。”(朱:紅色。孔:甚。)⑤表面上;假裝。《韓非子·說難》:“則陽收其身,而實疏之。”⑥古代哲學概念。與“陰”相對。用以概括諸事物兩大對立面的一個方面。《楚辭·九章·涉江》:“陰陽易位,時不當兮。”(時不當:生不逢時。)⑦通“佯”。假裝。《漢書·田儋傳》:“儋陽為縛其奴。”⑧古邑名。春秋燕地。在今河北省唐縣東。

    別:

    (一)①分開。班固《漢書·蘇武傳》:“別其官屬常惠等等,各置他所。”②離別。江淹《別賦》:“黯然銷魂者,唯別而已矣。”③分辨;區別。《商君書·禁使》:“則上別飛鳥,下察秋毫。”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如絲體變為縷體,縷體即是絲體。有何別焉?”(縷:線。)④類別。劉知幾《史通·雜述》:“史氏流別,殊途並騖(wù)。”(史氏:史傢。騖:奔馳;流行。)⑤另;另外的。朱弁《送春》詩:“把酒送春無別語,羨君才到便成歸。”⑥扭轉。杜牧《陪昭應盧郎中》詩:“泥情斜拂印,別臉小低頭。”⑦寫錯或讀錯(字)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前日替這裡作瞭個薦亡的疏,我拿瞭給人看,說是倒別瞭三個字。” (二)biè 不順;執拗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一回:“先奏你們眾道士阻當宣詔,違別聖旨。”


    上一篇:相思杳如梦,珠泪湿罗衣。

    下一篇:灭迹遗纷嚣,终言本峰壑。
  • 惜此林下兴,怆为山阳别。

    “惜此林下兴,怆为山阳别。”诗句出处:《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》;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。

    齐公凿新河,万古流不绝。丰功利生人,天地同朽灭。
    两桥对双阁,芳树有行列。爱此如甘棠,谁云敢攀折。
    吴关倚此固,天险自兹设。海水落斗门,湖平见沙汭。
    我行送季父,弭棹徒流悦。杨花满江来,疑是龙山雪。
    惜此林下兴,怆为山阳别。瞻望清路尘,归来空寂灭。

    【注释】:

    惜:

    ①痛惜;哀伤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惜也,越竟乃免。”②爱惜。《韩非子·难二》:“夫惜草茅者耗禾穗。”③吝惜;舍不得。《吕氏春秋·长利》:“我国土也,为天下惜死。”

    此:

    ①代词。这;这个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彼一时,此一时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此之谓大同。”②这样;这般。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天何为而此醉。”③副词。乃;则。《后汉书·黄琼传》:“必待尧舜之君,此为志士终无时矣。”

    下:

    ①位置在低处的。与“上”相对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庞涓死于此树之下。”②等级低的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能谤议于市朝,闻寡人之耳者,受下赏。”③谦词。《水浒全传》第六十三回:“蔡福听了,心中暗喜:如此发放,正中下怀。”④质量低的。陆羽《茶经·五之煮》:“其水用山水,上;江水,中;井水,下。”⑤时间在后的。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奋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,闻者莫不兴起也。”⑥次序靠后的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上称帝喾,下道齐桓。”⑦低于;少于。《吕氏春秋·雍塞》:“此不下九石。”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。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;时下。⑩由高处往低处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孔子下,欲与之言。”(11)去;往。常指由西往东,由北往南,由上游往下游。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:“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。”(12)攻克。《吕氏春秋·慎大》:“一朝而两城下。”(13)退让。(14)颁布;下达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习射,日夜不休。”(15)用;施行。苏轼《西江月 ·昨夜扁舟京口》:“此景百年几变,个中下语千难。”(16)动作的次数。林嗣环《口技》:“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。”

    兴:

    ①[动]起身,起 来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从者病,莫能~。”②[动]兴起,建立。《史记·文帝本纪》:“汉~,至孝文四十有余载。”③[动]发动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汉大~兵伐匈奴。”④[形]兴盛。与“废”相对。《论语· 子路》:“事不成,则礼乐不~。”⑤(xing)[名]兴致,兴趣(后起意义)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吾本乘~而行,~尽而返。”

