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遂造窮谷間,始知靜者閑。”詩句出處:《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》;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。
尋幽無前期,乘興不覺遠。蒼崖渺難涉,白日忽欲晚。 未窮三四山,已歷千萬轉。寂寂聞猿愁,行行見雲收。 高松來好月,空谷宜清秋。溪深古雪在,石斷寒泉流。 峰巒秀中天,登眺不可盡。丹丘遙相呼,顧我忽而哂。 遂造窮谷間,始知靜者閑。留歡達永夜,清曉方言還。
|
【註釋】:
遂:
①前往;前進。《周易·大壯》:“羝(dī)羊觸藩,不能退,不能遂。”(羝:公羊。藩:籬笆。)②通達。《禮記·緇衣》:“禹立三年,百姓以仁遂焉。”(立:即位。)③成功;順利地做到。《鹽鐵論·大論》:“(孔子)治魯不遂;見逐於齊。”④生長;養育;成長。《墨子·尚同中》:“五谷不孰,六畜不遂。”⑤順心;順適;滿足。《魏書·張彝傳》:“才輕任重,多不遂心。”(任:擔子。)王韜《淞濱瑣話·顧慧仙》:“今日郎已遂欲,何竟忘我耶?”⑥路;通道。柳宗元《罵屍蟲文》:“以通行直遂為顛蹶,以逆施反鬥為安佚。”⑦田間排水小溝。《周禮·遂人》:“夫間有遂,遂上有徑。”⑧先秦時在遠郊設立的一種行政區劃。《禮記·王制》:“不變,移之遂,如初禮。”⑨詳盡;詳究。《荀子·議兵》:“臣請遂道王者諸侯強弱存亡之效,安危之勢。”⑩副詞。1.相當於“於是”、“就”。韓邦靖《關中》:“饑荒失撫禦,盜賊遂縱橫。”2.相當於“竟然”、“終於”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:“及反,市罷,遂不得履。”造:
①至;到……去。《戰國策·宋策》:“造大國之城下。”②達到某種境界。《詩經·大雅·思齊》:“小子有造。”③培養。葉適《宏詞》:“自熙寧之以經術造士也,固患天下之習為詞賦之浮華而不適於實用。”④參與訴訟的雙方。《書·呂刑》:“兩造具備,師聽五辭。”⑤制作。《詩經·鄭風·緇衣》:“敝,予又改造兮。”⑥編撰;著述。《後漢書·王充傳》:“年漸七十,志力衰耗,乃造《養性書》十六篇,裁節嗜欲,頤(yí)神自守。”(頤:養。)窮:
①窮盡;完結;盡頭。《楚辭 ·九歌·雲中君》:“橫四海兮焉窮。”(橫:充滿。)《呂氏春秋·審分》:“意觀乎無窮,譽流乎無止。”②極度;極端。《墨子·天志上》:“故天子者,天下之窮貴也,天下之窮富也。”③極力推究;深究。《禮記 · 樂記》:“窮本知變,樂之情也。”④阻塞不通。《漢書·趙廣漢傳》:“長安少年數人會窮裡空舍謀共劫人。”⑤走投無路。《荀子·哀公》:“鳥窮則啄,獸窮則攫。”⑥困厄;不得志。與“達”相對。李康《運命論》:“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。”⑦貧困;生活困難。《戰國策 · 齊策四》:“振困窮,補不足。”窮谷:
幽深的山谷。《後漢書·王符傳》:“伐之高山,引之~~。”也作“穹谷。”班固《西都賦》:“幽林~~,陸海珍藏。”谷:
(一)gǔ ①兩山之間的水道或夾道。《墨子·親士》:“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,故能大。”②喻困境。《詩經·大雅·桑柔》:“人亦有言,進退維谷。”③山谷。《詩經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:“高岸為谷,深谷為陵。” (二)yù [吐谷渾]見“吐”。間:
(一)①空隙;縫隙。《莊子· 養生主》:“彼節者有間,而刀刃者無厚。”(節:骨節。)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晏子為齊相,出,其禦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。”②隔閡。《左傳·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故君臣多間。”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上》:“母子慈愛,始終無纖介之間。”(纖介:比喻微小。)③間隔。方苞《獄中雜記》:“骨微傷,病間月。”④私下;暗地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。”(之:到。次所:臨時住所。叢祠:神祠。)⑤離間。《漢書·霍光傳》:“他人一間,女能復自救邪?”(女:汝。邪:耶。)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讒人間之,可謂窮矣。”⑥參與;介入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肉食者謀之,又何間焉?”⑦攙合。杜甫《贈衛八處士》:“夜雨剪春韭,新炊間黃粱。”⑧抄小路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沛公已去,間至軍中。”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故令人持璧歸,間至趙矣。”⑨副詞。斷斷續續。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:“予在患難中,間以詩記所遭。” (二)jiān ①片刻。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有間,大魚動。”②當中;中間。李白《關山月》:“明月出天山,蒼茫雲海間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八月之間旱,則苗槁矣。”③空間;期間。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奉命於危難之間。”④量詞。陶淵明《歸園田居》之一:“方宅十餘畝,草屋八九間。”始:
