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半夜驅夫誰復見,十日王程路四千。”詩句出處:《茶山貢焙歌》;是唐朝詩人李郢的作品。
使君愛客情無已,客在金臺價無比。春風三月貢茶時, 盡逐紅旌到山裡。焙中清曉朱門開,筐箱漸見新芽來。 陵煙觸露不停探,官傢赤印連帖催。朝饑暮匐誰興哀, 喧闐競納不盈掬。一時一餉還成堆,蒸之馥之香勝梅。 研膏架動轟如雷,茶成拜表貢天子。萬人爭啖春山摧, 驛騎鞭聲砉流電。半夜驅夫誰復見,十日王程路四千。 到時須及清明宴,吾君可謂納諫君。諫官不諫何由聞, 九重城裡雖玉食。天涯吏役長紛紛,使君憂民慘容色。 就焙嘗茶坐諸客,幾回到口重咨嗟。嫩綠鮮芳出何力, 山中有酒亦有歌。樂營房戶皆仙傢,仙傢十隊酒百斛。 金絲宴饌隨經過,使君是日憂思多。客亦無言征綺羅, 殷勤繞焙復長嘆。官府例成期如何!吳民吳民莫憔悴, 使君作相期蘇爾。
|
【註釋】:
半:
①事物的二分之一;一半。《莊子·天下》:“一尺之捶(chuí),日取其半,萬世不竭。”(捶:通“棰”。短木棍。竭:盡。)《世說新語·任誕》:“又進一豚(tún),食半餘半。”(進:進獻。豚:小豬。)②一部分;不完全。杜甫《贈花卿》:“錦城絲管日紛紛,半入江風半入雲。”方幹《送孫百篇遊天臺》:“更有仙花與靈鳥,恐君多半未知名。”③中間。姚鼐《登泰山記》:“半山居霧若帶然。”驅:
①策馬前進。《詩經·唐風·山有樞》:“子有車馬,弗馳弗驅。”②奔馳;快跑。《聊齋志異·狼》:“骨已盡矣,而兩狼之並驅如故。”③驅趕;驅逐。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驅楚役徒於山中。”④驅使;役使。杜甫《兵車行》:“況復秦兵耐苦戰,被驅不異犬與雞。”⑤迫使。陶潛《乞食》:“饑來驅我去,不知竟何之。”夫:
(一)①成年男子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內無怨女,外無曠夫。”②舊稱從事某種體力勞動的人。《詩經·周頌·噫嘻》:“率時農夫,播厥百谷。”③舊指服勞役的人。《北史·東魏靜帝紀》:“發夫五萬人築漳濱堰。”④丈夫,婦女的配偶。古樂府《陌上桑》:“使君自有婦,羅敷自有夫。”(使君:稱刺史。)⑤古代土地面積單位,等於一百畝。《管子·乘馬》:“四聚為一離,五離為一制,五制為一田,二田為一夫,三夫為一傢,事制也。”[夫人]1. 古稱諸侯的妻和帝王的妾為夫人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天子有後,有夫人。”“天子之妃曰後,諸侯曰夫人。”2.唐以後稱高級官員的妻為夫人。張祜《集靈臺》:“虢(guó)國夫人承主恩,平明騎馬入宮門。”(平明:天剛亮。)3.對已婚婦女的尊稱。[夫子]1. 古代對男子的尊稱。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夫子不遠千裡,將有為乎?”(有為:有所作為。)2. 孔門尊稱孔子為夫子,後沿稱老師為夫子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夫子時然後言。”(時:當其時。)(二)fú ①代詞。1. 表示第三人稱。相當於“彼”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夫將為我危,故吾得與之皆安。”2. 表示近指。相當於“這”、“此”。《論語 ·先進》:“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”3. 表示遠指。相當於“那”、“彼”。《淮南子·齊俗》:“此一是非,隅曲也;夫一是非,宇宙也。”(隅曲:片面。)②句首語氣詞。表示發端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夫戰,勇氣也。”③語氣詞。1.用於句尾,表示感嘆或發議論。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驢》:“今若是焉,悲夫!”(是:此。)2.表疑問或反詰。《史記·孔子世傢》:“吾歌,可夫?”復:
①返回;回歸。《左傳·宣公二年》:“宣子未出山而復。”崔顥《黃鶴樓》:“黃鶴一去不復返。”②恢復。《呂氏春秋·慎大》:“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。”③報復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為匹夫匹婦復仇也。”④回報;回復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有復於王者曰。”⑤副詞。再;又。曹植《送應氏》:“側足無行徑,荒疇不復田。”⑥免除賦稅徭役。《漢書·五行志下之下》:“裁什一之稅,復三日之役。”見:
(一)①看;看到。《詩經·小雅·何人斯》:“我聞其聲,不見其身。”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:“見兔而顧犬。”《石鐘山記》:“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有無,可乎?”②拜見;謁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子墨子見王。”③會見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伯即入見沛公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移船相近邀相見。”④見解;見識。《晉書·王渾傳》:“敢陳愚見。”⑤表示被動,相當於“被”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信而見疑,忠而被謗,能無怨乎?”