    怆:

    悲伤。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“孤每读此二人书,未尝不怆然流涕也。”

    为:

    (一)①做。《诗经·周颂·丰年》:“为酒为醴,烝畀祖妣。”(烝:进献。畀:给予。)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其为人也孝弟(tì)。”(弟:同“悌”。友爱。)②制作;创作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为宫室,不斩于丘木。”(丘木:墓地的树。)《汉书·枚乘传》:“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。”(迟:慢。)③治理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善为国者,仓廪虽满,不偷于农。”(偷:怠惰;忽视。)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为政以德。”④行为。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。”(尝:曾经。)⑤充当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温:温习。故:旧的知识。)⑥当作。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霓为衣兮风为马。”⑦变为;成为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兰芷变而不芳兮,荃蕙化而为茅。”(兰、芷、荃、蕙:皆香草名。)⑧认为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而子为我愿之乎?”(子:你。)⑨是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余为伯儵,余而祖也。”⑩介词。1. 表被动。被。《三国志 · 吴书· 吕蒙传》:“为张辽等所袭。”2.表对象。对;向。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“(严仲子)因为聂政语曰:‘臣有仇。’”(11)连词。如果。《战国策·秦策四》:“秦为知之,必不救也。”(12)语气词。1. 与“何”相配,表疑问语气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何以伐为?”(伐:进攻。)2. 多用于句未,表示反问语气。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赵皇后》:“今故告之,反怒为!”(故:故意。) (二)wèi ①帮助。《诗经·大雅·凫鹥》:“公尸燕饮,福禄来为。”②介词。1. 表对象。替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2. 表原因。因为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3. 表目的。为了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慎勿为妇死。”③通“伪”。假装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。”

    阳:

   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岷山之阳,至于衡山。”《诗经·秦风·渭阳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”(曰:句首助词。无义。)地名第二个字为“阳”的,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。②太阳;阳光。《诗经·小雅 ·湛露》:“匪阳不晞。”(匪:非。晞:晒干。)《孟子 · 滕文公上》:“秋阳以暴(pù)之。”(暴:晒。)③温暖。《管子 ·地数》:“阳春农事方作。”④鲜明;明亮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我朱孔阳。”(朱:红色。孔:甚。)⑤表面上;假装。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则阳收其身,而实疏之。”⑥古代哲学概念。与“阴”相对。用以概括诸事物两大对立面的一个方面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阴阳易位,时不当兮。”(时不当:生不逢时。)⑦通“佯”。假装。《汉书·田儋传》:“儋阳为缚其奴。”⑧古邑名。春秋燕地。在今河北省唐县东。

    别:

    (一)①分开。班固《汉书·苏武传》:“别其官属常惠等等,各置他所。”②离别。江淹《别赋》: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。”③分辨;区别。《商君书·禁使》:“则上别飞鸟,下察秋毫。”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如丝体变为缕体,缕体即是丝体。有何别焉?”(缕:线。)④类别。刘知几《史通·杂述》:“史氏流别,殊途并骛(wù)。”(史氏:史家。骛:奔驰;流行。)⑤另;另外的。朱弁《送春》诗:“把酒送春无别语,羡君才到便成归。”⑥扭转。杜牧《陪昭应卢郎中》诗:“泥情斜拂印,别脸小低头。”⑦写错或读错(字)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前日替这里作了个荐亡的疏,我拿了给人看,说是倒别了三个字。” (二)biè 不顺;执拗。《水浒全传》第一回:“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,违别圣旨。”


    上一篇:相思杳如梦,珠泪湿罗衣。

    下一篇:灭迹遗纷嚣,终言本峰壑。

  • 上一篇:相思杳如梦,珠泪湿罗衣。

    下一篇:灭迹遗纷嚣,终言本峰壑。
可可诗词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