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滅跡遺紛囂,終言本峰壑。”詩句出處:《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傢本紫雲山,道風未淪落。沉懷丹丘志,沖賞歸寂寞。 朅來遊閩荒,捫涉窮禹鑿。夤緣泛潮海,偃蹇陟廬霍。 憑雷躡天窗,弄影憩霞閣。且欣登眺美,頗愜隱淪諾。 三山曠幽期,四嶽聊所托。故人契嵩潁,高義炳丹雘。 滅跡遺紛囂,終言本峰壑。自矜林湍好,不羨朝市樂。 偶與真意並,頓覺世情薄。爾能折芳桂,吾亦采蘭若。 拙妻好乘鸞,嬌女愛飛鶴。提攜訪神仙,從此煉金藥。
|
【註釋】:
滅:
①[動]熄滅。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失火而取水於海,海水雖多,火必不~矣,遠水不救近火也。”②[動]消滅。《戰國策·魏策四》:“秦~韓亡魏。”③[動]消失。杜甫《戲為六絕句》:“爾曹身與名俱~,不廢江河萬古流。”④[動]磨滅。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有碑仆道,其文漫~。”⑤[形]昏暗。柳宗元《小石潭記》:“潭西南而望,鬥折蛇行,明~可見。”跡:
①腳印;足跡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絕跡易,無行地難。”枚乘《上書諫吳王》:“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。”②痕跡。杜甫《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》:“貴戚權門得筆跡,始覺屏障生光輝。”(屏障:指屏風。)又指前代遺留下來的事物。張羽《清口》:“遺跡不可問,但見荒榛叢。”(但:僅。)③事跡;功業。《荀子·正名》:“跡長功成,治之極也。”④追蹤;搜尋。《新唐書·李密傳》:“轉匿大俠王季才傢,為吏跡捕,復亡去。”⑤考察;觀察。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然後聖人聽其言,跡其行,察其所能而慎予官。”遺:
(一)①失去;丟失。《韓非子·難三》:“齊桓公飲酒醉,遺其冠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禹之趨時也,履遺而弗取,冠掛而弗顧。”(履:鞋。冠:帽。)②遺漏;忽略。《韓非子·有度》:“刑過不避大臣,賞善不遺匹夫。”③遺失;遺漏的東西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,招賢進能。”(闕:缺失。)④舍棄。賈誼《治安策》:“商君遺禮義。”(商君:指商鞅。)⑤遺留;留給。《史記·韓長儒列傳》:“兄弟不能相教,乃為太後遺憂。” ⑥前代遺留的風氣、風格等。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卷四:“盧(照鄰)、駱(賓王)、王(勃)、楊(炯),號稱四傑,詞旨華靡,固沿陳、隋之遺,翩翩意象,老境超然勝之。”⑦特指死者留下的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深追先帝遺詔。”(追:追念。)⑧剩下。曹操《蒿裡行》:“生民百遺一。”《漢書·食貨志上》:“地有遺利,民有餘力。”⑨超脫。賈誼《鵩鳥賦》:“至人遺物兮,獨與道俱。”⑩排泄。《南史·梁豫章王綜傳》:“嘗改歲後,問訊臨川王宏,出至中閣,登宏羊車次遺糞而出。”(11)墜;落。劉向《九嘆·思古》:“目眇眇而遺泣。”(泣:眼淚。) (二)wèi ①給予;贈送。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:“公子聞之,往請,欲厚遺之。”②特指饋贈。古樂府《飲馬長城窟行》:“客從遠方來,遺我雙鯉魚。”③送達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十三回:“表然其言,先遣人以書遺譚。”④指送行。《商君書·畫策》:“強國之民,父遺其子,兄遺其弟,妻遺其夫,皆曰:‘不得,無返!’”(得:指立功取勝。無:同“毋”。)紛:
①綴在旗上的飄帶。揚雄《羽獵賦》:“青雲為紛,虹霓為繯。”(繯:旗上的結帶。)②多;雜亂。杜甫《故武衛將軍挽歌三首》:“路人紛雨泣。”③糾紛;爭執。陶潛《述酒》:“閑居離世紛。”④雜亂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:“為人排患、釋難、解紛亂而無取也。”囂:
①喧鬧;吵嚷。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:“叫囂乎東西。”②通“枵”。空腹;饑餓。嵇康《養生論》:“終朝未餐,則囂然思食。”③傲慢;輕狂。《三國志·蜀書·彭羕傳》:“形色囂然,自矜得遇滋甚。”④愁苦。《漢書·王莽傳》:“是以四海之內,囂然喪其樂生之心。”終:
①終瞭;結束。《詩經·大雅·蕩》:“靡(mí)不有初,鮮(xiǎn)克有終。”(靡:無。鮮:少。克:能。)《孫子兵法·勢篇》:“終而復始,日月是也。”②生命完結;死。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老母今以天年終,政將為知己者用。”(政:人名。)③自始至終。《戰國策·魏策四》:“受地於先王,願終守之。”④副詞。終歸;終於。《戰國策·齊策二》:“為蛇足者,終亡其酒。”⑤盡;全。《老子》:“驟雨不終日。”[終……且……]既……又……。《詩經·邶風·終風》:“終風且暴。”(暴:急雨。)言:
①說話。《詩經 ·衛風·氓》:“載笑載言。”(載:助詞。)②議論;談論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國人莫敢言。”③言語;言論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無稽之言勿聽。”(稽:根據。)④表達;宣說。《尚書·舜典》:“詩言志,歌永言。”(永:同“詠”。唱。)⑤誓言;約言。屈原《離騷》:“初既與餘成言兮,後悔遁而有他。”⑥一字稱一言。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一言均賦,四韻俱成。”⑦一句稱一言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《詩經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‘思無邪’。”⑧助詞。無義。《詩經·秦風·小戎》:“言念君子。”本:
①草木的根或莖幹。《呂氏春秋·先己》:“百仞之松,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。”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伐木不自其本,必復生。”②基礎;主體。《漢書·趙充國傳》:“臣聞兵以計為本,故多算勝少算。”(算:謀算。)③根源;來源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樂者音之所由生也,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。”④特指農業生產。《商君書·壹言》:“能事本而禁末者,富。”(末:指工商業。)⑤原來的;固有的。《世說新語·識鑒》:“因與諸尚書言孫、吳用兵本意。”蕭統《文選序》:“變其本而加厲。”(厲:厲害。)⑥依據;按照。柳宗元《駁復仇議》:“本情以正褒貶。”⑦自己或自己方面的。《列子 ·周穆王》:“燕人生於燕,長於楚,及老而還本國。”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本宅眾親簇擁新人到瞭堂前,朝西站定。”⑧現今的。王安石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》:“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。”⑨本錢。《醒世恒言》卷三十三:“把十五貫錢與女婿作本,開店養身。”⑩奏章。申時行《召對錄》:“先生每看這本說朕酒、色、財、氣……”(11)版本。錢大昕《十駕齋養新錄》卷六:“所引諸經,與今本多異者,皆出先秦古書。”(12)演出的底本。(13)副詞。本來;原來。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臣本佈衣,躬耕於南陽。”(14)量詞。用於書冊、戲曲等。孔尚任《桃花扇·孤吟》:“昨日看完上本,演的何如?”壑:
①深溝;山谷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,其親死,則舉而委之於壑。”(蓋:大概。委:丟棄。)王維《終南山》:“陰晴眾壑殊。”②人工開掘的溝;護城河。杜甫《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》之六:“嗚呼六歌兮思遲,溪壑為我回春姿。”(嗚呼:嘆詞。回:返還。姿:容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