《楚辭·漁父》:“舉世皆濁而我獨清,眾人皆醉而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”(放:放逐。)⑥放在動詞前,有稱代自我作用。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冀君實或見恕也。”李密《陳情表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見背。” (二)xiàn ①顯露;出現。《敕勒歌》: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②介紹;引見。《墨子·公輸》:“胡不見我於王?”(胡:為何。)③現成的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軍無見糧。”王:
(一)①夏商周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。秦始皇以後改稱皇帝。《尚書·盤庚上》:“王命眾,悉至於庭。”(悉:都;全。)②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好戰,請以戰喻。”③漢以後的最高封爵。《漢書·諸侯王表》:“武帝施主父之冊,下推恩之令,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,不行黜涉而藩國自析。”(主父:人名。冊:同“策”。析:削弱。)④諸侯或外族來朝見天子。《尚書·大禹謨》:“四夷來王。”⑤首領;同類中最特出或最大者。杜甫《前出塞》:“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”⑥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。《爾雅·釋親》:“父之考為王父,父之妣(bǐ)為王母。” (二)wàng ①統治同傢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欲王關中。”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三代不同禮而王。”②成就王業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(yì)帛(bó)食肉,黎民不饑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程:
①度量衡的總稱。《荀子·致仕》:“程者,物之準也。”②衡量;考量。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:“武帝既招英俊,程其器能。”(器能:才能。)③準則;規則。《呂氏春秋·慎行》:“始而相與,久而相信,卒而相親,後世以為法程。”④限期;限量。陳琳《飲馬長城窟行》:“官作自有程。”(作:工程。)《漢書·刑法志》:“晝斷獄,夜理書,自程決事。”⑤路途;路程。權德輿《送臺州崔錄事》:“扁舟山水程。”白居易《同李十一醉憶元九》詩:“計程今日到梁州。”韓愈《食曲河驛》:“孑(jié)孑萬裡程。”(孑孑:孤單。)⑥展示;展現。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程巧致功。”(致功:極盡功夫。)路:
①道路;路途。《楚辭·九歌·國觴》:“出不入兮往不反,平原忽兮路超遠。”②路程。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“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。”③途徑;方向。《尚書·洪范》:“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”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義,以塞忠諫之路也。”(引喻:稱引說話。)④仕途,執政。許棠《講德陳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》之八:“當路公卿誰見待? 故鄉親友自疑非。”(待:寬容。疑非:懷疑有錯誤。)⑤法度;規則。李華《禦史中丞廳壁記》:“遵王路以整多方。”(王:指先王。)⑥方面;地區。田藝衡《留青日記·賭博》:“蘇常一路尤甚,士大夫歸傢者則開賭坊,蓋避禁也。”(蘇常:蘇州、常州。避禁:避開禁令。)⑦車。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王思舊勛而賜之路。”⑧大。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:“路弓乘矢。”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區劃名。宋的路約相當於現在的省,元的路約相當現在的地區。四:
①基數,四。《左傳·隱公三年》:“驕奢淫泆(yì),所自邪也。四者之來,寵祿過也。”(淫:嗜欲過度。泆:放縱。)②序數,第四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臣之位在四。”《資治通鑒·唐憲宗元和十二年》:“四鼓,愬至城下,無一人知者。”(愬:李愬,鄧州節度使,此次襲破蔡州,擒叛軍首領吳元濟。)③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。《宋史·樂志十七》:“大呂、太簇用四字。”④通“駟”。四匹馬駕一輛車。《韓非子·愛臣》:“是故不得四從,不載奇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