①開頭;指事情的開端。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:“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②當初。與“今”相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。”③首先。與“後”相對。韓愈《贈張童子序》:“始自縣考試,定其可舉者,然後升於州若府。”(若:或者。)④副詞。1.剛剛;方才。《呂氏春秋·別類》:“室之始成也善,其後果敗。”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。”2.曾(céng)。與“未”連用。《淮南子·俶真》:“有有者,有無者,有未始有有無者。”知:
①知道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”王充《論衡·知實》:“不學自知,不問自曉,古今行事,未之有也。”(未之有也:沒有這樣的事。)②知覺;感覺。范縝《神滅論》:“手等有痛癢之知。”③見解;知識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有獨知之慮者。”(慮:思慮。)④知識。《列子· 湯問》:“兩小兒笑曰:‘孰為汝多知乎?’”(孰:誰。為:通“謂”,說。)⑤瞭解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:“知我者鮑子也。”(鮑子:鮑叔牙。)⑥交好;相親。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“絕賓客之知。”⑦知己;知心的人。鮑照《詠雙燕》:“悲歌辭舊愛,銜淚覓新知。”(銜淚:噙著淚。覓:找尋。)⑧主持。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產其將知政矣。”靜:
①靜止;平靜(與“動”相對)。《嶽陽樓記》:“浮光躍金,靜影沉璧。”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而神民不違,天下乃靜。”《韓非子·喻老》:“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。”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夫坤,其靜也翕(xī),其動也辟。”(翕:斂息。辟:開啟。)②寂靜;安靜。《詩經·衛風·氓》:“靜言思之,躬自悼矣。”杜甫《甘林》:“喧靜不同科。”③安定;平定。杜光庭《墉城集仙錄·薛玄同》:“玄同自是冥心靜神,往往不食。”④閑雅;文靜。《詩經·邶風·靜女》:“靜女其姝,俟我於城隅。”⑤清潔;清凈。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滌濯靜嘉。”(嘉:美好。)洪昇《長生殿·雨夢》:“因此把驛庭靜掃,鑾輿幸早。”(鑾輿:皇帝的車駕。)⑥道傢的一種修煉方法。王建《送宮人入道》:“問師初得經中字,入靜猶燒內裡香。”(內裡:宮裡。)者:
①代詞。指人、物、事、時間、地點等。《道林寓居》:“青嶂者邊來已熟,紅塵那畔去應疏。”②助詞。1.與動詞、形容詞或短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表示人、事、物等。《老子》:“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。”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奪項王天下者,必沛公也。”2. 與數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指稱前邊的事物。《三國志·吳書·周瑜傳》:“此數四者,用兵之患也。”3. 與時間名詞構成“者”字結構,相當於“……的時候”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昔者十日並出。”4.用在名詞主語後,表示提頓或判斷。《史記·陳涉世傢》:“陳勝者,陽城人也。”5. 用在復句的前一分句末,表示因果關系或假設關系。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”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盡吾志而不能至者,可以無悔矣。”③語氣詞。用於句末,與疑問代詞“誰”、“何”等配合,表示疑問語氣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誰為大王為此計者?”閑:
① 養馬的圈。《周禮· 夏官·校人》:“天子十有二閑,馬六種。”(有:又。)②一定的范圍。《論語·子張》:“大德不逾閑,小德出入可也。”③防止。《周易·文言》:“閑邪有其誠。”④清閑;空閑。李紳《惘農》之一:“四海無閑田,農夫猶餓死。”⑤安靜。孟浩然《夏日南亭懷辛大》:“散發乘夕涼,開軒臥閑敞。”(軒:窗。)⑥通“嫻。”1. 熟練;熟習。李白《豫章行》:“斬虜素不閑。”(虜:指敵人。)2. 文雅;閑靜。曹植《美女篇》:“美女妖且閑。”